![]() 概述古代汉语代词体系与现代汉语代词体系相比,有什么重要的不同? 1.古代汉语有无定代词(或、莫)和辅助性代词(者、所) 2.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疑问代词许多形式与今不同 3.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 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 我、吾、余/予、卬、台、朕 1.吾 主要作主语、定语,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前置 1)吾何爱一牛?(孟 梁上) 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 僖4) “不吾知也”(论 先进)、“不吾叛也”(左 襄31)“若不吾胜”(庄 齐物论) 2.我 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 梁上) 2)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孟 尽心上) 3)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3.余/予(余—予,古今字)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2)予与尔言。(论 阳货) 4.卬(áng)、台(yí) 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二、第二人称代词 【根据语法功能,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可分哪两类?每类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什么?】 1.女(汝)、尔、若 可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雍也)画,止。 2)吾将残汝社稷。(国语 越语上)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 宣30) 4)吾语若。(庄子 人间世) 2.而、乃 一般只作定语;“而”偶尔作主语,不作宾语 1)而母,婢也。(战国策 赵策) 2)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 宣15) 3)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 项羽传) 3.你 王力《汉语史稿》:你“表面上像新的形式,实际上是由古音演变来的,只是字形不同罢了”;“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第二身代词你就是古代的尔。”汉晋以来,“尔”的草书写作“尔”,“至于什么时候又在左边加上'亻’旁,那一定是在'尔’的语音跟读音已经分歧之后,借这个来分别一下。” 你父打我时,竟不来救!(北齐书 文宣四王传) 三、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第三人称的?为什么说“其”、“之”、“彼”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用法上有何差异?】 1.借助 “其”、 “之”、“彼”来表示 (1)其(用作定语。=名词+之) ①爱其母,施及庄公。(左 隐元年)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 僖30) 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 逍遥游) (2)之(用作宾语)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隐元年) (3)彼(用作主语、宾语) 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滕上)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六朝出现了人称代词 “伊” 、渠” (1)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世说·汰侈) (2)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赵达传) 3.他 (1)上古汉语“他”是旁指代词,大都指物,作“别的”讲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 梁上) (2)六朝时“他”常作旁称代词,指人,作“别人”讲 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百喻经·老母捉熊喻) (3)至唐,“他”前有先行词,所指称的对象有定且明显, “他”字从上古的无定代词发展成了第三人称代词 ①妇见打比丘,故语夫言:“何以打他?”(姚秦 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大正大藏经》卷23) ②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 ![]() 指示代词一、含义 用来指示或标识人或事物的代词。代词对所指代的对象有区别作用,如区别远指、近指、泛指、特指等 二、类型 (一)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逍遥游) 2.此五者,邦之蠹也。(韩·五蠹) 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4.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二)远指代词:彼、夫(fú) 1.彼 (1)彼一时,此一时也。(孟 公孙丑下) (2)挹彼注兹。(诗 大雅 泂酌) (3)适彼乐土。(诗 魏 硕鼠) “彼”指代性最强,可指人,意“那人”: (4)问子西:“彼哉!彼哉!”(论·宪问) 2.夫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 季氏) (2)小子何莫学夫诗。(论 阳货) “夫”有时放在复杂宾语前 (3)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 齐四) 用在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三)泛指与特指代词——之、其 1.泛指代词——之 (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 邶 燕燕) (2)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隐元) “之”作定宾语。意为“这”或“那”,泛指 2.特指代词——其 “其”指代特定的人或物,意为“那个”、“那种”,作定语 1)其巫,老女子也。(史 滑稽列传) 2)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 滑稽列传) (四)谓词性指示代词——若、尔、然 有“如此”、“这/那样” 等意,常作谓语; “若”还作定语或状语 1.然 (1)其谁曰不然?(左 隐元年) (2)河东凶亦然。(孟 梁上) 2.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饮酒诗) 3.若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宪问) (五)特殊指示代词——焉 “焉”既作指示代词,又兼语气词,常用在叙述句尾,表停顿和提示语气。二者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 述而 )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劝学) (1)、(2)为指示代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作补语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 梁上)——“焉”字表提示和停顿语气 (4)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 晋语) (3)、(4)中“焉”由于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 ![]() 指示代词一、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1.谁 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谓语 (1)谁敢不服?(左 僖4) (2)吾谁欺?欺天乎?(论 子罕) (3)是谁之过与?(论 季氏) (4)此,谁也?(战 齐) 2.孰 主要用于选择问句,多作主语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元) 孰”还和“与”字连用,构成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二、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 颜渊) 2.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 察今) 3.许子冠乎?……奚冠?(孟 滕上) 4.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 王风 扬之水) 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1.安 作宾语、定语,问处所;作状语,问事理 (1)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 僖14) (2)子非鱼,安知鱼知乐?(庄 秋水) 2.恶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 劝学) 3.焉 (1)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隐元) (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 尧曰) ![]() 不定代词一、或(肯定) 1.或劳心,或劳力。(孟 滕上)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水经注 三峡) 二、莫(否定)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五蠹) ![]() 辅助性代词一、者字结构的构成及语法功能 (一)“者”字结构的构成——“者” 1.位于形、动词(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意“……的人/事物”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史 淮阴侯列传)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 微子) (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 梁上) 2.位于名词后构成短语,“者”复指前面的名词,意“这个人(事、物)”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 陈涉世家) 3.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 赵) (2)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 梁惠王下) (3)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 颜渊) (二) “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者”字短语是名词性的,其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作主语、宾语与判断句谓语,有时可作定语、状语 1.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孟 滕上) 2.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枚乘 上书谏吴王) (三)者字有时还有提示语气的作用 1.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 楚世家)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 公孙丑下) 【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相当于“……的话”】 二、“所”字结构的构成和句法功能 (一)“所”字结构的构成 1.所V(VP)——指代行为对象等。意“所……的人/事物 (1)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弗敢专也。(左 庄10) (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可以令人敬仰终生的)。(孟 离下) (3)君子于其所不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盖阙如。(论 子路) (4)舟车所至(所到之处)……日月所照……,莫不尊亲。(礼记 中庸) 【“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如“所食”指代“食”的对象;“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 养生主) (2)见者惊犹鬼神。(庄子 达生) (二)“所V者” 作用和“所V”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 1)所爱者,挠法活之(喜欢的,就搬弄法律中的漏洞,使其活下来)(史记 酷吏列传) 2)视吾家所寡有者(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战 齐4) 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那些好的地方,我就跟从去做)(左 襄31) 这种格式“所”和它所带的动词是“者”的修饰语,“者”是中心语,复指。“所”的作用在于使后面的“者”字由表示行为的主动者(施事)变成被动者(受事) (三)“……之(其)所V” “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主) (四)“所V之……”(“所V”作定语 ) 所字短语后出现指代的对象,“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 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 滕下) 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 项羽本纪) 今:所得税、所有制、所有权…… (五)所+介词+V/VP “所”先与介词结合,“所介”再与动词结合。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工具、方法、原因、处所、时间、手段、对象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表工具)(荀子 议兵) 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 公输) 3.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 赵) 4.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史 张仪列传) 5.是吾剑之所从坠。(吕 察今) 6.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孙 九地)——进入所经过的地方狭窄,后退所依据的地方迂远。 7.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 离下) (六)“有所VP”、“无所VP”、“何所VP” 1.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 赵三)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礼运) 3.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战 赵三) 4.君亦无所害。(左 僖30) 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 子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