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类型及详解

 昵称503199 2025-05-25


1
图片


 古今汉语介词的主要差异








1.  功能不同

(1)古:作状语补语;现:作状语

(2)大匠诲人必以规矩(高明的木工一定按照规矩教导人)

2.介宾位置

(1)古汉:可前置;现汉:放在介词之后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介宾省略不同

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2
图片


“于”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以加或者不加“于”)

(1)吾闻出幽谷迁乔木者

(2)吾闻秦军围赵王(于)巨鹿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是干戚用古,不用

3.介绍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己所不欲,勿施

4.介绍比较的对象(古代一般不可简写)

冰,水为之而寒

5.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

矢,流血及履






3
图片


“乎”








一、做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例:

汝识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你认识吗?

2、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例: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论语》

译文: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3、表示祈使,跟“吧”相同。例:

勉速行!无重而罪!——《左传》

译文:尽你的力量快走吧!不要加重你的罪行!

4、表示推测语气。例:

宋其亡?幸而后败。——《左传》

译文:宋国或许会因此因此被灭亡吧?即使颓败得晚一点,那也算运气。

5、表示商榷语气。例:

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译文:凭样貌取人的话,就会错过子羽;如只凭口才取人的话,又会落下宰予。

6、表示肯定语气,例:

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韩非子》

译文:“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

二、作介词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

吾独穷困此时也!——屈原《离骚》

译文: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叫嚣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官兵)到处叫嚷。

3、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例:

不动众人之非誉。——《荀子》

译文:对别人的非议和称誉,他都不为所动。

4、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例: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礼记》

译文: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

5、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例:

吾尝疑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我曾经在这(方面)疑虑。

三、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4
图片


“以”








(一) 本来是动词,义为“用”

夏后氏松,殷人

(二) 介词“以”的主要用法

1. 介绍动作行为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最基本)

(1)许子釜甑爨,以铁耕乎?

(2)君子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2.介绍进行某行为所凭借德资格、身份、地位

(1)骞郎应募使月支

(2)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3.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从第一种“凭借”意义引申)

(1)孙膑此名显天下

(2)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

(1)文五月五日生出

(2)赏春夏,刑秋冬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以字结构句中的位置

除了表时间的只能做状语外,其他三种既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1)南方有鸟焉,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2)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

(3)我非爱其财而以易之以羊也。

2.“以”字宾语的位置

“以”字宾语可以前置。可以忽略

(1)吾道一以贯之

(2)未尝君之羹,请遗之

3.与“以”有关的凝固结构

(1)“有以”:有什么可以,有什么拿它来

吾终尝有以活汝

(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以”作连词,略等于“而”(由介词虚化而来)

(1)虏魏太子申

(2)夫夷近,则游者众

以”后面接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代词(或代词短语),则是介词;后面是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则是连词。“吾一日长乎尔”是个主谓短语,所以是连词






5
图片


“为”








(一)介绍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及庄公即位,之请制

(二)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或目的

1.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王

2.天下熙熙,皆利来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四)介词“为”以后的宾语有时可省

视( )止,行( )






6
图片


古代汉语连词概述








一、含义

用来连接词、词组、或是句子的虚词。如: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倘、第令、藉使

二、表示的语法关系

1. 联合关系:各分句之间关系平等,没有主次之分

(1)吾城北徐公孰美?

(2)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学不思则罔

2. 偏正关系:可表示因果、假设、目的、转折、条件

(1)由也兼人,退之

(2)先秦古籍之中连词一般都是单音节的,“虽然”(虽然如此)、所以、然则、然而(如此、但是)不是固定结构,意义同后代有区别

  虽然……必取宋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
图片


“与”








一般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具体区别:

(1)“与”字前后是否属于同一词类,有无修饰成分

(2)介词“与”的宾语可以省略(只有一个宾语),连词“与”连接的并列两项不可省,故“与”缺乏同“与”字前相并列的成分时,是介词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8
图片


“而”








一、功能

一般只连接谓词(形、动)或谓词性短语

蟹六跪二螯

“而”连接两个数名结构,作谓语,带有描写性(具有形容词性质)

二、用于联合结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1.入徐趋,至而自谢

2.美

三、用于偏正结构,连接状语、谓语,前后语意相承

1.隧相见

2.太后盛气缉之

3.未得高枕卧也

四、用于主谓结构,连接主语和谓语,语意上逆接(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相对或相反,有转折)

1.十人从一人者

2.人无信

3.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五、具体根据上下文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观其行。






9
图片


“则”








一、表顺承关系

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就/便

(1)战请从。(左庄10)

(2)若弗与,请除之。(左 隐元)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那么/那么就

(1)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庄.逍遥游)

(2)民贫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3.表示两件事情之间的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1)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 逍遥游)

(2)汉欲挑战,慎勿宾战。 (史 项本)

二、表转折关系

1“则”字后陈述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却/可是/原来已经

使子路反见之,至行矣。(谕 微子)

及诸河,在舟中矣。(左僖33)

2.“则”位于让步分句中:虽然、但是

(1)其室迩,其人甚远。(诗 郑)

(2)善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 吴语)






10
图片


“之”








1.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之”前后成分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的”(这种用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助词

(1)今欲以先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颜也(韩非子 五蠹)

(2)此谁过舆? (论 季氏)

以及“仲尼之徒”“桓文之事”“臣之刀”“垂天之云” 等等

2.位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属名词的偏正结构,充当句子成分(这种用法现在一般认为是连词

(1)贡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 僖4)

(2)甚矣,汝不惠! (列子 汤问)

(3)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荀子 劝学)

(4)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 逍遥游)

图片图片图片

分歧:

1.第一种用法:马建忠、王力等认为“之”的作用是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语,因此叫做介词

2.第二种用法:马建忠、王力等仍视属介词。郭踢良主编《古代汉语》视为连词。他认为定语与修饰语中间的“之”所起的作用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作用,因此是连词。“之”的第二种作用实际上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不过在“之”字没有插进之前,前后两个成份的关系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罢了

向熹《简明漠语史》视以上用法的“之”为结构助词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