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际,有个头脑灵光的小吏,从六部衙门偷摸搬走一堆文书档案,凭借此举成了清初巨富,但却被顺治抄了家。 这个小吏姓潘,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估计也是个熟读历史的人。 明朝大厦倾覆的时候,皇宫及各部衙门都乱成了一锅粥,宫人、官员及小吏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开始疯抢金银珠宝、名贵字画。 有些颇有实力的人,甚至还趁着混乱之际,抢占中意的宫女和嫔妃。 但是这个姓潘的小吏,却没有跟着众人去疯抢那些值钱的玩意,反而对谁都看不上的文书档案情有独钟,把六部衙门搜罗了一遍。 他这种行为,在别人眼里跟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样,放着值钱的宝贝不要,收集了一大堆“破烂儿”。 可是话说回来,究竟谁聪明、谁傻,这种事儿还真不好说。 当年刘邦率部攻入咸阳秦宫的时候,众人也是只抢值钱的物件和漂亮的宫女嫔妃。 但唯独萧何与众不同,将别人弃之如敝屣的典籍图册、文书档案视若珍宝,在秦宫被付之一炬前将这些宝贝全都收藏了起来。 萧何在历史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 像他这样独具慧眼的豪杰,所做的事情自然也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绝对不会跟一堆“破烂儿”较真。 这个姓潘的,或许正是受了萧何的启发,才会将一堆文书档案抢回了家里。 而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他奋劲扒拉抢回的这些文书档案,不仅躲过了大顺军的搜罗抢夺,还在清初起了巨大作用。 满清入主中原后,姓潘的转投了清廷,并凭借前朝官员的履历,顺利在清朝的吏部混了小官。 大局初定,如何将高效有序的官僚系统建立起来,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可满清八旗中大都是武人出身,论骑马打仗都是个顶个的好手,但辅政治国却显得很是鸡肋。 满清入关前后,倒也收服了很多前朝的文武官员,但却鲜有身处权力核心层的官员,对具体的典章制度和具体事务知之甚少,处理政务无从下手。 到了这个时候,姓潘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回去悄悄翻阅一下文书档案,转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替上司和同僚解决棘手的事情。 一来二去,姓潘的名声就出来了,六部大小官员但凡没有头绪的事情,都会降下身段向他求教。 姓潘的也很热心,对求教者来者不拒,无论哪个部门的事情都能提出合理化建议,替同僚解决燃眉之急。 时间一长,别看姓潘的品阶不高,却成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起初姓潘的还比较低调,总是笑脸相迎,义务为同僚提供咨询。 可是受到了同僚的追捧之后,他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傲慢自大、目中无人,提供咨询也开启了收费模式,根据事务的大小明码标价。 通过这一手,姓潘的赚取了大量财富,有了钱之后就更嚣张了。 他在京城里选了一处绝佳的地段,设计并修建了一座园林式豪宅,宅中甚至还专门修建了两排大房子,房间门口挂着朝中六部的牌子。 之所以这么做,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哪个部门的官员来求救,他就在哪个房间里提供咨询。 人的贪婪之心如果不加以约束,是会无止境膨胀的,而膨胀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火烧身,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姓潘的就是如此,在贪婪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不仅嚣张跋扈得无法无天,甚至还公然触及了朝廷的逆鳞。 他竟然在家中私刻了六部的印章,按照自己的意思往下面私发公文,从中牟取巨额利益。 他甚至豢养了一批打手和死士,暗中搜集同僚的隐私,对反对自己的官员暗下死手。 一个吏部小官,竟然在朝廷上泛起了如此大的浪花,这种行为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典型的“作死之举”,竟然染指朝廷的权利,狂妄自大的背后就是嫌命长。 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抓到,毕竟树大招风,人狂树敌。 顺治亲政后,无意间听说了潘某搅动风云的事情,甚至连朝中的大学士都有把柄落在了潘某的手里。 盛怒之下,顺治命人秘密抄了潘某的家,并搜出了很多官员与潘某私下联络的书信。 顺治对此也很无奈,如果将这件丑事公之于众,必然会牵连大批官员,于是就命人处决了潘某及其爪牙,把搜出来的信件也一把火给烧了。 潘某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凡事都要有个度,所谓“过而不及”就是这个意思,无止境地贪婪要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