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的价值,有一道分水岭——在27年前,也就是1992年之前,初中毕业生考上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而在1992年之后,考上中专的难度就急转而下,甚至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大翻转”,中专的价值一下子出现严重“贬值”的状况。27年前的中专,在学历层次上虽然比不上现在的本科,但在“性价比”上却介乎985大学和211大学之间——只要考上了,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 据了解,当年每个县区前五十名之内的学霸,才有资格考上中专。 在当时,考上中专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这就好比清华北大在某个地区招生限定录取名额是一样的道理。 与此同时,考上中专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 所以,在当年考入中专的学霸,不仅仅其亲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的人脸上都有光。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中师,那位牛人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村支书当场拍板:当天晚上,村子里必须放映一场电影表示热烈的庆贺。 而现在的哪家孩子考入985或者211,有如此隆重的气氛吗? 当年考上中专,一旦收到录取通知书,就立马迁户口。一旦顺利毕业,就立马包分配。 一毕业分配,就是编制内的成员,很多用人单位抢着要,其逼格之饱满让人叹为观止。 就好比中师毕业生,在当年要是哪所小学来了一名中师毕业生,估计哪所学校的校长的嘴巴会咧得像大括号似的,合都合不上。 但是换做现在呢? 哪个中师毕业生要前往某个小学任教,估计校长会每天用他的鼻孔凝视着你。 毕竟物以稀为贵,当大熊猫和大肥猪一样多的话,还可能被当作宝贝吗? 当年能考上中专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 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27年前考上中专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曾经的中专学子是时代的“脊梁骨”,如今的他们正逐渐老去,但他们的奉献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伟岸,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来源:天涯论坛) 有一种优秀叫中专生!那时的中专生有多厉害,你绝对想不到 在很多人眼中,没能考上高中,去了中专(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那几乎都是平时不学好,成绩特别差,早早的就被被淘汰出局的“差等生”。这就是现在社会上对于中专的普遍认知。 现在,哪家的孩子要是去读了中专,那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叹息。 但你知道吗?在二十多年前,严格的来说是1992年以前,能够考上中专的,那绝对是当地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大家就和学习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早在清代末期“新学”兴起的时候,“中等专业学校”就已经在我国开始办学了。 福州船政学堂 网络图片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学过的,诸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等等,这些著名的洋务专门学堂,严格来说都属于中等专业学校,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专。 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学员合影 这些学堂在当时厉不厉害?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就是这些“中专”为我国培养出了第一批的科学人才,这些人毕业之后都是各个领域的骨干人物。 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也是湖南一师的毕业,相当于现在的中师。 鲁迅先生,我想任何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他就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过。 毫不夸张的来说,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要考上中专,难度比起现在的高考来也一点不逊色。 即便是到了九十年代,能够考上中专的人也都是非常厉害的学霸,若是哪个村出了个中专生,不仅仅他的家人心花怒放,整个村子的人也都脸上有光。 记得有一次在老家,村里的老人曾经说过,我们村有个学生考上了中师,就连村支书都惊动了,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因为村里出了个人才,还专门放了一场电影来庆祝。 但是现在,村里要是哪家孩子考入大学,即便是985、211学校,我想也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 据说在以前,中专虽然学历上比不上本科大学的学生,但是在“性价比”却介乎985大学和211大学之间,听说当年只有每个县区前五十名以内的学霸,才有机会考上中专。毕业之后还包分工,成为编制内的成员,很多用人单位抢着要,妥妥的“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 那为何现在中专反而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呢? 其实,中专的价值有一道分水岭,那就是27年前。在27年前初中毕业后,想要进入中专,难度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容易。但是从1992年开始,由于教育政策的改变,中专的地位就急转而下了。 在以前: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 但现在:由于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中专学校读书,加上这些年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到现在就连大学生都不值钱了,中专生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时代的不同,才造就了当下本科生和中专生地位的巨大差距! 对于“中专27年前和现在地位的差距”您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转自:头条号“钢丝观点” 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文桢都羞于与别人谈起自己的中专学历,“觉得憋屈”。他想不通自己当年以陕西富平全县中考第5名的成绩考入的中专学校,才过了10多年,地位一落千丈,倒成了“差生才会去上的学校”。 像他一样心有不甘的人不在少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在当时中专录取率不足10%的背景下,早早转成城镇户口,并且还有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3年后,他们当年的初中同学参加高考,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去了大城市,他们则回到家乡的小城市或者农村,走上不同的基层工作岗位,成为小学老师、乡镇医生、财政所职工…… 等到中专教育不再“包分配”之后,这一文凭急剧贬值。最初一批回到基层的毕业生渐渐被人遗忘,失去了往昔荣光。眼看曾经的同学在大城市读书、奋斗,自己手中只有“不值钱”的中专文凭,他们并不甘心。 家庭选择 得知自己被中专录取的那一天,来自安徽一个县城的杨昊记得“全家都很开心”。那年中考,杨昊考了全县第一名,“可以上省重点高中”。但他还是选择进入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帮家里减轻负担”。不少中专生的情况与杨昊类似,继续念高中甚至大学,都是家庭不小的负担。 当时,选择中专的优势很明显:以最快的速度拿到“铁饭碗”,进校就保证毕业会分配到中小学当教师,拥有干部身份。同时,还能跳出“农门”,户口从农村转到城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些待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当时,中专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中的佼佼者。“这些人如果当初没有进入中专,那么,可以肯定地讲,很多人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孙文桢略显骄傲地评价道。 孙文桢毕业于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1982年,该校招录了第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孙文桢为其中一员,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中专”。 那还是中专生颇感优越的年代,毕业时的分配和待遇都很好。虽然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孙文桢和同学多因家庭安排懵懂选了中专,但他们进校学习时仍“满怀热情和热血”。 素质教育 对于在中等师范的学习经历,多位毕业生都不约而同地用了“素质教育”这个词。 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的张涛甫曾就读于安徽六安师范学校,他形容自己在那里度过了3年“非功利”学习的时光。“师资配备是全六安王牌的老师,定位不是高考,教材跟高中不太一样”。在六安师范学校学习,以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应试压力并不大。 在不以功利目的为衡量标准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全面发展,各种可能性都可以探索”。张涛甫记得,同学们中有喜欢美术、音乐的,也有怀着文学梦、作家梦的。而他自己则对高等数学和物理有着纯粹的喜欢。“那段时间充分满足了十几岁小孩对求知的渴望”。 中师生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育,如音乐课的识谱弹琴、语文课的毛笔字书写、体育课的各类竞赛、美术课的素描与色彩等。处在可塑性强的年纪,学生们除了专业所学,还掌握了绘画、跳舞、朗诵。曾在湖南桃源中师学校任教的周碧华老师感慨地说:“只有若干年后,他们才体会到中师教育真的是素质教育,让他们受用终身,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旦改行,很多人能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没改行的同学,也是各地的教学骨干”。 自学成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为了中专的标签。 基层信息闭塞,一些想证明自己的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出路。 “人都会追求进步,可能对于别人就是去大医院进修一下,但对我来说就是想走得远一点 。”目前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担任副主任医师的钱海燕说。由于上学早,钱海燕初中毕业时只有14岁。家庭虽不至于贫困,但父母仍把他的中考志愿改成了中专,“怕我将来不一定考得上大学”。 “本来填的是财校,阴差阳错之下进了卫校。”他随后在安庆卫生学校医士班读了3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回老家的乡镇卫生院工作。同一时期,他从前的初中同学已经进入大学学习。上班后不久,钱海燕开始搜集各种自学考试的信息。 首先是参加自学考试大专,钱海燕从上学开始成绩一直很好,中专3年始终名列前茅。在中医自考大专通过率极低的情况下,他的12门考试科目都是“一次过”,但拿到大专证书已经过去了3年时间。接着他又准备专升本,通过勤奋学习,他以第12名的成绩考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两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3年后考博进入阜外医院。 另类人生 不少中专毕业后,依靠继续自学有所成绩的中专生回首往事,都给出了“要耐得住寂寞”这个经验之谈。 杨昊在考研的时候还是一名基层教师,也正是适婚年龄,不少人看重他的才华和能力,给他说媒。有的人笑话他“读什么书啊,工作都有了”,家人也向他施加压力。 “在那样的环境下只能守住自己,慢慢地拒绝,后来大家都知道我要考研,也就不打扰了”。当时,在工作之外,杨昊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起来学习,挑灯夜战,“跟高考很像”。 好胜、刻苦,是这个“逆袭”群体的普遍特征。比起同龄人求学就业的顺遂,这些家境贫寒的中专生“起点比较低”,在后来的岁月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走过更多的弯路。 “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一想到自己曾经荒废了几年时间,就不敢懈怠。”一位中专毕业生说,“当年中考成绩不如我的同学,有高考时考去北大的。” 当然,仍有大批中专生留在了基层,选择了另一种奋斗之路。师范类中专毕业生很多被分配到基层的中小学任教,有的在岗位上一待就是几十年。今年5月周碧华重回母校时,一位叫杨冬云的毕业生给他留言,周碧华看后忍不住落泪:“周老师,我还在当时分配的那所乡村小学,30年了,我舍不得离开孩子们,我没有给您丢脸”。 作为老师,周碧华面对学生们的人生经历时情绪很复杂。“我深深知道,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摘自《华声》,作者宫雪晖) 当年的中专生,那都是人中龙凤。 近期网上有一篇文章,讨论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这个问题基本属于扯谈。它的逻辑前提就是错误的。“中专”相当于什么学历?那就是中专学历。既不是大学、大专,更不是研究生。中专就是中专,其他什么学历都不是。 现在的人事部门、组织部门也都这么认定。我一个学生,以中专学历参加工作,后来也没兴趣拿更高的学历,虽然他现在已经是著名的书法家、作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官员,但他的履历表“学历”一栏,只能填“中专”。 其实那篇文章讨论的,是当年的中专生,放到现在去考大学,能够上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是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个话题,就说来话长了。 当年考上“中专”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高考途径考上的。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然后大学、大专、中专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比如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当年湖南省文科的录取分数线(总分500分)分别是:重本(后来称一本)340分,普通本科320,大专300,中专270。通过这种途径考上中专的,称为大中专。 一种是初中毕业后考上的中专。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大学、中专是分别进行考试的。报考大学,录取后就上大学;报考中专,录取后就上中专。历年的高中毕业生,有报考大学的,也有报考中专的;历年的初中毕业生,只能选择报考中专。1978年后,大中专招生统一通过高考录取。 但是,为了缓解当年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大约在1983年前后,一些行业的“中专”开始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最初是中等师范。1983年,全国的中师全面从初中毕业中招生(一些试点省份及一些试点学校,甚至早至1980年)。1986年后,扩大至农林水、工商财、医卫类。初中毕业后考上的“中专”,称为小中专。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相当一部分行业中专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从高中毕业生招生中专生也没有停止。相当一部分行业依然通过高考招收中专毕业生。比如警察类、矿山类。很多高中毕业生,仍然被录取为中专学校的学生。 一直到1996年高考并轨前(师范类延续至1999年),不管是大中专,还是小中专,凡是能考上的,都解决城市户口,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说清楚了中专生的来历,我们正式进入正题:放在现在,他们能考上什么样的学校。 “大”中专生放在现在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最有说服力的,是比较当年与现在的招生比例。 当年的高考,能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比例是多少? 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当年全国的高中毕业生总人数是540多万,前两年没有考上大学继续复习并报考的有近200万,总计740多万。而当年大中专加在一起,全国的招生人数是28万,大中专录取率不到4%。 1983年之前,大中专的招生人数,基本稳定在30万左右。其录取率,也基本上在4%左右徘徊。 1983年后,大中专招生人数逐步增加。至1995年,当年全国大中专招生人数达到93万人。即使这样,大中专录取率,最高也只有15%左右。 网上有一个表,称1981年,大中专的录取率已达11%,到1995年,大中专的录取率已经高达令人恐怖的37%。这个数据纯粹是视而不见,甚至是混淆是非。因为正是从1981年开始,高考先在高中毕业生和历届复习生中实行预考,预考没上线的,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而能通过预考的人数,只有全部报考人数的30%至40%。不然的话,参加高考的人数不会刚恢复高考时是700多万,到1995年只有区区253万。这些年恰好是人口爆炸的年份呀。用37%乘40%,充其量也就是15%左右。 这是当年的大中专招生比例。我们再来看现在的招生比例。 根据网络上查找到的公开数据,2017年,一些省份一本(当年的重本)的招生比例是: 天津:25.02%、河北:16.45%、内蒙:13.17%、江苏、7.51%、安徽:15.9%、福建:18.81%、广东:11.5%、河南:8.91%、重庆:13.50%。 根据2017年一本的招生比例,再与当年的大中专招生比例一比较,几乎可以肯定,当年能够考上中专的,放在现在,绝大多数都是一本院校的有力竞争者。至于现在录取率达40%以上的二本,更是坛子里摸乌龟,手到擒来。而1986年以前的中专生,放在现在,更有十足的把握考上985、211高校。 这是大“中专”文凭的含金量。 再来看看更加不可小觑的“小”中专。 首先要对当年考上“小”中专的这批人致以深深的同情。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连参加一次高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从小就在他们小小的脑海里梦魂萦绕的大学校园,成了他们一辈子都不愿意提及的噩梦!有多少“小”中专生,毕业后就不愿意再走进大学校园一步!又有多少小中专生,经过自己多少努力,最终走进大学校园,却激动不已,痛哭流涕! “小”中专生没有参加过高考。所以无法直观地比较他们若参加高考,放在现在能够考上什么样的高校。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分析他们在同龄人的学习成绩,得出一个恰当的结论。 1983左右,刚刚实施从初中毕业中招收中专学生的政策时,考上中专的孩子,几乎都是来自乡村中学的学习成绩最优秀的那批学生,以及城市普通家庭那些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当时高考还恢复不久,大中专的招生人数非常有限。考上中专,就足以让他们自豪。再者,只要考上了中专,就解决了城市户口,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这一条件,对于当时农民及城市普通家庭来说,其诱惑几乎是不可阻挡的。 当年,一个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洗脚上岸。而初中毕业升上中专,就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与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在当年的城镇,由于大量的知青回城,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非常不容易,考上中专谋得一个稳定的工作,也消除了将来找工作的担心。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及时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而不会去考虑这个平台有多高多大。在此条件下,那些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几乎都被中专学校收割了去。 例如我故乡所在的乡镇初中,当年实施的中专报考规定是:学习成绩名列全校前10名,才有资格报考。那些没有入围前10名的,只能去上高中。我的亲妹妹1984年从这所学校初中毕业,因为没有进入前10名而失去报考中师的资格,被我的父母狠狠地训了一顿。当然,我妹妹也得益于没有考上中师。她后来高中毕业后考上湖南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银行工作。 当年绝大多数乡村初中,基本上都和我的故乡中学一样,让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孩子报考中专。当年的农村人口占比达80%以上,再加上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城镇孩子选择上中专,因此,80%以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都选择上了中专。 因此,在这个年代,这批“小”中专生,基本上都是天资卓异、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那些后来上高中考上大学的人,在初中时学习成绩相当多的人都不如他们。 我的一个1983年进入中师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初中所在的班级当年选拔了2名同学报考中师。他更出色一些,考上了,另一个逊色一些,没考上,只好闷闷不乐上高中。结果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也是那一届。一个城镇学生考上了中师,但最终没来报到,选择上高中。高中毕业后,保送上了清华大学。一个学生已经来中师上学了,但因为被人检举是复习生,被清退,只好去上高中,高中毕业即考上军校。现在是解放军一名大校军官。 当年的中师生,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的比例保送上师范类大学。那些保送上大学的中师生,到了大学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出类拔萃的。 这批人要是去考大学,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以我的观察来看,如果他们去考大学,那么,当年北大清华乃至各个大学的一大批学生,都会换一批人。在九十年代前进入中专学习的那一批学生,如果去读高中,即使在当年应届毕业参加高考,绝大多数都将是重点大学的有力竞争者。 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中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初中学生实行保护政策。比如学习成绩名列全校前10名的学生,只能报考高中,不得报考中专。再加上九十年代后,中专有了普招生、委培生、自费生、定向生、音美专业生甚至特招生等众多名目的招生,也有了特长加分、优秀学生加分、行业子弟加分等众多加分名目,中专学生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再像八十年代一样整体素质出类拔萃。作为在中师任教的老师,我也强烈地感觉到,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师生的整体素质与八十年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差距。 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占据大部分比例的普招生,依然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相当多的乡村优秀初中毕业生,依然选择报考中专。这批普招生如果当年去读高中参加高考,依然是本科院校的有力竞争者。如果放现在,不用说,一本。至于委培生及其他类的中专生,则 这批“小”中专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大”中专生更优秀。 但是,他们因为上了中专,却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他们当年考上中专,心中还沾沾自喜了一阵,他们的父母还自豪地举办了宴席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可是当他们中专毕业,在等待分配报到的时间里,眼看着当年学习成绩不如的同学考上大学的喜讯一个一个传来,他们才蓦然发现,高考,金榜题名,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自己,虽然是人中龙凤,满脑袋的聪明才智,却失去了在高考的考场上展示自己卓越才华的机会。 而这,让他们的许多人悔恨终生! 转自:散淡心情(搜狐) |
|
来自: 昵称32226502 > 《高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