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秘密: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是他人给的

 星辰大海亚 2025-05-25

我们常常像在迷雾中摸索的孩子,伸出手,渴望抓住一些坚实的东西,来抵御内心的慌张与不安。这份渴望抓住的,便是我们称之为“安全感”的珍贵之物。

我们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认为安全感是伴侣一句“我永远爱你”的承诺,是父母一个肯定的眼神,是领导的嘉奖,是朋友和同事的认可,甚至是银行账户里不断增长的数字。

我们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内心的那片波涛汹涌的海域便能风平浪静。然而,这或许是我们一生中,关于内心安宁最深刻,也最普遍的一个误解。

今天我要告诉你:真正的、持久的安全感,从来不是他人能够给予的馈赠,它必须,也只能,从我们自己内在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图片

一、外求安全感:一场终将落空的寻觅

为什么我们如此习惯性地向外寻求安全感?这或许源于我们最早的生存经验。

出生之初,我们确实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才能存活。

一个婴儿的哭声得到回应,饥饿得到满足,寒冷得到温暖,这些经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最初的印记:安全是由他人提供的。

随着成长,这种模式深深刻入我们的潜意识,即使在成年后,我们仍然下意识地期待他人成为我们情绪避风港的守护者。

然而,将安全感寄托于他人,实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依赖。

因为他人——无论是伴侣、亲人还是朋友,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局限、需求和变化。

当我们将内心的安宁系于他人的言行之上,我们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情绪主导权拱手相让,成为他人行为的'情绪人质'。

这种外求式的安全感,注定充满焦虑与不确定。

这种依赖还常常引发一系列不健康的关系模式:过度需要确认对方的爱,害怕被抛弃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为了留住对方而委曲求全,甚至用控制与占有来维系那份虚幻的安全感。

这些行为不但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会在关系中制造更多的紧张与疏离。

二、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它又从何而来?

真正的安全感,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内在状态。

它是对自我的深刻理解与接纳,是对自己能力的切实信任,是即使独自一人也能安然自处的从容。

这种安全感,如同大树深埋地下的根系,看不见却支撑着整个生命的稳定与成长。

它让我们能够在关系中保持自我,在变化中保持平衡,在风暴中保持内心的一隅宁静。

这种内生的安全感,源于几个关键的心理基石:

1、深刻的自我认知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我是谁,我很好”

这是内在安全感的基石。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价值观、需求和渴望,并全然地接纳这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不再因为自己的某些特质不符合社会或他人的期待而自我否定,也不再试图通过扮演他人喜欢的角色来换取认可。

当你能够对自己说:“是的,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有我的闪光点,也有我的不足,但我完整地接纳这一切,我本身就值得被爱和尊重。”

这份来自内心的笃定,便能抵御外界评价的许多风雨。

图片

2、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与责任感:“我能行,我负责”

安全感与掌控感紧密相连。

当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有能力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时,你便不再需要过度依赖他人的庇护。

这种能力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一次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学习的实践中逐步积累。

每一次你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每一次你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每一次你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都是在为你的内在安全感添砖加瓦。

3、建立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我的价值由我定义”

一个拥有内在安全感的人,其自我价值感并非建立在外界的成就、他人的赞扬或物质的拥有之上,而是源于其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这意味着,你的价值不因一时的成败得失而剧烈波动。

即使遭遇挫折,即使不被所有人理解,你依然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坚守着自己认为重要的品格(如善良、正直、坚韧、创造力等),并努力活出这些价值。

4、发展情绪调节与应对压力的能力:“我能处理我的情绪,我能应对压力”

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负面情绪和压力是常态。

内在安全感并非意味着永远不会感到焦虑、悲伤或恐惧,而是意味着当你体验到这些情绪时,你不会被它们淹没,你有能力去理解它们、调节它们,并采取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这可以通过学习正念、练习放松技巧、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等方式来实现。

当你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时,安全感自然会增强。

5、拥有健康的边界感与人际交往智慧:“我尊重你,也请尊重我”

在人际关系中,清晰的边界感是维护内在安全的重要屏障。

它意味着你知道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在哪里,能够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被过度消耗,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边界。

健康的边界让你能够在关系中保持自我,不因害怕失去而委曲求全,也不因过度依赖而失去独立性。

它让你明白,真正的连接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无度索取或牺牲。

图片

三、从依赖到自立:构建内在安全感的路径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直在他人那里寻求安全感,并因此感到不安与焦虑,那么,以下几个方向或许能够帮助你开始构建那份内在的、真正持久的安全感:

1、觉察自己的依赖模式:

首先需要意识到,我们何时何地在向外寻求安全感,这种寻求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只有通过觉察,我们才能开始转变。

2、培养独处的能力:

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发现独自一人时的宁静与自由,这是内在安全感的重要表现。

当我们不再惧怕独处,不再需要他人的不断陪伴与肯定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建立内在对话:

与自己保持连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不是总被外界的声音淹没。

这种内在对话可以通过写日记、冥想、反思等方式来培养,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

4、发展个人能力与兴趣:

投入时间精力发展自己的技能、知识与兴趣,这不仅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还能丰富我们的内在世界,使我们不必过分依赖他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5、学会在关系中保持自我:

爱与被爱,但不迷失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己的想法、兴趣与社交圈,不因关系而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6、接纳脆弱,但不自我否定:

内在安全感并不意味着永不脆弱。

相反,它允许我们在感到脆弱时依然爱自己,在需要支持时能够向他人寻求帮助,但不会因此而完全依赖或贬低自己。

内在安全感是我们能给自己的最好礼物,你本身,就是自己最可靠的安全感的源泉。

当你真正相信并活出这一点时,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内在安定而变得更加温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