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妹岛+西泽新作:香川穴吹竞技场,宛如漂浮的群岛

 设计时报 2025-05-25 发布于北京

© Fujitec

在濑户内海畔,一座宛如空中群岛的建筑轻盈地舒展着曲线——这便是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领衔的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川穴吹竞技场。作为日本高松市的新市政体育设施,它不仅填补了城市功能需求,更以先锋的设计语言,重新定义了体育建筑与自然、城市的关系。

© Fujitec
© Fujitec

高松市作为四国岛的文化重镇,曾承载着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早期实践。1958年的香川县政府办公楼与1964年的香川县体育馆,是其现代主义风格的开山之作。前者至今仍在使用,而后者因结构老化、容量不足等问题,长期处于废弃状态。随着城市发展,高松亟需一座既能满足多元需求、又能延续建筑文脉的新地标。

SANAA团队接过了这一重任。他们选择在市中心一片荒废30年的垃圾填埋场上建造竞技场,既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又巧妙利用滨水区位。这里步行可达高松中央车站与渡轮码头,乘船前往直岛与本州的旅客,亦能从海上眺望建筑的全貌。这种选址策略,既激活了城市“边缘地带”,又将建筑融入濑户内海的景观序列。

© Fujitec
© 铃木健一

最初的竞赛仅要求建造业余体育场馆,但SANAA的方案最终扩展为集职业赛事、音乐会、传统武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项目建筑师山本力矢坦言:“若将所有功能生硬叠加,建筑会臃肿封闭。”为此,团队提出“大屋顶下的群岛”概念——三个独立场馆(主竞技场、副竞技场、武道馆)被统一的波浪形屋顶覆盖,下方通过公共地下室连接。

© 铃木健一
© 铃木健一

主竞技场:可容纳1万观众(固定与移动座位各半),直径达116米。中央比赛区灵活多变,可铺设篮球场木地板或搭建演唱会舞台,甚至允许卡车直接驶入装卸设备。

副竞技场:千人规模的小型场馆,四面环窗引入自然光,营造开放氛围。

武道馆:330座的传统武术空间,木地板可切换为榻榻米,适配柔道、剑道等赛事。

场馆之间穿插着24小时开放的公共广场与坡道,市民可自由穿行其中,享受公园般的休闲体验。妹岛和世强调:“我们不想用墙壁分割空间,而是通过视线与动线的引导,让建筑内外自然流动。”

© 铃木健一

© Fujitec

© Fujitec

体育场馆常因追求室内高度而显得笨重,但SANAA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化解了这一矛盾。主竞技场的天花板最高达27米,足以满足篮球、排球等赛事需求,但从外部看,建筑却保持低伏姿态。秘诀在于将比赛区下沉至地下,并略微抬高地面层,既减少视觉压迫感,又避免遮挡周边建筑的滨水景观。

屋顶设计更是颠覆传统。超薄的三维曲面结构如同一层“钢制皮肤”,由单桁架系统支撑,两端设置抗震接头以应对地震风险。主竞技场上方的桁架以6米网格排列,由直径9米的空心拉力环固定,32根立柱将荷载传递至49米深的地桩。这些构件由福冈钢铁厂分段制造,现场通过机器人焊接完成高空组装,展现了日本精密工业与建筑技术的融合。

© Fujitec
© 铃木健一
© 铃木健一
© 铃木健一
© 铃木健一

通透性是贯穿设计的核心。主竞技场外立面以玻璃为主,内部几乎无隔断,观众席与环形通道的错层设计,让自然光、海景与天空无缝渗透。副竞技场四面开窗,阳光从不同角度洒入;武道馆则通过木材质与榻榻米,呼应传统日式空间美学。

建筑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延伸至声学与氛围。主竞技场看台后方无屏障,球迷欢呼声可回荡整个场馆;屋顶的白色涂料与纵横交错的照明系统,将室内活动映衬得明亮生动。夜晚,建筑化为濑户内海岸的灯塔,与星空、海水共构诗意画面。

© Fujitec
© Fujitec
© Fujitec

香川穴吹竞技场的落成,不仅以10倍于丹下健三体育馆的容量解决了城市需求,更通过环保选址、灵活空间、技术迭代,树立了可持续公共建筑的典范。然而,项目团队也留下思考:丹下的旧体育馆是否只能走向拆除?如何在拥抱未来的同时,守护历史建筑的价值?

如今,这座“漂浮的群岛”已成为高松市民的骄傲。它不仅是体育赛事的容器,更是城市活力的发生器——人们在此运动、聚会、观演,或仅仅是漫步于屋顶下的广场,感受海风拂面。正如妹岛和世所言:“建筑不应隔绝自然与生活,而应成为连接两者的桥梁。”香川穴吹竞技场,正以轻盈之姿,承载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 铃木健一

项目图纸


好看,就点个在看”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