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体最弱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生病的地方”,这句话其实讲得很有道理。打个比方,同样一个感冒病毒进入屋子,住在一起的人不一定都表现一样,有的人发高烧,有的人只是咳嗽流鼻涕,有的人甚至一点症状都没有,这就是体质差异在起作用了。 中医认为,人体如果内部原本就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内本来就有“积热”,那再受外面的风热之邪,就像火上浇油,热得会更厉害;相反,如果体内本来就偏寒,那外来的寒邪一侵袭,就会让这个寒更严重。即使是同样的病毒,身体有热的人往往发烧高、症状重,而偏寒的人则发得轻一些。这其实是一种身体自我调节、寻求平衡的表现。 再比如说,有些人平时气血运行就不太顺畅,我们称之为“气血瘀滞”。这样的人如果再感受到了风热,也就是普通的感冒,他们的症状往往会更复杂,治疗也会更难。他们用疏风清热的药,比如银翘散、桑菊饮,可能效果就不如气血运行正常的人好。这时医生就得在方子里加一些活血、行气的药,帮助身体把卡住的气血打通,感冒也就好得快了。 如果是体内偏寒的人感冒了,那还得加一些温阳的药,像桂枝、附子一类;而体内阴虚的人,感冒之后容易口干舌燥、咽喉痛,还要搭配一些养阴的药物,比如生地黄、麦冬等;气虚体质的人则容易乏力、出汗、病后恢复慢,适合用点黄芪、人参、山萸肉来补补气。用药得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整,这就是中医讲的“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其实也有类似的道理。比如一个身体平时没什么问题的人,感冒了吃点退烧药、感冒药也就过去了。但如果他本身就有点慢性炎症,比如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那么感冒往往就会让这些老毛病复发,而且来得更猛。这种情况,西医会做检查,看有没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有的话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对症处理。 但西医在这方面也有它的局限,比如它没办法检查出“气血不通”或者“痰热互结”这些中医概念。西医能治的是“表”,也就是现在这个炎症或发烧的症状,但不能处理“本”,比如为什么反复发作、为什么一受凉就犯病。而中医讲究的是“治本”,不仅是把病压下去,更要解决身体内部的根本问题,比如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等。 举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感冒后咽喉干、咽痒、老咳嗽,吃了止咳药当时是好了,药一停又来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慢性咽炎。这是因为你只是把表面症状压下去了,但体内的风热、痰火没被清干净,气血也没通畅,自然反复发作。中医会通过辨证,把这些“内在病因”理出来,然后选用能通气血、清热散结的方药去治,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还有一点值得提的是,很多人现在开始意识到抗生素不能乱吃,吃多了不但效果差,还容易产生耐药。而能真正理解中医药治病讲“标本兼治”的道理的人,其实还不够多。现代医学有它的检测手段,这非常好,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科学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再结合中医辨证来看病,那就是“中西合璧”的最佳方式。 临床上常见这样的情况,病人发烧退了,但鼻子还是堵、咽还是干、咳嗽还是没完没了,一查就是慢性鼻炎、咽炎或者支气管炎。这些慢性病的根子,很多时候就是身体的气血不通、风热未散、痰火郁结在一起。久而久之,体内就形成了“结节”或“瘀堵”,成了病灶,也正是这些最“脆弱”的地方最容易出问题。 张锡纯先生就讲过,外感病不论是“伤寒”还是“温病”,开始的表现不一样,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实治法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不管是用温的药还是凉的药,都要看病在哪一层、病机是寒还是热。这和现在西医一开始用退烧药、抗生素,病重时加上点滴治疗的逻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中药的方剂往往兼顾气血调理,而西药只管消炎杀菌。 比如治疗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西医常建议手术切除,但中医则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方法,帮助身体自己把炎症慢慢化解掉。手术是把“果”处理了,但“因”还在,炎症还是容易复发,这也正是中医在调理体质方面的优势所在。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