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根据美国智能不足协会的定义,心智障碍是指个体在18岁前因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常态,并伴随适应性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缺陷而导致的障碍。随着成年心智障碍者的照顾者逐渐面临健康衰退或离世等问题,其独立生活与社会融入的需求日益凸显。研究表明,3-4级心智障碍者通过系统性训练,可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社会互动能力方面获得显著提升,进而实现独立生活。 金华市婺城区C街道残障人士之家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成年心智障碍者缺乏普通朋友,社交范围狭窄,且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与积极性较低。基于此,C街道民政服务站联合C街道残障人士之家开展“搭建友谊船,扬帆新世界”小组活动,旨在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助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理论依据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由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该理论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在成年阶段,面临的核心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心智障碍者因自身障碍,社交机会匮乏,难以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容易陷入孤独状态。 通过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社交平台,学习社交技巧,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化解孤独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包含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在本次小组活动中,设置互动和个体展示环节,为组员提供了观察和学习的机会。组员通过观察社工及其他表现优秀组员的社交行为,如礼貌用语的使用、合适的肢体语言等,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后续的活动和实际生活场景里,尝试模仿这些行为。同时,活动中加入代币奖励、积极认同等元素,强化组员模仿行为的动机,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巩固社交技能。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提升3-4级心智障碍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 (二)分目标 1.技能掌握:70%的组员掌握2种以上社交礼仪(如主动问好、有序排队)。 2.互动能力:70%的组员掌握2种以上社交互动技巧(如情绪识别、合理拒绝)。 3.自我效能:70%的组员在“社会交往积极性”自评中达到4分以上(满分5分)。 (三)服务策略 采用发展性小组模式,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目标:
三、小组服务计划及过程
第一节:远航起点·伙伴初见面 社工通过开场介绍、冰冻人解冻游戏、心愿便利树和契约形成等环节,引导组员们表达期待,建立活动契约,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 组员在“冰冻人解冻”游戏中逐渐放开自我,打破开始的沉默,互动中自发喊出同伴名字,现场一片欢声笑语;社工利用“心愿便利树”这一环节引导组员们明确表达在小组活动中的期待,通过“你说我写”的方式帮助那些在书写上遇到困难的组员。 利用转瓶游戏,被转到的组员抽取写有规则或空白纸条,其余组员对其抽取的规则表达赞同或否定,社工引导组员们彼此鼓掌、并积极鼓励,组员们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氛围热烈,共同制定了活动契约。 第二节:航行首站·探索自我岛 社工通过“凤凰飞飞”“乐高构建自我形象”和“夸夸小火车”等互动游戏,引导组员提升自我认同。活动执行期间,部分互动游戏并不理想,三条指令的规则,不适合智力障碍人群。“乐高构建”环节偏离了“自我形象”主题,组员们拼搭了“空中花园”“货运火车”、货船来往的运河,虽然与自我形象偏离,但在这些拼搭物品中看到组员记忆中的美好瞬间及对自己理想生活的期待。 在“夸夸小火车”环节中,组员们对夸赞自我感到拘谨,出现沉默的氛围,社工引导组员从夸赞他人开始,沉默氛围被有效打破。活动后期组员们积极与社工沟通,并协助整理活动工具,组员与组员间、组员与社工间的信任关系均进一步加深。 第三节:航行二站·社交礼仪岛 社工通过“寻找小明”游戏、你画我猜和场景PK赛等活动,引导组员学习社交用语和礼仪。75%组员掌握3个以上社交用语(如“谢谢”“对不起”),竞争元素的加入(你画我猜、场景PK)极大提升了组员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代币奖励和分组PK激发活跃组员带动以往较为沉默的组员,80%的组员主动举手要参与到场景PK赛中,组员的关系亲密度提升。 第四节:航行三站·合作互动岛 社工通过情景演绎、背对背绘画、默契传递、魔力转圈圈等合作游戏,引导组员学会拒绝并提升合作意识。社工分享四步拒绝法后邀请组员参与情景小剧场中使用,参与的组员虽然没有完整使用四步拒绝法,但面对不合理要求均直接拒绝并进行解释。绘画过程中,一个组合因绘制错误而产生矛盾,社工及时进行了安抚。 在默契传递中,首个开始拍掌的组合节奏不一,经过多轮尝试及社工引导,拍掌双方学会互相喊123,保证掌声同频,拍掌速度慢慢调整,掌声同频增多。 在魔力转圈圈环节中,组员们主动分成两组,在社工引导下围成一圈进行活动,在失败几圈后,首个组合的组员提出了调整的新想法,被其他组员采纳并最终完成任务;第二个组合的组员在尝试中虽不断失败,但组员之间一直在互相配合并彼此鼓励。 第五节:航行五站·情绪识别岛 社工通过表情传递游戏、情绪图片识别和“彩虹屁”赞美练习,引导组员识别情绪并尝试表达赞美。组员初期因挑战失败情绪低落,社工通过简化内容和积极鼓励提升参与度,最终多数组员完成互动。 社工使用情绪图片和具体情景帮助组员直观理解,70%以上的组员不仅能识别出3种情绪(如愤怒、开心、悲伤),还能在情景小剧场中提出应对办法(如“抱抱妈妈”“寻求他人帮助”)。 在“彩虹屁”赞美活动中,组员们刚开始不习惯怎么夸,有点不知所措,社工引导其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及自我的感受来表达赞美,在引导下,组员们回忆起帮忙搬桌子、需要签名但不会写字同伴帮忙书写、见面主动打招呼、一起陪伴出行等等感到温暖的瞬间并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现场一片欢乐。 第六节:航行终点·信心宝藏岛 社工通过户外野餐的形式与组员一起进行美好告别,淡化组员的分离情绪,回忆巩固所学知识并撰写活动反馈。此次活动在户外进行,社工带来新的志愿者伙伴,通过分组的形式共同乘坐公交车前往活动地点,引导组员与志愿者伙伴使用学习的社交技巧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组员们有序排队、主动叫落后的组员跟上队伍、主动邀请志愿者一起玩丢沙包、主动与志愿者分享零食等,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互动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野餐活动结束后,在社工的引导下,组员们都能答出前几次活动的内容,如拼接积木、社交礼仪、学会拒绝、抢棍子等,填写反馈表的过程中,不会写字的组员主动寻求志愿者或社工的协助,活动整体强化了组员对社交技能的回顾与信心提升。 四、服务评估 1.参与人数 该小组总计6节,小组前期招募人数为10人,最高出席13人,最低出席10人,平均每节出席11人,总出席66人次,活动参与度达标。 2.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活动考虑到组员年龄特征、活动主题等,一方面在活动流程中设置实践环节,通过照片视频材料记录参与过程,鼓励参与者投入活动,积极思考,展示学习效果;通过活动反馈表展示小组成效,小组共收取活动反馈表10份。 目标1:70%的智力障碍者掌握2种以上的社交礼仪。 通过过程观察及活动反馈表显示,在对应活动中,组员们对不能插队、不能大声喧哗等礼仪规范具有较高的共鸣,在这两个词条中,70%的组员积极参与回应,能在后续活动中运用起来,例如在拿东西时会主动询问社工、见到社工会主动问好、告别;在最后一节的活动回收的10份反馈表中,目标对应“我掌握了2种以上的社交礼仪”的平均分为4.9分,满分为五分。 目标2:70%的智力障碍者掌握2种以上的互动能力。 通过过程观察及活动反馈表显示,在对应如拒绝他人、识别情绪、积极赞美等互动活动中,70%以上的参与者都能积极投入参与活动环节,以识别情绪为例,70%以上的参与者能辨别回应图片中人物的情绪并倾听分享应对方式。在最后一节的活动回收的10份反馈表中,在“我更敢于拒绝他人”“我更愿意赞美他人”“我学会两种以上不同情绪的应对办法”等打分项中,平均分分别为4.2分、4.6分、4.6分。 目标3:70%的智力障碍者提升智力障碍者的自我效能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积极性得分为4分以上。 通过过程观察显示,随着活动的深入,参与对象们在活动参与上、自我表达上、与他人互动上均有提升。活动反馈表显示,在最后一节的活动回收的10份反馈表中,在“我对自己的社会交往更有信心,更愿意参与社会活动”打分项中,10人均打了5分,以5分为满分。 五、服务反思 1.互动设计优化 为了提升互动设计的效率和心智障碍者的体验,规则的制定需要简洁明了,应控制在2条内,同时,心智障碍者们的自信心相对较低,在面对挫败时的退缩性更强,社工在带领时要积极地输入正向情绪、表达肯定和支持。 在进行互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可视化工具,例如图片、示范视频等,来替代较长的文字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还能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要传达的内容,从而提高整体的互动质量。 2.评估方法改进 部分的心智障碍者不具备书写的能力,为了更全面地评估互动设计的效果,建议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量化指标,还应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获取更丰富、更立体的评估结果。观察法可以捕捉到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而访谈法则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个人感受和意见。 在收集反馈时,可以使用符号、图片及手势来辅助心智障碍者理解,鼓励心智障碍者积极地参与反馈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收集到更多真实、自然的反馈信息,从而为后续的互动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