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问题的形成、分类与定位
2012-04-19 | 阅:  转:  |  分享 
  
问题的形成、分类与定位2012.3.28课堂问题的现状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操作问题、解决问题,是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向课堂内容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每位老师教学中不可能跳过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问题的设计、呈现、定位
、解决还处于直觉状态,还没有对问题的产生方式、类别指向、使用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没有达到以问题引领课堂、引领学生思维的层面。课
堂片断展示陈祥老师执教的《黄鹤楼》:一、老师渲染气氛,背诵崔颢《黄鹤楼》诗。二、介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讲
解黄鹤楼建造史及相关古诗。明确本文属于碑记。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标出停顿。2.学生齐读课文,自由诵
读,提读6人检查自读情况,齐读课文。3.生字词教学:(1)老师板书:隅、尝、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上倚河汉、下临、四闼、最(2
)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古诗文诵读》、合作学习,解决上面的生字词。(3)学生提出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词语,老师讲解。(4)学生齐读
词语及解释(2遍)。(5)提问3人,检测词语掌握情况。4.学生找出文中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尝试解决。学生向老师质疑,
师生讨论解决;老师借助已学例子指导学生进行类比思考。思考: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课堂活动?(生本化、问题
化、活动化)教学问题的作用专家指出,课堂问题具有组织、定向、激励、评价等功能,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要素,也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
范畴,也就是说课堂问题既是知识载体,对问题求索的过程又是认识策略与方法获得的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教学方向(问题指向三维目标的什么层面)、调整学习状态(通过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书、静思、讨论、发言)、
拓展思维空间(总结类属,寻找相同点或不同点,变式与迁移)、指导学习方法、检测学习效果等等。问题学习法的初期探索与反思1.学情
背景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和学生的已有基础相适应,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盲目套用。而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比
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畏难情绪,自学环节、交流环节、展示环节均难以做到位,课堂教学过程无法按原定程序进行,经常变成原来的“提问-讲解
”模式。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沿着较为容易做到的线索主动探索。初期探索的可取之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预测
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2.课堂教学思路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
,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第二步:交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
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第
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
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完成。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
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这个思路仍不失为快速组织课堂教学的一
种借鉴。3.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过分强调问题的生成,导致课堂问题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不强,很多问题与教学核心内容脱节,对学生生
成的问题需要进行即时性价值判断,实践中无法操作。(2)对生成的问题很难进行即时性归类,导致学生不能从“类”的高度理解学习内容,学
习成果缺乏可迁移性。(3)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不能充分体现,问题的来源较为单一。问题学习法的完善1.问题的形成(1)备课教师
的预设: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的教学元素、探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由备课教师对课堂中要展开的话题进行预设。预设问
题往往能够体现课堂的主体价值取向,推动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践也证明,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缺少规划的、凌乱的、价值取
向模糊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教师的预设问题不能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相反,充分的预设要为学生生成问题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动力。(2
)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渠道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了解学生的起点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途径很多,如课前交流、学案中设计问题栏、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等。(3)备课组讨论:“问
题分类定位式备课”的主要意图,就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设计一节课、一个单元的主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确定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解
决办法。如果在备课组活动时能把课堂问题梳理清楚,课堂教学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理清课堂教
学流程。2.问题的分类与定位问题的分类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判断,看所提出的问题属于知识、技能、体验中的哪一
类,然后再判断属于了解、理解、应用(知识类),模仿、实践、迁移(技能类),参与、反应、领悟(体验类)中的哪一个能级,做到这一步,课
堂上才能对不同类别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才能根据不同的能级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问题的定位是指根据学情确定问题的解决层面和解决方
式。笼统地说,就是判断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学生自学环节;判断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
、展示环节;预测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通过课堂问题分类,可以完成由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
转化,即把文本化呈现的教材内容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问题;通过课堂问题定位,可以完成由教学内容到课堂内容的转化,即把静态的教学问题转化
为动态的课堂活动。课前细致准备与策划比临场发挥更加重要,更能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特征。“备课有深度,上课才能有高度”。问题
的形成方式、分类标准、定位方式,正是体现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依存、多向互动的教学设计理念。www.themegallery.comwww.themegallery.comLOGO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学习意义。www.themegallery.com
献花(0)
+1
(本文系哦,天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