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选点审美 分层探究
2015-10-07 | 阅:  转:  |  分享 
  


选点审美分层探究

——鲁迅小说《祝福》的阅读教学

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传统的佳作名篇。当前各类版本的教材都已收录,属于“永远新的旧故事”。那么怎样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下实施教学?怎样通过有限的几节课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和鉴赏?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选点审美,分层探究”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中语文无论是必修课程的模块中,还是选修课程的系列中,都选有一定量的小说让学生阅读和鉴赏,以期待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学生已经学过或读过不少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知识以及语文素养。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长达万言,阅读量和信息量都很大,要学习研讨的东西也很多,教学中需要提纲挈领,条分缕析,需要通过阅读鉴赏开展积极的审美和探究活动。根据《祝福》在语文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模块中的地位,我们围绕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二是理解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关于教学思路的拟定

学习一篇文章都需要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和拓展等多个环节。教学《祝福》为了体现关键性和条理性,突出有效性和反思性,我们拟定的教学思路是选择重点审美,分出层次探究,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文本本身解读到走出文本拓展比较。感悟作者匠心,体味文本价值,使得学生的阅读层次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所提升。

诚然,从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自己完全可以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之下,更多地去阅读课文,寻找资料,更积极地思考研习,审美想像。每个学生又由于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更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真正为其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提供可能。

关于教学步骤的设计

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立体多维的美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切入,能获得不同的美感。小说《祝福》阅读教学,其过程就是对作品再认识、不断探究的过程,也是感悟其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过程。

导读感知,整体梳理。

帮助学生回顾有关小说的要素,认识小说在课程教材中的地位,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的注释、提示以及“思考和练习”。在感知的层面上整体梳理《祝福》的故事情节,感受小说的情节美。也就是重点了解小说写了些什么。布置了如下阅读预习思考题:

1.找出课文中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段落。重点在“两次写微笑”、“多次写眼睛”、“四处写飞雪”和“五处描写钱”等。

2.根据课文中“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的文字,说明课文的结构特色。

明确:《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的遭遇。这是倒叙的方法,其作用是既提供了故事的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3.按照小说故事情节一般的六个方面,具体说说课文的故事情节内容。

明确: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期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精读理解,局部分析。

在学生熟悉感知课文《祝福》情节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精读,着重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感悟小说的环境美、人物美。其实就是分析课文是怎样写的。

设问1:课文写到了四次“祝福”景象,其作用何在?同时落实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明确:课文四次“祝福”景象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也点明了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设问2:课文几处对祥林嫂肖像描写有些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课文对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主要是眼神),可谓是神来之笔,写祥林嫂从充满活力到“仿佛木刻似的”,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的万恶,显然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杀害了祥林嫂。

赏读评价,整体品味。

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了两条题目,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评价,体味课文写得怎么样,感悟作品整体的价值美和悲剧美。

1.研讨课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点击“小说祝福环境”等关键词下的部分资料内容,学习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并注意两点:(1)环境对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2)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鲁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描写。课文开头描写了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它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阶级根源。课文中两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进行了描写,这对祥林嫂悲剧性格起着强化的作用。课文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祥林嫂。

除了以上分析到的社会和阶级根源外,着重对柳妈以及鲁镇上一般群众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因素进行分析。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才能了解鲁迅小说的深刻性。

研读想像,拓展比较。

“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英国罗·勃朗宁《指环和书》)通过对小说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我们还引导学生走出作品拓展想像,体现出鉴赏小说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也就是在想像情景中看还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我们指导学生就如下几个问题展开想像,并提议学生将自己想像的“故事”和原文进行比较。孰优孰劣,不言而喻,但从中更加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作为小说大师的独到匠心和艺术造诣。

①假如祥林没有死……

②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

③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

关于教学之后的反思

花三课时教学有万字的小说《祝福》后,我们难以如释重负,茅塞顿开。但在新课程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理念之下,沿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引,突出重点审美,强化分层探究,我们和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和张力,也缩短了与文本对话的距离,为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做了力所能及的准备。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方面还可更多维些、更丰富些。假如我们教学小说《祝福》时,转移常规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不只是以描写人物、环境和情节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而是引导学生从小说中,从鲁迅的现实存在中,从人们解读鲁迅的学习心理中提炼出教学问题,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也许会对鲁迅及其作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进入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阅读的新境界。



通联: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校长、党委书记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邮编:224200电话:1377009000









1









献花(0)
+1
(本文系兆平工作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