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破解习作教学中的“模式化”
2017-12-10 | 阅:  转:  |  分享 
  
破解习作教学中的“模式化”问题

柳河县孤山子镇明德小学马赛男



在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六》的教学中,我认真地进行了一次习作指导,讲解了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特别是结合课文的精彩片段,强调了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作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我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学生精彩的习作……然而,当拿到学生的习作后,却不敢恭维了:写外貌都是“浓眉大眼”、“樱桃小口”、“白净的皮肤大高个”;写父母的爱基本都是“母亲在漆黑的夜里,冒着风雨送我去医院”、“父亲在外打工,受伤了,也不休息,带病坚持上班”……

学生是生龙活虎的,他们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对世界的感知也都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人一面,千人同事的问题?怎样在习作教学中破解这种“模式化”的现象呢?

这个周五,学校要开展跳绳比赛,让各个班级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我决定充分利用我班的这次选拔活动进行一次习作训练,解决这个问题。在比赛前,我明确宣布,这次比赛后,要写一篇习作,重点强调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自己做的”写出来。比赛很激烈,互不相让,几番较量后,王欣宇与刘晓明在半决赛中胜出。在“决赛”的关键时刻,我亲自操刀,担任裁判员。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也暗自窃喜。两位小运动员站在台上,等待着我的命令:“5--4--3--2--1--”“停!”班级同学不由自主地喊“啊!”我顺势追问:“你们为什么‘啊’?”“你们此刻是怎么想的?心情怎样?”我卖完关子后,比赛正式开始,当两人跳到一分钟时,我声明:“还有1分钟!”王欣宇,加油!刘晓明,加油!……“5--4--3--2--1--停!”比赛结束。我紧接着提示道:“你们看看他俩的此刻的表情是怎样的?”“气喘吁吁”,“满脸通红”……我又问:“你们猜猜谁能赢?”“为什么说他能赢?”“我猜想,王欣宇能赢,跳得很快,绳子像电风扇样,嗖嗖的,还带着风呢。”另一个学生争辩道:“他虽然快,但中间掉绳了,影响成绩,不能赢。”同学们都纷纷根据自己看到的推测着,有理有据地互相争辩着。最后看计数器,王欣宇126,刘晓明118。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还沉浸在比赛的热情之中。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回想刚才的比赛场面,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表达出来吗?”

沉寂之后,我启发道:你们仔细观察王欣宇和刘晓明的外貌了吗?同学们陆续地发言:王欣宇的大眼睛一开始睁得大大的,后来累得眯缝起来了;而刘晓明的眼睛本来就小,到后来就像闭上了一样;他俩一开始都很得意,绳子打到台子上啪啪地响,到后来,绳子都摇不动了,慢了下来;脸都红了,大口大口地喘气,特别是刘晓明在最后的时候,身体都有些晃动了;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拼命地为他喊加油,心想,你可不要倒下呀……

我本来想强调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表达出来,再提示注意使用描写方法。但,在同学们争前恐后地发言中,不用我提示,不用我强调:不再是为了外貌而写外貌,为了行动而行动。有了仔细地观察,能根据事件的发展恰当地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当时比赛的激烈;由于是亲身体验,投入其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体现在比赛的进程中,都是个体情感的自然地流露,一气呵成。不需要胡编乱造,表达不再“模式化”。

可以设想,这次习作,同学们一定会写出让人期待的精彩的习作来。







1







献花(0)
+1
(本文系马赛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