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辩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8 | 阅:  转:  |  分享 
  
辩课的探索与实践

辩课的提出与应用、探索与实践,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优选方法。

辩课的界定

古有辩经之说,今有辩论之事。“辩”在现代词典中的解释是:辩解;辩论。“辩解”的意思是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辩论”的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共同的意见。什么是辩课?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

二、辩课的内涵与意义

评课是参与听课的老师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执教者。说课是执教者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思想等告诉听课教师。议课是提前设计好观察点,就课堂中某个具体的环节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议论、观察,意在讨论,引起思考,或者提出处理教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供老师们选择。辩课则是切入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焦点、触点,提出问题,做出辩论,寻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假设,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评课强调“评”,意在评判;说课侧重“说”,旨在述说;议课聚焦“议”,展开议论;辩课重在“辩”,辩论和辩解。辩课与评课、说课、议课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字义和内涵解析,辩课是教学评价的进步,是教研形式的改进,是教师培训的创新。辩课的内涵和关键在于“辩”。通过辩论、辩解及争辩,辨明教学理念,辨清教学目标,辨认教学过程,辩证教改方向。

辩课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谁出丑,而是为了解除传统说课、评课中的弊端。通过双方及时、充分地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便于执教者认知并改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便于听课的教师明白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得汲取借鉴,使他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提高。辩课就是要消除教研活动中的话语霸权--“极端”与“武断”;摒弃以往教研活动中的胡言乱语“违心”与“无奈”;告别以往教研活动的彼此相轻一--“跟风”与“嫉妒”做到在辩中追求教育真谛,在辩中找寻教学规律,在辩中强化主体意识,切实提高教研活动效能。体二是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搭建对话平台以前的评课往往是“听者”和“说者”各行其是。如授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听课教师谈自己的感受,专业引领人士做点评等,都是以信息的单向传递为主要方式。辩课是积极创造出“辩论”的氛围,提供可以平等对话的平台,拥有经历式、体验式、感悟式的机会,促进多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各方的主动性,用“议论纷纷”来代替“各抒已见”,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辩课活动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侃侃而谈,挺自信;有的沉默不语,作思考;有的讲得有条不紊,让人心服口服;有的滔滔不绝,却不知所云。这样的现象与辩课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身边的有些教师奉行“拿来主义”,论文是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拼凑的,文章是在重复的“复制”“粘贴”中产生的。若辩课也如法炮制,试问如果仅靠下载盗版,如何形成自己的见解?没有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如何辩?所以说,要辩课,还得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贮存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我们不仅要能说会道,更要说得有理,道得明白,令人耳日一新,豁然开朗。

三、辩课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既然叫“辩课”,那么辩课的主要内容自然应该集中在课堂上。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以现场教学为依据,整合新课程标准、文本、作者、编者各方面的信息,对辩课进行宏观审视,微观扫描,发现问题,加以辨析。

紧紧围绕课堂实例来进行辩论,不能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进行理论大堆砌、大贩卖、大论战,而要正视课堂实例,讲求明辨是非,得到实惠;去伪存真,达成共识。

辩手阐述要有道理,反驳要有依据,说话开诚布公,争辩实事求是,质疑求同存异。不要装腔作势、咄咄逼人,不要强词夺理、固执己见。



辩课既可以在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之间展开,由听课老师提出问题,请上课老师予以答辩,也可以在听课老师之间展开,大家围绕一个主题互动交流。辩课既可以围绕辩题展开,即以整节课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理念倾向或教学主张,也可以围绕辩点展开,即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横向辩课,也可以进行跨学科辩课。辩课既可以在课前进行,以帮助上课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以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要充分体现教育智慧,尊重教学规律。以诚相待、平等对话,让辩论在和谐共振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达到辩理、识理、悟理。

辩课时应该辩什么呢?辩课既可以围绕文本解读、目标定位、重点难点、内容选择、过程安排、方法手段作业练习等方面展开,也可以按照揭题导人、整体感知、理解感悟、语言训练、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展开。辩课的内容从来是不拘一格的,辩课可以辩教学思想、辩教学目标、辩教学过程、辩教学环节、辩教学设计、辩教学方法、辩教学手段、辩教学效果等。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辩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辩课的类型与组织方式

纵观中小学辩课的探索与实践,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性质分,辩课分为辩论式辩课和评辩式辩课。

所谓辩论式辩课,就是对课或由课产生的主题持对立态度,正反的双方结合课例,通过各种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驳斥对方的观点。辩课过程中,听课老师会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教师会怎样应答、辩课各方面会在哪些问题或观点上发生冲突等等都是未知数。

按方式分,辩课分为三种基本样式。一是辩论式辩课,就是对课或由课产生的主题持对立观点的双方(或多方)结合课例,通过各种论证方法,阐述自已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最终肯定正确的观点、取得共识的争辩形式。二是答辩式辩课,就是指由问方对课提出问题,然后由答方进行解释、辩解并答复。三是评辩式辩课,就是指被评方对评课方的观点、建议、问题等进行说明、解释甚至是反驳。按操作分,辩课分为五种类型。-是圆桌型辩课,围成圆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辩课。二是对撞式辩课,执教者和听课者在课后即展开面对面的辩课。

五、辩案的写作与活动准备

所谓辩案,即辩课教研方案,是教研组织者根据实际需求,着眼于问题解决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关于辩课组织、辩课内容及辩课方法的方案。辩案一般由辩课主题、辩情分析、辩课目标、辩法选择、辩课过程、辩课得失等几部分组成。写作辩案,要求主题鲜明、目标清晰、过程完整、语言简洁、分析有理有据。如此,辩课才能有张有弛,程序才能有纲有目,表达才能有情有义。辩课的类型不同,活动准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辩论式辩课的准备。听课之前,将参与辩课的老师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专找该课的优点、亮点,反方专找该课的问题、缺点。使参与辩课的教师听课前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带着思考和任务走进课堂。听课后,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点能站住脚,不被人驳倒,老师们应该利用网络、书籍收集资料,研究、归纳、组织材料。有事前的充分预设,才有辩课的精彩。评辩式辩课的准备。这是教研活动中最容易运用的辩课形式,几乎不要任何准备。因为辩课的话题都是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有感而发,随机生成的,有些想法甚至是在辩课现场受别人的观点、说法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为了增强辩课的有效性,让教师在辩课的时候有课题问、有内容说,最好还是听“同课异构”的课,这样容易打开听课者的思维空间,给他们更多的感触和收获,辩课时就会不断有新问题提出,为辩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六、辩课的流程与组合方式

辩课的流程:明确辩题、间题答辩、理论抽象、指导实践。

辩课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学科内辩课与多学科辩课。学科内辩课是同学科老师辩课,主要立足本学科,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辨析。多学科辩课是多学科的老师参与辩课,可以借助本学科外的力量,对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三方审视,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找到问题症结与教改方向。

二是漫谈式辩课与主题式辩课。漫谈式辩课,往往是听课的时候没有很明确的指向,跟着自我感觉走,觉得哪里不好就当问题提出来,然后由上课者来辩解。它的好处在于不受过多地约束,感觉到的往往是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问的时候很能感染人。主题式辩课,由于听课之前就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听课者往往会有意地注意与主题相关的课堂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然后针对主题对辩方进行发问。它的好处在于日的明确、不枝不蔓、问题集中、较为深人。两者各有千秋,按不同时期的需求可以交互使用。

三是现场辩课与在线辩课。现场辩课,就是课前或课后,举行当场辩课。在线辩课,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学片段或实录发到网络上,请大家争辩或者请几位有见解、有思考的朋友对某课展开辩论。

四是校本辩课与区域辩课。校本辩课,是在本校就某一堂课举行辩课。区域辩课,是跨校际间或一定区域内举行的辩课活动。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辩课是顺应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深化校本教研的创举。辩课就要凸显辩理辨析、辩说,切忌无理狡辩,不可胡搅蛮缠,更不能无事生非。



献花(0)
+1
(本文系一家图书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