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栏式”教学设计二上四单元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算式、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在安排上,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突出乘法意义的教学。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对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的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循序渐进,通过呈现不同的表示方式,借助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1.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表示相同数相加的简洁性,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3.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

4.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1.理解乘法的意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1.理解、记忆、运用2~6的乘法口诀。

2.能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P47例1) 设计时间 2019.10.9 教学内容 教材P47例1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教材分析 例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成果指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3.学会把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成乘法的形式进行计算,经历探究乘法意义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1.创设情境。

星期天到了,小朋友们都到游乐园玩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玩了什么。

课件展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选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课件展示。

(1)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3人。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有4节小火车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7排座位,每排坐2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1.观察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全班交流。











2.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3.观看老师课件出示的问题,猜想解题方法。

(1)求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计算。

(2)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计算。

(3)求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计算。 1.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怎样能快速算出得数。

1+2+3=6

2+3+4+5+6=20

1+3+5+7+9=25

2+4+6+8+10=30

自己说一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撞 1.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问题,自主解答。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2)引导观察算式,找出共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算式里一共有5个3,那么第二、第三个算式可以怎样说呢?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相同数相加的算式里有几个加数,就可以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示出来。其实这样的算式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乘法。

2.列出乘法算式。

(1)明确:2+2+2+2+2+2+2=14可以列成乘法算式2×7=14或7×2=14。

(2)明确读法。

2×7=14读作:二乘七等于十四。

7×2=14读作:七乘二等于十四。

(3)引导学生认识乘号。





(4)讨论: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怎么来的?

(5)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所学习的知识,把上面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1.

(1)明确题意,思考解题思路,并列出加法算式。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2)观察算式,交流算式的特点,明确:都是相同的数相加。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第二个算式里一共有4个6,第三个算式里一共有7个2。

(4)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明确相同数相加的算式里有几个加数,就可以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示出来,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2.

(1)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和意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3)认识乘号,知道7×2=14中间的“×”叫乘号,读作“乘”。

(4)小组讨论,明确:7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

(5)自主列出其他两道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

3×5=15或5×3=15

6×4=24或4×6=24





理解乘法的意义。















知道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会把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成乘法的形式进行计算,经历探究乘法意义的过程。 思





移 1.引导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连续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列出乘法算式。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1、2题。 1.动手操作,经历完成摆小棒、列算式的过程。



2.独立完成第1题;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共同完成第2题。

巩固练习,迁移提升。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作业设计

1.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1)6×26+6或2+2+2+2+2+2

(2)3×53+3+3+3+3或5+5+5

2.有5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有6枝花,一共有多少枝花?

6+6+6+6+6=6×5=30(枝)

口答:一共有30枝花。 整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48例2)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的例2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教材分析 例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成果指标 1.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利用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并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交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直接导入,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举例说明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思





撞 1.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实物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4.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师结合课件说明。



6.组织互动:小组内互写乘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1.仔细观察,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汇报: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



2.根据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根据课件出示的问题,列出算式。

(5+5+5=15,3×5=15,5×3=15)

4.思考后交流,说明喜欢用乘法计算的理由。

5.根据教师的说明,理解并记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内互写乘法算式,并相互指认各部分的名称。 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并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思





移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根据“几个几”摆出小棒,再根据所摆的小棒列出加法算式,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学生根据实物图概括出“几个几”,并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学生说出加法算式的特点,用“几个几”表示出来,再分别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体验迁移提升。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作业设计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2+3+3=3×(4)4×7-4=4×(6)

2.谁说得对?奖励一面小旗。(涂一涂)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5的乘法口诀(P52例1)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52页例1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摘南瓜的情景引出连加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 …”5个5个叔叔的基础,首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成果指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编制、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引 1.创设情境。

提问:谁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分别叫什么名字?

2.导入新课。

大家看下面这些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福娃?(课件展示教材第52页例1情境图) 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福娃,一共有5个,分别叫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



2.观察情境图,试着计算图中福娃的数量。 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撞 1.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2页例1的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吗?







(3)质疑:同学们的方法不错,可是老师有更简单的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2.编制5的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根据1个盒子里有5个福娃,列乘法算式。



(2)教师说明: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写成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板书:一五得五)

(3)引导学生思考“一五得五”中各个字的意义。













(4)引导学生按照编写“一五得五”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自主尝试编制5的其他乘法口诀,并明确口诀的意义。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口诀,找出规律。

(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几?

(3)口诀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4.小结:5的乘法口诀共有5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5。 1.(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5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5个福娃。所提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2)用加法计算。



(3)认真倾听,明确除了用加法计算,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

2.(1)思考并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1个盒子里有5个福娃,是1个5,列乘法算式是1×5或5×1。

(2)齐读口诀。







(3)小组讨论“一五得五”中各个字的意义,交流后明确:“一五得五”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一”和“五”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1和5这两个乘数,“得五”的“五”表示乘法算式中的积。这两个“五”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按照编写“一五得五”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自主尝试编制5的其他乘法口诀,通过交流明确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排列的。

(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3)口诀的得数分别是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

4.认真倾听教师小结。明确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移 1.完成教材第52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53页第1~3题。 1.自主完成,全班交流。

2.自主完成并汇报,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提升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作业设计

1.请你猜一猜。

○+○+○=15○×□=10

○=(5)□=(2)

2.各代表几?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2,3,4的乘法口诀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P54例2、例3,P55例4)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教材分析 例2、例3学习2,3的乘法口诀。其编排体例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呈现了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例4学习4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形式相同,不同的是教材只呈现了一句完整的4的乘法口诀,其余几句让学生自己编制出来。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成果指标 1.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

2.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用2,3,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明确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引 1.复习5的乘法口诀。

(开火车对口令)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按照顺序分别对5的乘法口诀。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齐读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撞 1.教学例2。

(1)课件展示教材第54页例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组织学生交流每副有几个乒乓球拍。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根据算式引导学生编制2×1的乘法口诀。

(板书:一二得二)

(4)引导学生思考:两副有多少个乒乓球拍?列乘法算式并编制2×2的口诀。





2.教学例3。

(1)课件展示例3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式,尝试编制3×1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运用上面的方式编制2×3,3×3的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记忆3的乘法口诀。



3.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引导学生编制4的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记忆4的乘法口诀。



(4)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将学过的乘法口诀排列起来是否完整,还应补充几的乘法口诀?

(5)引导学生编制1的乘法口诀。 1.(1)根据教师的提问观察实物图,体会问题的含义。





(2)相互交流题意,列出乘法算式:

1×2=2或2×1=2。

(3)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制口诀,得出:一二得二。



4)思考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试着编制出2×2的乘法口诀。

得出:乘法算式为2×2=4,口诀为二二得四。

2.(1)观察并思考,列出算式,试着编制3×1的乘法口诀。

得出:1×3=3或3×1=3,口诀为一三得三。

(2)按照以上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自主归纳得出: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3)朗诵3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3.(1)观察实物图,分组列式,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乘法算式为1×4=4或4×1=4,2×4=8或4×2=8,3×4=12或4×3=12,4×4=16。

(2)根据乘法算式和结果,自主编制4的乘法口诀。得出: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相互交流记忆4的乘法口诀的技巧,熟记4的乘法口诀。

(4)思考后发现:还应补充1的乘法口诀。

(5)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可得出:一一得一。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











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思





移 1.完成教材第54页第1、2题。





2.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1.独立完成练习题,对于自己理解较困难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探讨解决。

2.独立背诵后,小组内互考互评。 通过练习巩固提升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2,3 ,4的乘法口诀

作业设计

1.找规律填数。





2.学校在操场的一侧植树,每相邻2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5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树的粗细忽略不计)

画图分析如下:



4×4=16(米)

口答:第1棵树和第5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6米。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乘加乘减(P58例5)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58页例5。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将“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给出了明确的描述,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2,3,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题。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境图,引出了数学问题,然后根据数学问题和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最后由小精灵的语言明确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成果指标 1.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能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引 1.课件展示计算题。

9+4=15-6=

3×3=5×3=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加法或减法和乘法放到一起,应该怎样计算? 1.认真观察题目并思考,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每道题的结果。



2.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复习巩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碰撞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8页例5的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在黑板上摆4排磁铁,分别是3块、3块、3块、2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算式,师生共同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列每个算式的原因。

5.引导学生讨论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3个旋转木马上各坐3个小朋友;1个旋转木马上坐2个小朋友。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2.观察教师在黑板上摆的磁铁,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尝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算式一:3+3+3+2

算式二:3×3+2

算式三:3×4-1

4.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所列算式的依据。

5.探讨、交流3×3+2,3×4-1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因此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因此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迁移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2题。 自主完成题目。遇到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人)(连加)

②3×3+2=11(人)(乘加)

③3×4-1=11(人)(乘减)

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作业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6的乘法口诀(P60例6)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的例6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将“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给出了明确的描述,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在编制的体例上与2~5的乘法口诀略有不同。6的乘法口诀没有给出点子图,而是在实物图下面以列表的方式揭示豆荚个数与豆子颗数的对应关系,将相同加数6作为隐含条件,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并编制6的乘法口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1~5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没有给出点子图,而是在实物图下面以列表的方式揭示豆荚个数与豆子颗数的对应关系,编制6的乘法口诀。 成果指标 1.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2.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3.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引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

5×2=3×1=

3×3=4×2=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1.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2.说出给出的口诀的上一句和下一句。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撞 1.课件展示教材第60页例6。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算出3个、4个、5个、6个豆荚里分别有多少颗豆子,完成教材第60页的表格。

2.整理乘法算式。

(1)讨论:表格中填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尝试列出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积。













3.编制口诀。

(1)引导学生试着编制6的乘法口诀。

(2)整理口诀。

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口诀,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3)记口诀。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 1.(1)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1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2个呢?……

(2)独立计算分别有多少颗豆子,完成表格。





2.(1)小组交流、讨论,明确表格中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试着列出6个乘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写好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1×6=6(6×1=6)

2×6=12(6×2=12)

3×6=18(6×3=18)

4×6=24(6×4=24)

5×6=30(6×5=30)

6×6=36

3.(1)根据乘法算式,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编制口诀后,小组内互相评价。

(2)通过观察口诀,可以把这些口诀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记忆口诀,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移 1.完成教材第61页第5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第6题。



3.应用。

(1)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

(2)摆2个独立的六边形最少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

(3)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3个、4个、5个、6个独立的六边形所需的最少小棒数。 1.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3.通过摆小棒可知,摆2个独立的六边形最少要用2×6=12(根)小棒,摆3个、4个、5个、6个分别最少需要18根、24根、30根、36根小棒。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6×1=6 口诀:一六得六

2×6=12 6×2=12 口诀:二六十二

3×6=18 6×3=18 口诀:三六十八

4×6=24 6×4=24 口诀: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 口诀:五六三十

6×6=36 口诀: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设计教师 李静 设计主题 解决问题(P63例7) 设计时间 2019.8.3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7 课标要求 《标准(2011)》将“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给出了明确的描述,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正确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6以前的乘法口诀,本节课学生将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学生能通过正确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 成果指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学会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导引



1.观察下面的算式,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 1.观察算式,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订正。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进一步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思维碰撞 1.课件展示教材第63页例7,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引导学生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4)课件展示拼摆结果。



教师根据课件展示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求几和几相加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要提醒学生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检验,以免结果错误) 1.认真读题,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

相同点:两道题目中都有数字4和5;两道题目所求的问题一样。

不同点:(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1)小组交流、思考,互相说一说解题方法。

(2)汇报,明确:(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列式是5×4=20(张);(2)题是把4和5合起来,列式是5+4=9(张)。

(3)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4)观看课件展示,倾听老师的总结。



























3.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检验的方法。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学会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示出数学问题。 思维迁移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5题。 1.利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由于题中数量较多,学生要先理解每个数量表示的意义,然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巩固练习 思





图 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表示求4个5一共是多少。 表示求4和5一共是多少。

5×4=20(张) 5+4=9(张)

作业设计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二小学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23 页——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