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龙荟丸

 学中医书馆 2015-03-08
当归龙荟丸
(苦寒泻火法)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别研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大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每服二十丸,忌发热诸物。兼服防风通圣散。
【主治】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瞤瘛,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溺秘,筋脉拘奇,肢体痿弱,喑风痫病,小儿急慢惊风。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病无再作。
【方论选萃】
明吴昆:风热蓄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嗌塞不利,肠胃燥涩,狂越等证,此方主之。肝火为风,心火为热,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抽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肠胃燥涩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礼也。经曰:狂言为失志;又曰:肾藏志。如斯言之,则肾亦火矣。此一水不胜五火之谓也。故用黄连以泻心,用黄芩以泻肺,青黛、龙胆、芦荟以泻肝,大黄以泻脾,黄柏以泻肾。所以亟亟以泻五脏之火者,几于无水,故泻火以存水耳。用当归者,养五脏之阴于亢火之时;用木香、麝香者,利五脏之气于克伐之际也(《医方考》)。
清柯韵伯:肝为相火,有泻无补。青黛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大寒之性,所以泻其实火也。夫东实西虚,必泻南补北,而金气始行,故用栀子之赤色通心者,率胆草、芩、连以泻火而除胸膈之痛。佐以芦荟之黑色通肾者,以补水而利小便,以除阴囊之肿。凡木气郁者必克土,此肝火亢则反能燥脾而实胃,故用神曲疏脾,大黄调胃,以通大便之秘结也。肝火旺则血虚,故君当归。气有余便是火,故佐二香。丹溪云宣降气不宜降火,盖为虚火言。此火实克金,热伤元气,治节不行,允宜泻火,从芩、连之例矣。夫气药燥热,若不于大寒剂中用之,皆倒戈之辈,故必火降而气始降,亦必气降而火不复升,是知降气降火,又两相须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徐大椿:肝火内壅,胃气不化,故胁腹疼胀,大便秘结焉。当归养血荣肝胆,大黄泻热通大肠,龙胆草清肝火泻湿热,芦荟清胃火除积热,栀子清利三焦,青黛清解郁结,黄柏清下焦湿热,黄芩清上焦燥火,木香调诸气之逆,当归和诸血之滞,白蜜丸以润其燥,竹叶汤下以清其热。使大便一通则火热自降,而肝胆肃清,胃气自化,安有胁腹疼胀之患洵为通闭泻热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汪讱庵:此足厥阴、手足少阳药也。肝木为生火之本,肝火盛则诸经之火相因而起,为病不止一端矣。故以龙胆、青黛直入本经而折之,而以大黄,芩、连、栀、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芦荟大苦大寒,气臊入肝,能引诸药同入厥阴,先平其甚者,而诸经之火无不渐平矣;诸药苦寒已甚,当归辛温,能入厥阴,和血而补阴,故以为君;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气通窍也。然非实火,不可轻投(《医方集解》)。
清顾松园:古方有当归龙荟丸,用龙胆、芦荟、青黛泻肝;栀、芩泻肺;黄连泻心;黄柏泻肾;大黄泻脾;当归养血;木香、麝香利气,炼蜜丸服,治肝火太盛之要药,量症用之。按昔人所言肝脏有泻无补,然肝亦有虚火,肝血亏少,则木燥火炎,是但当滋阴养血为治(《医镜》)。
近代张山雷:泻肝汤,龙荟丸二方,皆为肝木郁热而设。但一则湿与热蒸,病在经络,尚未窒塞脏腑,故龙胆、芩、归皆用酒洗,欲其上行经隧;合以木通、车前,导之从小便而出;且恐苦降渗泄,抑遏太甚,而肝胆之气更窒,则以柴胡春升之气,疏达木郁,此苦寒队中,独用柴胡升阳之本旨也。一则实结不通,经络六腑俱塞,二便不快,故以芦荟、大黄,大苦大寒,荡其蕴热,泄其潴秽。虽一为渗泄;一为攻逐,立法不同,而其为清涤湿热,疏通滞气,则大旨相近。凡肝胆积热,变生诸病,脉来弦劲滑实者,非釜底抽薪,导通郁热,不易速效。
清唐容川:人身惟肝火最横,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方用青黛、芦荟、胆草,直折本经之火;芩、连、栀、柏、大黄,分泻各经之火,火盛则气实,故以二香以行气;血盛则血虚,故君当归以补血。治肝火决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泻少补也(《血证论》)。
【近代验证】
例一  谢启舜治胆道疾病案(选自《中医杂志》1983.3)
嵇某某,男,30岁,工人,门诊号3137。1981年7月6日因上腹剧痛来诊。
患者于1975年10月因原发性胆总管结石,阻塞性黄疸,在上海市某某医院手术取出泥沙样结石,作胆囊切除。半年后,右上腹时有疼痛,逐渐增剧,并伴有发热、呕吐。1981年春节后,每个月发作5、6次,每次必来院急诊治疗。1981年7月6日因右上腹剧痛,放射至右背部,畏寒、发热、恶心而来院急诊。体温40℃,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右上腹有一纵形切口疤痕,有压痛,无肌卫,无反跳痛。血白细胞112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8%。A型超声波示肝上界在6肋间,剑突下2厘米,肋下1厘米,微小波1~2级;脾在肋下(侧卧位)1.5厘米,诊断为复发性胆总管炎、术后残余结石。收入观察室后给予解痉、镇痛、抗感染、输液、维生素等处理。
1981年7月8日中医会诊:患者体温已降至38℃,大便得解,能进稀粥少许,而右上腹阵痛未止,舌质红裂、苔白,脉象滑数。证属湿热淤结,肝胆气滞郁阻,给予当归龙荟丸15粒,温开水送服,1日3次,患者服药后,次日即退热,右上腹疼痛消失,局部无压痛,血白细胞95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20%。带药回家续服,门诊随访。
服药后病无再发,至1981年10月底停药,共服药360克。1982年5月10日B型超声波检查示胆总管宽约11毫米,胆总管内未见明显增强光团伴声影。1982年9月4日家访,患者一切正常,已恢复工作。
例二  谢启舜治胆囊炎、胆石症案(选自《中医杂志》1983.3)
刘某某,女,49岁,工人门诊号4430。
因上腹疼痛于1982年4月3日来我院外科门诊。
患者自1977年上半年起,右上腹反复疼痛,1979年在某某医院行胆囊造影,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建议手术,患者不愿手术。此后右上腹疼痛时有发作,1982年4月3日因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伴发热、恶心,来我院外科门诊。体温38℃,巩膜不黄,心肺正常,腹平坦、软、上腹偏右有局限性压痛,无肌卫和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血压130/80毫米汞柱。B型超声波检查示胆囊大小为40×21毫米,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内见有增强光团伴声影。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给予庆大霉素、阿托品、654-2、柴胡注射液、消炎利胆片、胆酸钠等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1982年5月30日来中医科诊治:诉右上腹疼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大便不畅。诊脉弦而有力,舌质红,苔薄黄。证属湿热郁阻,肝胆气滞化火,治当清泻肝胆湿火。予当归龙荟丸1日3次,每次15粒,开水送服。服药2天,右上腹痛止,大便畅解,口苦,烦躁好转。连续服药2个月,停药后前症未发。1982年8月24日B型超声波复查示:胆囊大小为44×22毫米,囊壁毛糙,囊内未见明显光团伴声影,胆总管未见增宽。
【按语】
此治肝胆实火之峻剂也。五志过极,皆从火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是以肝火之上冲,每可引动诸经之火,方以胆草、芦荟、青黛苦寒直折,清肝经之火;合入黄连解毒汤,以清诸经之火;大黄泻火解毒,通府泄热;火郁发之,麝、木二香,疏理气机、调达肝木;当归之用,补肝体以柔肝用也。此方大苦大寒,非形证俱实者,不可轻试。脾胃虚弱者,尤非所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