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集1

 程宇宏 2015-12-24

【感冒发热】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间隔4小时服一次,不愈再煎第二剂,仍间隔4小时服一次。

    功用: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

    加减: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寒热往来发热--和解少阳汤: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属疟疾者,加常山、草果;正气不虚者,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知母;伴见全身关节酸痛者,加桂枝、白芍;伴见咳嗽喘急者,加炙麻黄、杏仁;伴干咳少痰者,加芦根;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发热汗出-调和营卫汤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伴咳喘者,加炙麻黄、杏仁。

 【高热大渴--白虎汤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4次服。

加减:伴见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昏谵语、四肢抽动者,加羚羊角粉;伴见皮肤有出血斑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汤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便秘,加大黄;失眠,加酸枣仁、珍珠母;盗汗,去青蒿,加煅牡蛎、浮小麦。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清热汤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伴见便秘者,加肉苁蓉、黑芝麻;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生地炭、三七粉。

【气虚发热--益气固表汤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防风15克,人参1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自汗多者,加煅牡蛎、浮小麦;大便干结者,炒白术易生白术,加淮山药、火麻仁;伴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阳虚发热--
温阳清热汤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伴见胸闷憋气者,加栝楼、薤白;大便溏稀者,加炮姜、炒白术;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湿郁发热--清暑芳化汤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呕恶,加竹茹、陈皮;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大便干结,加大黄;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加炮姜;关节胀痛,加秦艽、木瓜。

【痰湿发热--化痰祛湿汤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黏滞不畅者,加槟榔;睡眠不宁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闷憋气者,加桂枝、薤白。
 【气郁发热--疏肝解郁汤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口黏、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心烦意乱、情绪焦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口干舌燥者,加芦根、麦冬;睡眠不宁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清热汤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大黄;潮热甚,去柴胡、黄芩,加地骨皮、白薇;气虚无力,加黄芪、人参。

【食积发热--消食化积汤茯苓15克,焦白术15克,党参15克,炒鸡内金15克,槟榔20克,木香12克,焦三仙各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次数偏多者,加炮姜;口内黏腻、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藿香;有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

此外,对发热性疾病,刘启廷教授特别强调要通便,谓通便泻毒是治疗发热的关键。

【钟嘉熙治疗发热病验案】

1 滋阴清热   宁某,女,32岁,2002年l0月5日初诊。持续低热不退约3月。患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l1年,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 37.4~C~38.3~C),午后及夜间加重,伴口腔溃疡、面部红斑、易疲劳、关节疼痛、下肢水肿等,曾在某医院用激素及对症治疗(用药不详),疗效不显。诊见:低热(£37.6cC),消瘦,神疲懒言,面部见蝶形红斑,口干,口腔溃疡,手足心热,心烦盗汗,关节疼痛,食纳、睡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断:伏气温病,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处方:青蒿(后下)、生地黄、玄参、地骨皮各15g,青天葵、鳖甲(先煎)各30g,知母、牡丹皮、秦艽、麦冬柴胡、白薇、僵蚕各lOg,甘草6g。7剂,每天l剂,水煎,分2次温服。l0月12日二诊:发热及手足心热均减,面部红斑渐退,口干、口腔溃疡减轻,食纳、睡眠稍好转,仍疲乏、关节疼痛、下肢水肿,原方去青天葵、僵蚕,加乌梢蛇、络石藤、地肤子、玉米须、茯苓等通经活络、利湿消肿之品,续服14剂,诸症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守方继服月余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复发。

2 甘温除热    杨某,女,27岁,2004年8月21日初诊。间断性反复性低热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37.4—38.0a【=)。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做各种检查均未明病因,屡服清热、解毒、滋阴等药无效而前来求治。诊见:低热,头晕,心慌气短,动则气促,手足欠温,伴脘腹胀满、疼痛,纳少,睡眠可,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脉证合参,诊为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方用清暑益气汤化裁。处方:黄芪党参各30g,神曲20g,五味子黄柏陈皮白术、苍术各lOg,当归麦冬、泽泻各15g,升麻5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发热减退,心慌气短减轻,偶见头晕、腹胀、呃逆,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细。守方加枳壳柴胡各log,泽泻20g,继服7剂,另炖人参3og,分次兑服。三诊:热退,头晕、腹胀等症均缓解,食欲稍增,二便正常。前方加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各3og,继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3 和解少阳    张某,男,68岁,2003年2月15 El初诊。恶寒发热l周。患者1周前受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服感冒清热冲剂、El夜百服宁等药,并在某医院经抗生素等治疗,发热反复。昨天病情加重,发热(t 38.8~C),恶寒,鼻塞流涕,周身酸痛乏力,服解热止痛药后,汗出热势稍退,但体温未降至正常,随即又升高,时有头痛,口干纳差,小便黄赤,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诊为外感发热,证属邪郁少阳。治宜和解少阳,清热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青蒿(后下)、法半夏各lOg,黄芩15g,茵陈、党参各20g,石膏(先煎)、芦根各30g,生姜2片,大枣10枚,甘草6g。6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体温基本降至正常,唯El干、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原方加葛根20g,麦芽30g,再服6剂而愈。

4 祛暑解表    钱某,男,l6岁,2003年7月28日初诊。3天前因天气炎热贪食冷饮,并在空调房睡觉,次日早晨即发热,经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等均未退热(t38.5cc一40。0~C),遂转中医诊治。诊见:疲乏,发热恶寒,无汗,口干不欲饮,恶心纳差,舌尖红、苔白厚,脉浮数。诊为暑温兼感风寒。治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处方:香薷、藿香、淡豆豉、法半夏各10g,鲜扁豆30g,连翘、厚朴各15g,金银花20g。4剂,每天l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药后汗出热退,续服2剂病愈。

【柴胡达原饮辨治不明原因发热有确效】柴胡15 槟榔15 厚朴10 草果10 知母12 赤芍15 黄芩15 甘草5

主治:湿热秽浊内蕴膜原,表气不通,里气不和,气机不畅所致的湿遏热伏加秽浊内阻之证。症见寒热似疟,甚或憎寒壮热,胸痞呕恶,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或舌质正常。
加减:
诊为流感加升降散、板蓝根;
病毒性肺炎属湿热型的,合麻杏石甘汤加僵蚕、草河车;
高热无汗加芦根;高热有汗重用石膏、知母;
喘重加苏子、射干;痰多加葶苈子、莱菔子、冬瓜子;
咳重加百部、枇杷叶;
结核性胸膜炎加白芥子、百部、夏枯草;
胸胁痛甚加桃仁、元胡;咳嗽胸满气急加葶苈、桑白皮;
潮热加青蒿、白薇、地骨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大青叶、草河车、薏苡仁;
淋巴结肿大加僵蚕、夏枯草、连翘;
咽喉炎加僵蚕、蝉衣、桔梗、牛蒡;
胆囊炎、胆石症加大黄、桃仁、郁金、金钱草、茵陈、虎杖;
呕吐加半夏、竹茹;
便秘加大黄、芒硝、虎杖;
湿温伤寒加黄连、茵陈、藿香;
热重加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草;
急性肾盂肾炎加龙胆草、海金沙、黄柏;
畏寒重发热轻,头身痛加防风、羌活;
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常山、鸦胆子;初起表证加葛根、防风;热毒重加银华、黄连;
湿浊重胸闷恶心加半夏、藿香
(按) 本方系在《瘟疫论》达原饮的基础上,加柴胡而成,可治疗多种疾病,常有西医诊断不明的发热,以及诊断明确的发热,用抗菌素无效者,根据中医温疫、湿温辩证,以本方加减,多获良效。

【产后发热】17.1 理血驱风汤--秦正生
【组成】荆芥3~5克,泽兰叶10~15克,秦艽5~10克,炮姜炭2~5克。煎服。
【功用】理血驱风。
【加减】若感染邪毒而发,加薄荷6克(后入)、金银花30克,赤芍15克,细生地10克,紫丹参15克;大便未解,加火麻仁30克,纳差,加焦山楂30克,陈皮30克,青蒿梗15克;瘀血而致,加桃仁、益母草各10克,王不留行30克;外感风寒,加金银花、海桐皮各30克,薄荷6克、焦山楂15克;感受湿热而发,加海桐皮30克,益元散30克,荷梗10克,炒全当归10克,焦山楂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治疗本证,应从“虚”、“瘀”二字出发,再随证加入除去病因(辨证求因)之品。以本方随证增损,用之无不立验。
17.2 祖传桂枝生化汤--何子淮
【组成】桂枝、炒白芍、炒荆芥、蔓荆子、炒当归、炒川芎、益母草、艾叶、炮姜、通草、炙甘草。煎服。
【功用】扶正祛邪、调和营卫。
【疗效】临床屡用,一般服1~2剂,即热除体复。收效颇捷。
17.3 柴胡四物汤--曾文长
【组成】柴胡15~24克,太子参7~12克,黄芩、白芍各9~15克,甘草3~6克,半夏、当归、川芎各6~12克,生地15~30克,生姜2~4片,大枣3~5枚。煎服。
【功用】扶正清透。
【主治】产后寒热往来、头晕目眩、胸闷呕吐、默默不欲饮食、周身不适、腹痛拒按、恶露不尽、或咳、或乳汁不通、乳房肿胀焮痛、舌红苔薄白或白腻、或光剥少苔、脉浮数、或弦数、或弦细数。
【加减】实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赤芍;湿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龙胆草、蛇舌草、滑石、苡仁、赤芍;瘀热,去白芍,加赤药、丹参、桃仁、红花、牛膝;虚热、加青蒿、鳖甲、秦艽;食滞,加神曲、山楂、莱菔子;高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乳汁不通、乳房肿痛、焮红、加金银花、蒲公英、牛蒡子、全瓜蒌、皂刺、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
【疗效】治疗135例,痊愈107例,有效41例(占26.80%),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73%。
17.4 参芪荆防汤--王淑波
【组成】荆芥30克,柴胡15克,防风、薄荷各10克、党参12克,黄芪15克,当归、白芍、陈皮各10克。煎服。
【功用】益气血、透风热。
【加减】瘀血发热,加益母草15克,桃仁、红花、丹参各10克;暑湿发热,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厚朴、半夏各10克;热度持续不退者,加黄芩10克。
【疗效】治疗10例,其中败血症2例、产褥感染8例。结果痊愈9例,无效1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一)邪犯肺卫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头痛,或咳嗽,或恶心,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毒,疏风透邪: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芦根、白茅根、薄荷赤芍、粉葛根黄芩、生甘草水煎服。

加减:1.便秘加大黄;腹泻加黄连;2.咽喉肿痛加元参;3.咳嗽加桔梗、杏仁、前胡;4.表情淡漠、舌苔腻者加藿香、苍术、苏叶;5.恶心加姜半夏。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

(二)毒壅肺胃壮热不退,汗出,烦躁口渴,头痛,面红,恶心或呕吐,纳差,腹痛,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洪大或脉缓。

治法:清气泄热,解毒活络: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知母苍术、板蓝根、炒栀子、连翘、炒杏仁、丹参、鲜茅根、生甘草煎服。

加减:1.腹满、便秘加酒大黄芒硝;2.恶心、呕吐加苏叶、黄连、芦根。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三)毒损脉络高热,或伴皮肤斑疹,便血,或见咯血,尿赤,小便不利,舌质暗红,伴瘀斑等,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通络,益气养阴: 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水牛角、生地、粉丹皮、赤芍桃仁连翘、生石膏、鲜茅根、紫草、西洋参、三七麦冬、五味子。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中成药:口服云南白药,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四)气营(血)两燔:壮热烦躁,夜寐不安,间有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发斑,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血),泻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水牛角、生地、银花、黄连、 栀子、知母、白茅根、赤芍、玄参、丹参、麦冬、西洋参、生甘草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加减:1.疫毒迫血妄行,出血较多者,加侧柏叶、旱莲草;2.呕血、便血者加生大黄粉、三七粉。

中成药: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五)正衰邪陷精神萎靡,嗜睡,甚则神昏,谵妄;呼吸急促;少尿;汗出肢冷,脉细数或微等。

治法:扶正固脱,解毒开窍: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炮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连翘、草河车、人工牛黄、石菖蒲、郁金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加减:神昏或抽搐加人工麝香、羚羊角粉。

中成药:口服苏合香丸,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六)余邪未清,气阴两伤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治法:清解余邪,益气养阴。连翘竹叶石膏汤加减。

连翘、竹叶、生石膏、青蒿、太子参、麦冬、北沙参、鲜芦根、陈皮、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二、外治法

(一)结肠滴注给药:恶心、呕吐症状重,口服汤药困难者,可用中药汤剂结肠滴注;高热持续,可用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肠滴注给药。

(二)外用:蜱虫叮咬局部可选用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玉枢丹、新癀片等,研细末醋调外用。

1 定时发热兼暑湿案

汤某某,男,17岁。2010年7月4日初诊。患者10余天前因过食生冷之物,加之卧地贪凉,遂致发热、乏力、腹痛、口淡、纳减,在当地卫生院治疗7天,症状未减,近4天又增每天定时发热,上午10时开始发热,最高体温为39.5℃,至下午5时体温渐退,小便黄短,大便先软后溏。右上腹叩击痛+。B超示:胆囊壁毛糙。舌质淡红、苔白腻满布,脉滑数。证属暑湿困脾。治拟祛暑湿、调脾胃、和少阳。处方:香薷、厚朴、扁豆、神曲、黄芩、苍术、陈皮各10g,金银花柴胡鸡内金、炒麦芽各15g,炙甘草5g,滑石30g。每日1剂,水煎服。药进2剂即发热退,4剂而愈。

2 定时发热兼淋证案

严某某,女,65岁。2010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7天来每天上午9时开始发热,到11时达39.5℃,午饭后略有汗出,则热渐退,下午2时体温正常,伴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憋胀,口干、口苦、乏力,腰酸痛,大便硬结。尿检:隐血,白细胞20个/ul,透明管型4个/ul,两肾后区叩痛+,小腹正中压痛+。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肝胆湿热下注膀胱,治拟清热燥湿、利尿通淋。处方:柴胡12g,枳壳白芍、苍术、金银花栀子黄柏、川牛膝各10g,滑石、薏苡仁、金钱草、土茯苓各30g,白茅根15g,大黄6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即热退,3剂而愈。

3 定时发热兼真寒假热案

彭某某,男,62岁。2010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7年余,现血糖控制平稳正常。近8天来每天上午9时起渐觉恶寒发热,自觉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上盖2~3床棉被而仍觉冷,体温39℃,到夜晚7时,发热恶寒渐缓解,无汗,伴口干、口苦、口涩,吃饭味同嚼腊,面色苍白,身体清瘦,大便黄软。舌质淡红、两侧各见一条白色粘涎线,脉沉细。证属真寒假热,治拟温中散寒、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0g,黄芩、法半夏白术、蒲公英、苍术各10g,党参、生姜各15g,细辛、制附片、干姜、麻黄各6g,薏苡仁30g,大枣5个,炙甘草5g。药进1剂则恶寒发热即退,续进4剂而愈。

4 定时发热兼感冒

陆某某,女,28岁。2010年10月11日初诊。患者7天前因受寒后发热,每天下午7~9时定时发热,体温达40℃,伴寒热往来、全身疼痛、头昏乏力、鼻塞流
浊涕、咳嗽痰黄稠、口干口苦、腹痛腹胀、不欲饮食,经中西药治疗后,出现腹痛、腹胀,泻水样便,日行4~6次。B超示胆囊壁毛糙;CR示两肺纹理增粗增多稍紊乱。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弦滑数。治拟宣肺化痰、清热利湿。处方:柴胡20g,芦根、金银花连翘各15g,桑叶、菊花、青蒿、丹皮、荆芥、防风各10g,黄芩薄荷各6g,知母5g。每日1剂,水煎服。服第3剂后,即热退、咳平而愈。

     【儿科发热---老中医坐堂绝招】
    黄芩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桑叶10克,白菊花10克,防风6克,青蒿6克,陈皮6克,薄荷3克,苏叶3克,甘草3克。
    *咳嗽痰多,加川贝母6克,牛蒡子10克。
    *气喘,加杏仁6克,葶苈子6克。
    *腹泻,加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鸡内金3克。
    *呕吐,加黄连3克,竹茹12克。
    *抽搐,加钩藤10克,蝉蜕1.5克。
    *牙龈肿痛,加丹皮6克,川牛膝10克。
    *咽痛,加山豆根6克,射干10克。
    *恶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夜热较甚,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结膜炎所致高热。
    有哪些单验方?
    1.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甘草15克,_并为细末,每服3克,不拘时服。
    2.青蒿5克,石膏5克,滑石3克,茶叶2克,燕子泥5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加甘油和适量蛋清调成浆糊状,外敷于肚脐上以纱布覆盖。
    3.生地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子时发热---王幸福】面安静神祥,清癯,舌瘦苔干厚燥,口气重浊,脉双关深滑有力,寸尺不足,按压少腹有块结,按时触眉,问曰不痛,身不发烫,无汗,近一周大便,每晚子时准时发热,近天明后退烧。我辨证为少阳阳明证,主张用大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

柴胡30g  黄芩15g  法半夏12g  白芍10g  枳壳10g    酒大黄10g(后下)  芒硝10g(后下)  炙甘草10g 二付,水煎服。
   当天下午,上县里捡药,晚上天黑时服下第一剂。此时,服药后我忐忑不安,这么大的年令,多人施治不效,我一青年中医竟冒昧上手,真有点后怕,一夜未睡实。因我姑母守夜,第二天一早起,我就上祖母室中探询。姑母告之昨亱解一尿盆大便,先干如小石块,后稀溏,臭气熏天,解后熟睡至今。我听后一颗悬在半空的心才算落地。第二日白天,祖母知饥,要求喝了半碗稀粥,又将上药的第二遍药汁服了一次,当晚即未再烧。
   此仲景方之神效,惊得我是目瞪口呆,真服了经方。二付药当时不足3元钱。至此,又停药用粥调理一星期,祖母痊愈,一家人欢喜高兴散去,而后祖母又活了五年而逝。此是后话。

【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二例】

例一 马氏子,1979年时仅五岁,6月26日于幼儿园中被顽童群殴,跌仆抢地口唇青紫肿甚。归家后精神萎顿,当夜发热恶寒,体温38.2℃。连夜送往某医院儿科治疗,诊断为“感冒”,服西药两日无效。改去另一医院就诊,诊断意见与前医院相同,加用银黄注射液,肌注后热退至37.3℃,时而略升,时而略降,终不能退至正常。最后一针注射后,患儿呼叫腿痛,经施以按摩痛渐减。及至晚饭间腿痛又作,不可屈伸,且愈痛愈剧,半小时间至呼号不绝。体温骤升至38℃以上。是日乃7月1日,发热已六日矣。余诊之反复推敲思维:此病发热已数日,天天有微汗津润而热不退,且无恶寒流涕等象,非感寒可知。又无咳嗽、咽痛、头痛诸证,亦无温热之征。且纳食不减,嬉戏如常,定非外感之病。患儿发热前有跌仆瘀肿过程,虑为瘀血发热。遂以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参合曹仁伯瘀热汤意,疏为一方:

桔梗2g 甘草1g 鲜芦根20g 鲜生地12g 柴胡12g 当归6g 桃仁6g 红花3g 炒枳壳3g 赤芍6g 川芎2g 川牛膝4g 

连夜撮得一帖,急煎予服。九时许服下头煎,随即见患儿口中乱言,喃喃不休,所言又不甚可辨。呼之唤之,均不理会。以手稍触其体,每蓦然坐起,高声乱叫,叫已又卧。闻其时太息,时抱怨,时叫詈,时愤恨。强与对话,则暴跳之余亦能忿忿而答,所答却一毫不错,可见既非错语,亦非谵言。至次晨二时后,渐见平静而睡。翌晨醒来,神识全清,体温降至37.2℃。腿仅微痛,步履亦不妨。又将前药煎二汁与服,至中午体温正常,腿痛消失而愈。今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此病未见后遗现象。

例二 豫儿于1986年9月11日晨起自觉不适,坚持去校上课。至中午体温上升自服感冒冲剂。及傍晚,体温升达38.6℃,并见汗出、乏力,略无他症。按其脉弦而迟涩。余一时未明其理,勉予服银翘散煎方一帖,药甫下咽,即觉浑身发热,旋即畏寒、面赤、目中火热,体温升至39.6℃。遂去某医院急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针药并用。二十四小时后(12日),体温仍39.4℃。再往复诊,改用青霉素。首次注射后,随即风疹遍体,瘙痒难忍。两膝疹块融合成片,连及上下足胫尽肿。不得已停用所有西药。13日改用午时茶冲剂,服两次后体温降至38℃,但腹泻阵作,一日五、六次,停药则泻止,服药则泻作。临晚服板蓝根冲剂一包,即咽痛、畏寒、体温反升至39.3℃,扁桃体由正常而变为Ⅱ°肿胀。医院复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予对症处理。15日晨热仍39.3℃。余反复谛思此证发热五日,诸药不应,且对症之药,用之病加甚,是辨证不明,识症不真也。据脉弦细迟涩,按之应指无不足之象,是经络瘀阻,血行不畅而然,当足瘀血发热证。遂投血府逐瘀汤加减方:

生地9g 当归6g 桃仁9g 红花3g 生甘草lg炒枳壳6g 赤芍9g 柴胡3g 川芎3g 银花9g 芦根15g 丹参9g 桔梗3g 

服两帖,热即退净,诸症随消,后即全安。

按:首例药后,症见胡言乱语,乃服药后瘀血欲行,流动之际扰及神明所致,瘀净则神明复矣。

例二为瘀血阻滞于经络而发热,非关感冒外邪,故中西解表,消炎诸药,不惟无益,反致引动瘀血,使病加甚。最终之诊断,侧重脉象。日人丹波元简于《脉学辑要》中曰:“今验有癥瘕痃气,壅遏隧道,而见迟脉者,是杂病亦不可以迟概为寒也。”瘀血发热虽非癥瘕痃气,而其机理,犹如前述痈疽,与瘀热一证恰有互通之处。

【长期发热(功能性发热)】刘某,女,74岁,本镇人,2012年4月19日诊。
患者常诉身外凉心里热,夜里烦躁,睡中梦多,心慌心跳、晚上发一阵热,但多次量体温正常。常无故生气,并感心慌心跳,夜里口干但不欲饮,有时头痛,有时胸闷,多方求医治疗2年余无效,求我诊治。
刻诊:患者面色紫暗而憔粹,触之手心灼热,唇色微绀,舌质紫暗乏津,舌边尖部密布瘀点,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脉弦涩无力。
诊断:功能性发热。中医辩为血瘀发热。
方选血腑逐瘀汤合青蒿鳖甲汤。
柴胡15g,赤芍15g,炒枳壳15g,甘草10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30g,川芎10g,桔梗10g,川牛膝12g,青蒿(后下)20g,生鳖甲(先煎)20g,白薇15g,骨皮30g,炒枣仁15g,知母15g。  3剂,水煎服。
4月24日二诊:发热及失眠多梦、心慌等症均减,惟感服药后胃中痞满不适。上方中加陈皮15g,炒神曲15g。继服3剂痊愈。
【长期发热】族叔余某,男,61岁,2008年7月诊。
主诉:发热伴身倦乏力三个月。
患者素禀体虚,三个月前因农忙过度劳累出现发热,初以为感冒,多次服感冒药热不退。患者诉每至上午先感倦怠乏力,两腿酸沉,继则开始发热,热势不高,发热至夜间休息后自退,曾多次在镇医院及本村卫生所用过中西药均无效,今就诊于本所。
刻诊:患者面色淡黄,少气无力,精神倦怠,食纳减少,发热畏寒(发热从上午10点开始,至夜11点退热,体温37.5—38.5度,畏寒可因加盖衣被而消失),自汗,易感冒,大便稀溏,渴不欲饮,手心热于手背,舌质淡胖,苔薄,脉大而无力。
诊为气虚发热—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下陷。
治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生黄芪60g,白术20g,党参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2g,柴胡12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8个,桂枝15g,白芍15g。3剂,水煎服。
二诊:发热已退,身倦乏力减轻,惟大便仍稀溏,前方加生山药40g,炒莲米30g。   3剂,水煎服。  4天后患者来说,上药服完,诸症均愈。

【蝉蜕散外敷治疗小儿发热90例】全蝉蜕、山栀子各9g,地骨皮5g,钩藤3g。共研末,然后倒入少量的鸡蛋黄搅拌成泥状,做成4个如伍分硬币大小的蝉蜕散药饼,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与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3治疗结果经1~3次治疗,90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其中外敷1次热退者50例,2次热退者21例,3次退热者19例。4典型病例  冯×,男,2岁,1994年7月1日就诊。患儿鼻塞、流涕、咳嗽已3天,昨起发热,口服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消炎散等药而热不退。刻诊:体温39.5℃(肛温),纳减,小便赤,咽红,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诊为急性扁桃体炎。证属风热之邪上犯咽部、搏结生热,乃用上法治之,1次热退。

    小儿发热的经验方】:蝉蜕10克   苇根30克  霜桑叶10克  生石膏20克  甘草6克。用法:上药加水600-700毫升,煎沸后15-20分钟即可,滤出药渣,加白糖适量。2岁一下者,徐徐温服,2-5岁分4次温服,5岁以上者分3次温服。每日一剂。退热迅速,疗效稳定,无副作用。
加减:咳嗽加百部15克   头痛加花粉20克   欲呕加竹茹10克                            

  【小儿高烧--寒青退热汤】:青黛3克,藿香10克,寒水石10克,白茅根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主治四时外感时邪,症见发热憎寒,流涕,咽喉肿痛,干咳或不咳,烦躁,夜寐不宁,倦怠无力,纳食欠佳,时有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偶见皮疹或鼻衄,重者惊厥抽搐。

    热甚者加生地10克;痰热病欲抽者加钩藤10克,天竺黄10克。

     【感冒发烧、试试车前草!】鲜车前草每次5—8棵,干品中药房有售每次取20克,小孩子酌减,煮水喝。一般第一次喝完后烧就大退,然后2个小时再喝一次,最严重的3次退烧。

【感冒发烧脐疗法】棉球沾满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不行),放在肚脐,然后用输液用胶布粘好,一般半个 小时左右就能见到效果,2-3次就能治好了。

1.芥末面外涂治疗小儿感冒、发烧。 

[配 方] 芥末面(即普通食用之芥末面)不拘量。 
[制用法] 用开水冲调,摊在布上,贴于喉部、胸上部及背部,用棉花盖好,20分钟后取去,以棉花十层盖上皮肤,再用热毛巾拧干盖在棉花上。轻症1次,重者2次。 

4.南星雄黄饼敷脚心治小儿感冒发烧  生南星、雄黄各12克。 共研末做成2个饼,敷在脚心,用布扎住。做药饼须 用醋调,如药量少,可加面粉,冷天可将饼放在火上焙热。 

8.青蒿治小儿感冒发热。  青蒿(后下)6—9克,白薇9~12克,连翘6-9克,淡 竹叶8—12克,滑石9—12克,麦芽15~20克,钩藤6~9克;蝉衣3~ 6克。  以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3次温服。 

10.金银花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配 方] 金银花12克,赤芍12克,连翘6克,栀子6克,黄芩 6克,牛蒡子6克,花粉6克,胆草6克,六一散6克,枳壳3克,青黛3克,薄荷4.5克,芥穗4.5克。 
[制用法] 每日1剂,两煎,共煎成100毫升,分2-3次温服,年长儿可1次顿服。 
[功 效] 疏风清热解毒。用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11.生石膏治外感发热 
[配 方] 生石膏18克,薄荷4克,鲜芦根20克,地骨皮9 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白薇9克,板蓝根9克。 
[制用法] 上药除薄荷外,加水浸泡,浓煎10分钟,下人薄荷,继煮5分钟,去渣取清汁备用。每日l剂,每剂分2-3次服。 

12.瓜皮白茅根退烧 
[配 方] 西瓜皮100克,白茅根30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2~3次。 

13.柴胡野菊花退烧 
[配 方] 柴胡12克,野菊花10克。  水煎服,每天2次。 

14.芦根竹叶汤退高烧 
[配 方] 鲜芦根100克,鲜竹叶50克。 煎水1碗。服下即退热。 

15.蜜渍桑叶汤治小儿热病 
[配 方] 桑叶(不拘多少),生蜜适量。 
[制用法] 用生蜜涂桑叶,线串阴干,搓碎。水煎内服。 

16.黄连粉敷肚脐退热 
[配 方] 黄连粉、牛黄粉各适量。 粉敷在肚脐上。 

17.鸡蛋绿豆饼外贴治疗小儿高烧 
[配 方] 绿豆125克,鸡蛋数个。 
[制用法] 绿豆研粉,炒热,加蛋清调和, 捏成小饼贴胸部,3岁左右患儿敷30分钟, 不满周岁的敷15分钟。 

18.黄瓜叶白糖退烧 
[配 方] 鲜黄瓜叶1000克,白糖500 克。 
[制用法] 将黄瓜叶洗净水煎1小时,去渣以小火煎煮,浓缩 至将要干锅时停火,冷却后拌入白糖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每 次10克,以开水冲服,每天3次。 

19.空心莱荸荠退烧 
[配 方] 空心莱500克,荸荠55克。 水煎,代茶饮。 

20.竹沥退烧 竹沥50毫升。 
[制用法] 将竹沥煎煮数沸,1次服下,每天2~3次。 

【一味蚤休退高热】

    患儿男,9岁。
    症见:高热,39度,精神萎靡,咽痛,扁桃体肿大。
    随处方:蚤休30克
    上药水煎服,不拘时服。同时前药续用。
    第二天,问及其病,言服用蚤休后,夜晚出汗甚多,热随之而退。今日亦未再反复。
    单味蚤休退热,张琼林曾在其《临症碎金录》中言及:恽铁樵先生自秘不传的一则验方,治小儿高热惊厥,功胜牛黄清心丸,一岁服一粒故方名:一粒金丹。尔后才知道,仅用一味金线重楼(白蚤休)作丸如小樱桃大,金箔为衣。

蚤休,还叫重楼,七叶一枝花,白甘遂,草河车等。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及其数种同属植物的根茎。
  功用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②《唐本草》:醋摩疗痈肿,敷蛇毒。③《日华子本草》:治胎风搐手足,能吐泻瘰疬。
  ④《滇南本草》:消诸疮,无名肿毒,利小便。⑤《纲目》:去疟疾寒热。⑥《生草药性备要》:补血行气,壮精益肾,能消百毒。⑦《本草求原》:益脾汁,升胃之清气,上行于肺,以益血行气壮精益肾,已痨嗽内伤。 活血,止血,消肿,解毒。⑧《分类草药性》:治痔、疔疮。⑨《现代实用中药》: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磨汁、捣汁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涂。
据言有小毒,常用量3-10克,楼主9岁童用30克,不拘时服。当真经验丰富

此藥   章次公老中醫曾論述其功    在於  通便   退熱 

夜间高烧---王幸福

郭XX  男 35岁 近一周来,感冒发烧,咽喉痛,咳嗽时少量痰,有糖尿病史,医院诊断支原体感柒,注射阿奇霉素一周,基本已不咳嗽,但每晚12点左右仍发烧38.5C,伴有汗出乏力多梦。
刻诊:脉浮濡微数,舌微红有齿印,苔白水滑,食呆,大小便尚可。要求中医重点解决夜间发烧一证,因西医无法退烧。
辨证:阴虚发热。
用方: 青蒿鱉甲汤合小柴胡汤加三物黄芩汤。
处方:青蒿30g  鳖甲15g  西洋参15g  白薇15g  元参30g   地骨皮30g  柴胡30g  黄芩50g  生地30g  苦参10g生甘草10g  三剂   水煎服。
因病者是熟人,服药第二天就来告之,夜间未再烧,同时说药苦难喝,能否不喝了,我告之是苦参所为,烧刚停还需巩固,后坚持把剩余两付药喝完,夜间高烧未再起。
按:此病例由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达到了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陈允斌老师贡献的祖传退烧秘方】 蚕砂、竹茹、陈皮各10克。将陈皮洗净,和另外两药一起放入药锅中,加冷 水煮。水开后再煮三分钟即可。太小的孩子,可将药水分成几次喂,每4小时一次,到烧退为止。 一般的感冒发烧就不用去医院了,自己煮点药水就可以了;几十年来,许多多都用过此方,几乎没有超过三剂的。  

   44.【高热不惊厥、蚯蚓熬水喝】: 韭菜地里的蚯蚓3、4条,剖开洗净煮水,煮水时不放任何东西,在孩子发烧时喝下,只喝一次,再发烧时就再也不会惊厥。 蚯蚓一定要是韭菜地里挖出来的,那种红色的,不能用那种大的、臭的蚯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点帮助。献方人:陈老师

    【柴胡石膏汤--感冒发烧、各种感染后发烧、无名高热】

感冒发烧案:李某, 男,6 岁,主要症状是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发烧38度5,诊断为小儿外感发热。用祛风清热之法治之。处方为:柴胡10克,生石膏20克,青蒿、双花、连翘、黄芩、炒麦芽、半夏、杏仁各5克,每日一剂,2次分服。连服3剂。服药当天晚上,高热开始消退,咽喉肿痛减轻,第2天退至37度5,咽喉稍红,第3天完全康复。

乳痈高热案:韦××,女,22 岁。产后哺乳期突然右侧乳房疼痛,有一乒乓球大小的硬块,颜色发红,体温39度,寒颤。诊断为乳痈。用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法治之。处方为:柴胡15克,生石膏30克,全栝楼、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皂角刺、黄芪、蒲公英、丹皮、赤芍、橘核各15克,甘草5克。每日2剂,4次分服,每4小时服一次,连服3剂。服完,患者热退神清,乳肿乳痛消失。

【柴胡石膏汤--高热不退】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石膏20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茯苓15克,生甘草5克。上药水煎20~30分钟,取汁约250毫升口服。每天1剂,连服2天,小儿酌减。

疗效:108例,其中用药2剂治愈102例,用药2~3剂好转6例,有效率100%。

湖南永兴县金龟镇泉圹村曹xx,男,53岁,农民。他来信说:“我用本条偏方治好本县杏梅乡高桥村吴xx的高热症。此人高热10余天不退,用此条偏方治疗痊愈。”
 湖南省已故名老中医石熙瑞的几则秘验方】。

  小儿久烧不退方:参须3克,麦冬6克,柴胡6克,黄芩6克,白芍6克,荆芥6克,防风6克,葛根6克,地骨皮6克,法夏4克,木通4克,甘草3克。

  适应症:发烧久久不退,午后为甚,面多红赤,无汗或少汗,或咳嗽流涕,或口渴溲赤舌苔白粗少津。

  按:此方服一至二剂即获神效。如石老所治一杨姓小儿,发烧半月未退,体温高达40℃,眼闭难开,经某院输液等治疗未效,投二剂,即热退诸平。

(1)少阳阳明并病(外伤合并感染)

地震折腰人伤残,感染又致热绵绵

梁XX,男,18岁,学生,唐山市人,1976年9月4日初诊:寒热往来,体温升高月余。1976年7月28日因房屋倒塌伤及腰部,双侧下肢不能动,又经淋雨后引起高烧,经检查,诊断为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截瘫、泌尿系感染、褥疮。入院后按截瘫常规护理,给于留置导尿,按时冲洗膀胱、换药等处理,褥疮基本愈合。但患者入院时就出现发烧,体温一直波动在38℃至40℃之间,自觉寒热往来,午后发热尤甚,头痛,左耳内痛,口干喜饮,自汗多,饮食尚佳,大便干结,右下腹痛,留置导尿见尿色黄混,多次化验血、尿常规及尿培养均不正常:白血球总数14000-14600,中性80-85%。尿常规:蛋白(+―++),脓球(++―+++),三次尿培养均为绿脓杆菌。细菌敏感试验:对多种抗菌素均不敏感。胸透:心肺未发现异常。曾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地霉素、静滴红霉素等均不奏效,至9月4日方转中医诊治。症未变,舌淡红苔黄,以舌根为著,脉滑数。据脉证分析,本病发热虽久,但仍见午后潮热,自汗,口渴,便硬腹痛的阳明腑证,又有寒热往来,耳内疼痛的少阳证,故属少阳阳明并病。乃因外伤后又复外感,外邪化热留滞阳明少阳,热阻于内,二便排泄不畅,加之热毒内侵,病势日深,但正气未衰,故治宜和解少阳,清泻阳明,兼以清热解毒以逐其邪,以免邪恋正伤而致攻补两难,给予大柴胡汤加减:党参15克,柴胡21克,枳壳12克,赤芍12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9克,甘草6克,知母12克,生石膏30克,公英15克,二花24克,金钱草30克,生地15克,生地榆24克,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半,分3次服。

复诊(9月6日):烧退,体温降至正常,寒热往来消失,出汗减少,但大便仍干,舌质转红、根部薄黄苔,脉细缓略滑。考虑寒热初退,余邪未清,呈现气阴不足之象。拟守前法,加用益气养阴之品,以清肃余邪兼扶正:沙参15克,党参15克,生地18克,生草6克,柴胡21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9克,赤芍12克,花粉15克,公英18克,二花24克,金钱草30克,生地榆30克,扁蓄21克,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症状渐消,血尿化验基本正常,尿培养转阴。此后直至出院时亦未再发热。

(2)太阳少阳并病(发热待查)

翕翕低热病缠绵,频频转院效不显

王xx,男,61岁,西安市某局干部,1990年4月28日初诊。低热5个月。患者于1989年12月初患咽痛,一般治疗后咽疼止,继之出现低热,曾在西安市数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被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发热待诊,迭进中西药物,发热不退,昨日出院后特来咸阳就医。现症:午后及晚间发热,体温常波动于37℃-38℃之间,身困乏力,纳差口苦,恶寒,以后脑及背部为主,头痛不舒,动则汗出,腰脊疼痛,大便可,小便时有不畅,色黄、时稠,语声低弱,脘腹胀满,面颧略红,舌有时发麻,舌质红紫苔白薄润,脉浮细数。CT、X线片、血、尿常规等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证属太少并病,病久血瘀,治宜太少两清、扶正化瘀。处方:西洋参5克,柴胡12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5克,黄芩9克,葛根10克,白芍12克,桂枝6克,丹参18克,炒枳壳10克,粉丹皮10克,虎杖10克,焦楂15克,白叩5克,7剂,水煎服。

复诊(5月7日):上药服3剂后体温开始下降,7剂尽体温已臻正常(36.5℃-36.8℃),恶寒、汗出止,面色转佳,口苦,舌麻好转。现时有头痛、头热,乏力,但体温已不升高,纳差,胃部胀闷,舌淡苔白,脉沉弦而数,右略弱。上方加麦芽15克,砂仁4克,去姜半夏。

三诊(5月14日):药服7剂,胃胀消,纳食香,体温白天正常,夜间有时可达37℃,时常心慌,近时咳嗽、喷嚏,动则汗出,初诊方去葛根、丹参、丹皮,加白术12克,云苓12克,银花15克,7剂,水煎服。

四诊(5月20日):服上药后,体温又至正常(36.2℃-36.8℃)大便稀,活动后心悸,咳嗽,咯白痰,身困乏力。处方:西洋参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黄芩9克,炙甘草5克,二花15克,

连翘1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焦楂15克,炒枳壳10克,白叩6克,12剂,水煎服。

服药期间,患者不慎感冒,但体温未升,药尽体温正常,守上法再服,以巩固疗效。

(3)阴虚发热(盆腔炎)

产后高热久不撤,阴亏虚阳失伏蛰

丁XX,女,30岁,农民,住陕西省兴平县汤坊乡。1989年9月3日初诊:产后发热90天。产后不慎,继之高热、恶寒,经西医诊为盆腔炎给予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后,热略退,但未能根治,再治乏效,身体进行性消瘦,又转中医治疗效差,特来求诊。当前,发热,骨蒸难忍,背部恶风,自汗盗汗以头部为著,伴头部刺痛,尿急,色黄,大便时溏,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体温38.9℃。证属阴虚发热,日久阴损及阳,阳气亦虚,治宜滋阴清热,兼顾表阳。处方: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银柴胡12克,胡连3克,地骨皮15克,白薇8克,黄芪28克,炒枣仁15克,云苓12克,防风8克,6剂,水煎服。

复诊(9月17日):服上药后热较前略退,自汗盗汗较前好转,头已不痛,大便仍溏,尿急,舌脉同前。上方加丹参15克,白术12克,香附9克,去生地、川芎。6剂,水煎服。

三诊(9月26日):病情递减,仍有轻度发热,时有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咽疼、干咳无痰,大便稀。腰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略数无力。处方:银柴胡10克,黄芩8克,地骨皮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白术12克,扁豆15克,黄芪25克,焦楂15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桔梗10克,6剂,水煎服。1990年3月25日患者因他病来诊,告曰:服上药后发热根治,至今未再复发。

(4)肾阳中气两虚发热

曾因罹热植幼杏,今番复燃寻橘井

胡xx,女,28岁,咸阳市向阳乡兴红大队社员。1970年4月27日初诊:发热十余日。患者于两年前曾于产后患发热3个月余未退,后经服中药治愈,一直未发。近因夏收及家务过劳而前病又作,在当地治疗十几天,效不显。现自感全身发热,面颈时烘热,头昏,身困,四肢无力,气短,语声低沉,精神不振,时感背脊发凉如风吹,面色苍暗不鲜,体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舌淡苔白薄,体温常在37.5℃至38℃之间。此原本肾阳不足,加之劳倦过度伤耗中气,肾脾俱亏而相互影响,致虚阳外浮,脾气下陷,阴火亦外浮而出现以上诸证。治宜温阳益气,甘温除热。处方:附片9克,太子参9克,黄芪30克,白术9克,当归12克,炙甘草5克,枸杞12克,陈皮9克,生姜三片,开水煎服。服三剂后,发热略减,面项未再烘热,背寒亦减轻,精神较前好,脉细较前有力,余如前。守上方加白芍9克,前后共服20余剂,精神渐振,发热退净,背寒亦止,面色转荣润,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特别有效退烧方】陈XX,女,35, 大学老师。反复间断行发热一月余,在市一人民医院诊,血象无异常,小便有少量红血球。西医怀疑“泌感”。用抗生素治无效,转中医。入院后,阵发性高热(39-40C)。头痛,身痛,小便黄,大便硬,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请刘老诊:

处方: 银花9 菊花6 青蒿6(后下)薄菏6(后下)苍耳子6 秦艽9 白蒺藜9 糯稻根须6 太子参9 柴胡9 黄芩9 甘草3。服第一剂时,两小时后,出汗,拉稀便,热退。我应象极深。我朋友也在温病教研组,他经常和刘老在一起。他说刘老很喜欢用--青蒿,秦艽。 一般呼吸道感染用之常是便通热退。他说刘老常有加减, 但上方是基本方。

在中国时,我太太在一县城医院。 有一次我女儿(8岁)七日高热不退。儿科医生,二联抗生素已用,无效。我赶回,知道是病毒感染,以上边方为基础去太子参, 加大青叶9。一剂,便通热退。

在美国,许多小孩高热不退, 看西医几次,急诊。但妈的心急。我常用上方加减。常常一剂热退(总在拉稀后热退)。有时我不在诊所,也接到电话求一方。

 【退热灵方(汪履秋)】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薄荷19克(后下) 荆芥10克  板蓝根30克  半边莲30克 (功效]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感冒,包括外感风热证和风寒化热证。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或发热不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疼痛,苔薄脉浮等。 (用法] 每剂水煎二次,薄荷后下,煮一、二沸即可,重者可一日三四服。 [方解] 本方中银花、连翘、板蓝根、半边莲意在清热解毒,降热退烧,究其药性寒凉清解,若不复辛品,则无散邪解毒之效, “风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故再取辛散的薄荷、荆芥二药辛凉、 辛温合用,以冀辛平疏风驱邪,共奏散热、清热、退热之功。 [加减] 兼见鼻塞咳嗽时,加甩杏仁、桔梗、苍耳子、前胡、夹有咽喉红肿疼痛,可参入牛蒡子、山豆根、僵蚕、蚤休之类。 [按语] 此方集辛温、辛凉、清热药于一体,药性清灵,适应范围广,疗效确切可靠,凡新感外邪,肺卫郁闭者,皆可取其散邪清热,对风热、风寒化热及温热病初起邪在表有“退热灵,一用就灵“之誉,曾对100例患者进行观察统计,有效率95%以上,平均退热时间48小时。 [典型病例] 陈某某,男性,58岁,南京人。 因恶寒发热三天而求治,查T39.2。C,头痛微寒,服 “APC”能得汗,但热仍不退,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拟用本方煎服,每日二剂,药后次日即热退身凉,诸症悉平。

  15.【输液高烧仍不退试试这方子】柴胡25-30克,羌活6克,葛根15克,石膏20-30克。 
  辩证:发热重,尿黄,尿不通畅的,还要加上芦根、白茅根、通草。 
  注意事项:急性病要不断进药,每次喝一点就好,一个小时喝一些,随煮随喝。 

【老少皆宜的退烧---黄煌特效方】

【退烧经验方】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

【验案一】
机关小丁爱人昨晚开始发烧,现高烧38.8度。他说6月也发烧一周,CT诊断为“肺炎”,挂水一周方退。我问他病人发热有汗否?是否月经期?有无其它不适?答曰月经刚过,发热前呕吐一次,肠胃无不适。

我即开一方: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如汗出热退即停服。

到中午,我询问了一下情况,小丁告诉我,他爱人服药第二次后,微微出了些汗,烧也退了。

【验案二】
我的小侄子2周岁左右,跟父母住邢台。发烧数天,肌注、口服退烧药物热退后不久复升,下午体温高。无咳喘、呕吐等症。

处方:柴胡15克,甘草10克,黄苓10克,连翘15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次日告知服药一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嘱其继服一剂,已痊愈。

【验案三】
徐某某,女,32岁,2009年8月27日傍晚六点来诊:诉一家三口均发热,输液、吃西药均无效。测量该患者体温38.8°(腋温),倦怠乏力,恶寒,咽喉痛,咳嗽,痰稠。大小便如常。脉浮弦数,舌红苔薄黄。

处退热经验方加味:柴胡40克,黄芩20克,连翘30克,银花20克,甘草10克,芦根30克,杏仁15克,青蒿30克。四剂,每日服三次。

因考虑风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加杏仁宣肺、青蒿透气,从而加强清热退烧作用。服药后很快烧退痊愈。

1.【多年应用高热不退特效方】桂枝10克 生石膏60---100克 水煎服。

疗效:一剂见效,两剂愈。服后最好能盖被子出汗。
病例:黄X,男,三岁,感冒发热十天,经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各留观三天,用“抗生素、激素、清开灵、能量、退烧针”等治疗,体温在38--39.5摄氏度波动,打了“退烧针”后体温烧降,2--3小时又升高,因其奶奶的痔疮是我治疗好的,随带来就诊。刻诊:T:39.3摄氏度,P:125 次/分 R:28次/分,肺部呼吸音粗无痰鸣音和啰音,心五杂音,率整;面潮红,无汗,唇稍干,苔白,脉浮数。拟方:桂枝5 生石膏60 两付,水煎服。(医院代煎好后,分少量多次服),两小时后开始出汗,体温慢慢下降。随带药回家,晚上电话告知:体温已经正常!家属万分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