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13墨法

 田牧 2016-09-01

113墨法

  什么是墨法?简单地说,就是书写中用墨的方法,目的是使墨更好地表达用笔。

  国画中也有墨法。国画有线有面,所以有皴擦点染等技法,把墨当作一种颜色,用水调整稀薄,或分次积累等等,创造各种效果。可看看石涛的这幅国画。

  书法只用线条,用一条线来表达内心,用国画调色的方法来写书法,这是违反书法本意的。

  唐朝柳宗元最早提倡调色,元明之后就有人开始采用。这跟用红黄蓝白颜色写字,本质上差不多,只能算美术字。所以历代对这种方法批评很多。叶百丰先生《书说》这么说:“以浓淡燥润取媚于书,乃子厚(柳宗元)之恶习”,批评特意去调墨来写书法。

  书法中墨色的湿润枯燥,指用笔的自然变化,而且是一次性,不能回头重复或修补。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人的内心起伏变化。请看颜真卿的这幅《祭侄文稿》。

  墨法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清晰地表达用笔。你看这两个“气”字,左面这一个用笔清晰,是唐朝孙过庭《书谱》中的。右面这一个,传说是宋朝黄庭坚写的,墨法有问题,看不清用笔了。

  简言之,讲究墨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笔法;在书法中,墨法是随笔法变动的;如果墨法遮盖笔法,就是错的用墨方法。也就是说,笔法为主,为根本,主次要搞清楚。

毛笔取墨,常见有两种动作:

  一、掭墨。以前用“舐墨”,《庄子·田子方》中有“舐笔和墨”。“舐”就是用舌头舔,如“舐犊情深”。后来很多人写成“舔笔、舔墨”,甚至还造了一个新的字:“掭”,“掭笔、掭墨”。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没有的,是一个后起字。

  很多人用这个掭墨的动作。实际上,你想一想,这个墨只是掭在表面,看起来那个墨已经有了,可以写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小笔问题不大,大的毛笔,你把它拉开来看看,其实这个笔心进而是没有墨的。也就是说,那个掭墨,它的墨,只是在表面。

  二、点墨。比较好的方法是点墨,就是把笔锋伸入墨汁中。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大家都见过,撑小船用竹篙,点入水中,用力一撑,小船就动了。点墨很像这个动作,把笔尖点入水中。

  毛笔笔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面是笔根,中间是笔腰,下面是笔锋。点墨时,只要把笔锋点入墨汁中就可以了。

  (一)干笔浸水。点墨前,笔头必须是湿润的,已经浸过水。(如果是干笔点墨,用过后就不容易洗干净。)笔锋沉入水中,让墨汁慢慢地渗入笔腰,这是毛细现象。但笔根不要有墨。(笔根有墨,最为难洗。)

  你看左图,很多毛笔坏掉,就是因为笔根有墨。洗不干净,胶质在里面,时间一长就容易脆化,这时就开始掉毛了。

  笔腰是储墨之处,一枝笔点墨以后,笔腰部分会大一点。但墨太多,笔腰就会很肥大。笔腰太肥会导致笔锋绵软无力,所以要吸去一部分,或者掭去一部分墨汁。

  干的毛笔不要去点墨。墨汁胶住笔毛以后,就洗不干净了。点墨以前毛笔必须是湿的。所以,干笔要先点水。点水不是一点就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假如你把笔毛拉开一看,中心还是干的。所以点水是要有一点时间的,让气泡完全走掉,中心都已经湿了。湿了以后水很多,也不能直接点墨,点了墨也没法写字。先掭掉一部分要水分;再拿一张纸,把这毛笔上面的水吸掉,尤其是笔腰部分,否则失去弹力,不好写。

  (二)湿笔点墨。湿笔后,就可把笔点入墨池里边,通常伸入1/3,然后让墨慢慢地上来,上到笔腰处就够了,不要上到笔根。

  墨太多了,也要掭掉一些,再用纸吸掉一些,收小笔腰,恢复笔形。试试笔,看看墨色,然后写字。

书写时,墨汁怎样流动呢?

  墨汁的流向和干燥的过程,形成了书写时黑色的变化。

  墨分五色。

  这句话是唐代张彦远提出来的,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在古文中,“五色”通常泛指色彩丰富。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在书法中,墨色变化虽多,但大致可分为三类:湿墨、润墨,燥墨。

  先介绍两个概念。一是笔锋实际写过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笔道;二是墨色显示出来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墨道。在书法中,墨道经常和笔道不相等。

墨道=笔道。

墨道>笔道,称之为涨墨。

墨晕>墨道>笔道,称之为晕墨。

  湿墨墨道=笔道+涨墨+墨晕墨道最宽。

  湿墨在国画中经常用到,画乌云、画远山,画云雾都好。但书法中往往会看不清用笔,反而会掩盖用笔的精妙。除了偶然出现之外,基本上是不用的。

文征明《游虎丘》这个中字,第一竖是湿墨,用笔就看不清楚,你临定时就要想想原来的用笔是怎么样的。

  润墨墨道=笔道+涨墨】。稍微有点洇化。润墨书写比较流畅,但线条的感觉松。

湿墨和润墨,也可能是纸张的问题。纸张比较松,会引起湿墨和润墨。

  齐白石的 “两石斋”横匾,就是用润墨写的。

  干墨:墨道=笔道】。干墨写在纸上,没有涨墨,更没有墨晕。表现用笔最为精确,但是写不了几笔,笔锋就干枯了。

 

  宋朝蔡襄的《脚气帖》中有一个“耳”字。出现白点,是沙笔。出现白线是燥锋。白线大量增加,是枯笔。

  沙笔表示侧面开始干了,所以笔道两边出现了白点。

  燥锋表示笔心开始干了,笔尖毫毛开始分开。

  枯笔表示笔心很干,笔锋毫毛完全散开。

  这是吴昌硕写的《踏天一磨》,用李贺的诗意。吴昌硕喜欢用干墨,因为线条长,往往出现很多沙笔,看上去像百年古藤。

  齐白石喜用湿墨和润墨,吴昌硕喜用干墨。干墨线条紧,湿墨和润墨线条松。可能参悟。

          

 墨色变化是一个循环。如果重新点墨,就会开始新的循环。如果你不需要某些墨色,就可以重新点墨来阻止它出现。

  写篆书、隶书和真书,不用湿墨、燥锋和枯墨。

  写行书、草书,可以加大墨色变化幅度,全用上。但湿墨表现效果最差,所以王羲之作品中,极少再现湿墨,也不会太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