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钦赐进士综述(修改稿)

 芙蓉书阁 2015-05-08

清代钦赐进士综述(修改稿)

芙蓉书阁|邓旺林

 进士有文进士和武进士之分。本文只记文进士。有清一代,由举人到进士,按正常的途径,须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式后成为贡士(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对会试中式的举人有时候还要进行覆试。若有覆试,那就要过得了这一关的才算是贡士),然后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称为殿试,也叫廷试),才能具有进士的身份。这样的进士,不会称之为“钦赐进士”。被称为“钦赐进士”的,他们在科场中走的是“终南捷径”。他们人数不多,在进士群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他们所走的“终南捷径”,也并非完全一样。下面,我们根据清帝实录、光绪十三年《钦定科场条例》(下简称《科场条例》)【注1】和《清史稿》等的相关记述,将这些从“终南捷径”中走出来的文进士们,进行粗略的分类。

一、参加了殿试的

(一)会试不中,特许参加殿试

清帝实录与《科场条例》中有不少“今科未得中式,著授为进士,一体殿试”的记录。

 1、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汪灏、何焯、蒋廷锡

 本科二月乡试,四月己卯(初四)殿试。【注2】《科场条例》卷二十二《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三名。”他们的姓名在《科场条例》的《特旨赏给举人,并恩准一体会试、殿试》(下简称《特旨赏给》)【注3】中有记录:“康熙四十二年奉上谕:举人汪灏、何焯、蒋廷锡,学问优长。今科未得中式,著授为进士,一体殿试。”《康熙实录》记康熙帝于此年三月甲戌(29日。本月倒数第二天)下达此谕(见第211卷)。

 据《清史稿·选举三》记载,何焯是江苏人,汪灏是安徽人,均为监生,“以能文受上知,召试南书房”,并赐举人。

 汪灏、何焯、蒋廷锡分别中二甲第1名、第3名、第4名进士,俱入选庶吉士。

 汪灏入选庶吉士后情况不明。【注4】

 何焯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四月散馆(指庶常馆散馆。下同)时以“文义荒疏”,“不准授职,再教习三年”,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四月始授为编修。

蒋廷锡于康熙四十五年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先后担任《大清会典》副总裁官、《康熙实录》总裁官。

2、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王兰生、留保

《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二名”。他们是王兰生和留保。《清史稿·选举三》:“(康熙)六十年,以内廷行走举人王兰生、留保学问素优,礼闱不第,俱赐进士。”

《康熙实录》中记得更详细。康熙六十年三月庚午(初九)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此番应试之人,有学问优长,不得中式,以致抱屈者,朕亦无从而知。即有人奏闻,亦难深信。如举人王兰生学问,南人中或有胜彼者,若直隶人则未能及之。前《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朱子全书》,魏廷珍、王兰生等,在朕前昼夜校对五年,不遗一字。读书人少全读性理者,王兰生甚为精熟,学问亦优。屡试未中,或文章不佳,抑别有故耶?再满洲举人留保,学问好。满洲、蒙古、汉军中,罕有及者。即翰林中谅如彼者亦少。今番满洲内,巡抚苏克济之亲属二人俱中,张伯行幕中修书之人,数年来皆相继中式。惟王兰生、留保,俱未得中。此在朕前行走之人,朕深知其学问,非属偏向也。王兰生、留保俱赐进士,著一体殿试。”(见《康熙实录》第291卷)【注5】

留保,字松裔,完颜氏,满洲正白旗人;十四岁入国子监读书,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举人。王兰生,据《清史稿·选举三》记载,原是直隶生员,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经大学士李光地推荐“入直内廷,寻赐举人”。

王兰生、留保分别中二甲第1名、第19名,皆入选庶吉士,俱于雍正元年(癸卯。1723)十二月授编修。

3、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顾成天、卢伯蕃

《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这是错误的。本科“钦赐殿试”的实有两名。这在《清史稿·选举三》中有记录:“雍正八年,赐江南举人顾天成、广东举人卢伯蕃殿试。”

 雍正八年的殿试是在四月初一日举行。雍正帝在三月十二日便已下喻:“赐江南下第举人顾天成进士,一体殿试。”而赐卢伯蕃“进士,一体殿试”则是在殿试的当日。(详见《雍正实录》第92卷、第93卷)。

 顾成天中二甲第11名进士,即授翰林院编修。卢伯蕃中三甲第100名。

 顾成天能得到“钦赐殿试”的恩宠,可说是因祸得福。据上海市《南汇县志》第三十二编“人物/文化科技”的记述,顾成天是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举人。雍正年间,顾成天曾客居于同乡人、任宗人府丞的蔡嵩家中。“蔡嵩得其诗中有《咏皇城草》一诗,怀疑诗中有讥讽朝廷的意思,便向他要来全集呈给皇上以示告发,谁知雍正皇帝看到集中的《挽圣祖诗六章》后,感动得流下泪来,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忠君爱国的不朽诗章,特旨召见,'钦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留在御书房做皇太子(即乾隆皇帝)的教师,并赐居澄怀园的花语山房。”

 卢伯蕃是广东连州(今属清远市)人。他能得到“钦赐殿试”,乃是得益于当地的一场“政治斗争”。因连州诸生陈锡等人揭发“广州府理猺同知朱振基,于前任连州知州任内私置逆贼吕留良牌位,设祠奉祀。连州学正王奇勋勒令阖学生员奔走趋奉”,雍正七年九月雍正帝下谕:“著将今年该州应试完场之举子,交与该学政秉公遴选学问优通者四人,送部一体会试,以示恩奖。”广东学政顾仔“遵旨将连州完场朱卷,细加覆阅。选定卢伯蕃、陈锡、吴奇徽、戴雯等四名【注6】,送部会试。”此事在《清史稿·选举志三》中有记录:“(雍正)七年,广东连州知州朱振基私祀吕留良,生员陈锡首告,上嘉之。令是科连州应试完场举子,由学政遴取优通者四人赏举人。”《清史稿》此处记得不够准确。因为对卢伯蕃等四人不只是“赏给举人”,还有“送部一体会试”。【注7】

卢伯蕃有无参与揭发朱振基、王奇勋,尚不清楚。卢伯蕃是“送部会试”之人,应该是参加了会试,也属会试不第的钦赐进士。

《特旨赏给》中无关于本科“钦赐殿试”的记录,应是漏记。

4、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李再瀛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丁未(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他是贵州省黔西人李再瀛。

李再瀛是清代大臣李世杰【注8】之孙。李再瀛本年会试不中,乾隆帝于四月癸巳(初七)下谕:“李世杰之孙李再瀛,会试未经中式。李世杰系总督中得力之人。李再瀛著加恩准其一体殿试。”(见《特旨赏给》及《乾隆实录》第1326卷)

李再瀛中三甲第20名,分部学习,授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至迟在次年四月便已病故【注9】

5、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蔡本俊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己酉(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此人即福建漳浦人蔡本俊。他是大学士蔡新之子,举人,嘉庆二年(丁巳,1797)四月得赏为内阁中书(见《嘉庆实录》第16卷)。

蔡新是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第一名进士,入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在尚书房【注10】行走,为诸皇子总师傅”。于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四月以原官致仕,并晋加太子太师。

本年四月上旬,嘉庆帝得知蔡本俊会试不中,加恩赏其“一体殿试。”(见《特旨赏给》和《嘉庆实录》第42卷)

蔡本俊中三甲第7名,“著分部学习”。

6、嘉庆六年(1801)辛酉恩科蔡行达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丁卯(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要科“钦赐殿试一名。”此人即举人蔡行达,大学士蔡新(见前)之孙。

本年四月丁未(初一日)嘉庆帝下谕:“朕因原任大学士蔡新宣力年久,在籍身故,特降旨令该省巡抚于伊孙中选择一二人送部引见。嗣经吏部将蔡新之孙举人蔡行达带领引见。因其现届会试,本欲俟伊中式后再行录用;兹已揭晓,未经取中,著加恩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见《特旨赏给》和《嘉庆实录》第82卷)。

蔡行达中三甲第44名,入选庶吉士,嘉庆七年四月散馆以部属用。

7、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强望泰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甲午(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据《特旨赏给》和《嘉庆实录》所记,此人即陕西韩城钦赐举人强望泰,是死难立功知县强克捷次子。

强克捷是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三甲第65名进士,任河南滑县知县。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滑县人李文成等与直隶林清“结连谋逆”,相约于九月十五日同时举事。强克捷密访得实,于初五日将李文成抓捕,严刑碎其两踝,定于次日解省。当晚,“匪党”数千破城劫狱,强克捷“率民壮御贼,阖署殉难”,仅长子强逢泰、次子强望泰已回籍获免。后李文成与林清均“迅就歼戮”。

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壬午(初九),嘉庆帝谕内阁:“强克捷之功甚钜。其全家被害,尤为可悯。前叠经降旨褒恤忠荩,强克捷长子强逢泰以骑都尉世职改授主事,其次子强望泰赏给举人。本科会试,未经中式,强望泰著再加恩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见《嘉庆实录》第329卷。《特旨赏给》所记基本相同)

强望泰中三甲第129名,入选庶吉士。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闰四月散馆考试,强望泰名列三等。“考列三等者俱归原班铨选”,强望泰因其父“殁于王事”,得“加恩”用为内阁中书,“俾得仍列清班”。属“优恤忠良后嗣”。(见《嘉庆实录》第357卷)

(二)不须会试,直接进入殿试

与“今科未得中式,著授为进士,一体殿试”者不同,他们得到的是“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可以跳过会试及会试后的覆试,直接进入殿试阶段。

1、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吴珂鸣

本年二月会试,四月戊辰(初二)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此科“钦赐殿试一名”,此人即吴珂鸣。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顺天(今京津地区)、江南等处乡试的作弊现象被揭发后,顺治帝于今年的正月和三月十三日先后对顺天、江南丁酉科乡试所录举人亲加覆试。顺天的覆试结果是:(1)米汉雯等182名仍准会试。(2)苏洪浚等8人“文理不通,俱著革去举人”。江南的覆试结果是:(1)吴珂鸣“三次试卷,文理独优,特准同今科会试中式举人一体殿试”。(2)汪溥勋等74名仍准作举人。(3)史继佚等24名“亦准作举人,罚停会试二科”。(4)方域等14人“文理不通,俱著革去举人”。(见《顺治实录》第115卷)

顺治帝覆试丁酉科江南举人时,会试已经结束。故特许吴珂鸣直接参加殿试。《特旨赏给》中无记录。不知是否漏记。

吴珂鸣考中二甲第8名进士,入选庶吉士。次年十月散馆时“著照旧教习”,至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五月上旬始授任翰林院编修(时已属康熙朝。顺治帝于当年正月初七崩)。

2、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杨昌霖、戴震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戊戌(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二名”。从《乾隆实录》有关记述可知,他们就是杨昌霖和戴震【注11】二人。《特旨赏给》中无记录,应该也是漏记。

杨昌霖和戴震都是被征召参加纂辑《四库全书》的人员。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闰三月庚午(11日),“大学士刘统勋等奏:纂辑四库全书,卷帙浩博,必须斟酌综核,方免挂漏参差。……又进士余集、邵晋涵、周永年,举人戴震、杨昌霖于古书原委,俱能考订,应请旨调取来京,令其在分校上行走,更资集思广益之用。从之”(见《乾隆实录》第930卷)同年七月戊辰(11日),乾隆帝下谕:“前据办理《四库全书》总裁奏,请将进士邵晋涵、周永年、余集,举人戴震、杨昌霖调取来京,同司校勘。业经降旨允行。但念伊等现在尚无职任,自当予以登进之途,以示鼓励。著该总裁等留心试看年余。如果行走勤勉,实于办书有益,其进士出身者,准其与壬辰科庶吉士一体散馆;举人则准其与下科新进士一体殿试,候朕酌量降旨录用。(见《乾隆实录》第938卷)

戴震与杨昌霖都是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的进士。从乾隆帝关于“留心试看年余”,“举人则准其与下科新进士一体殿试”的谕令看来,他们应该就是《乡会试中额》所记本科的“钦赐殿试”者。而由乾隆帝这一谕令来看,他们也都无须参加会试,直接就进入殿试。

杨昌霖中三甲第十六名,戴震中三甲第四十三名。

戴震比杨昌霖先入选庶吉士。其入选庶吉士后,仍参与纂辑《四库全书》;未及散馆,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五月逝世,年仅五十四。其弟子、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说:“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

杨昌霖在5月14日“内阁、翰林院带领新进士引见”时是“归班铨选”,至24日才又改为庶吉士【注12】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四月散馆“以部属用”

3、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方传穆

本科为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于三月会试,四月壬午(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此人是安徽桐城举人、候补中书方传穆。其父方维甸、祖父方观承均是清代大臣。

方维甸是直隶总督方观承之独子。方观承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八月病逝时,方维甸尚在幼稚。至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二月,“年已及岁。前赴良乡接驾”,获加恩“授为内阁中书,并准其一体会试。”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四月中二甲第24名,官至闽浙总督(嘉庆十四年七月由陕西巡抚升任)。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九月因母年老病弱,获准“回籍养亲”。次年四月“简用为军机大臣。将来补放尚书”,后获准继续在籍养亲。

嘉庆二十年(乙亥)六月方维甸卒,嘉庆帝于六月甲戌(20日)下谕赏方传穆“进士,一体殿试”(见《嘉庆实录》第307卷)这在《特旨赏给》也有记录:“嘉庆二十年奉上谕:闽浙总督方维甸忠勤尽职,清慎著名。骤闻溘逝,深为悼惜。伊子举人、候补中书方传穆,著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

嘉庆二十一年无进士科考试。即使有,方传穆在丁忧期间也不能参加考试。为父母守丧不能少于27个月,方传穆最快也要到二十二年(1817)九月才“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因此,嘉庆二十二年虽有进士科(钦赐进士强望泰参加的就是该科。见前),但与方传穆无关(此年殿试在四月举行)。二十三年无进士科。故方传穆有份参加的进士科考试,最早的也就是嘉庆二十四年的这一科。

本科方传穆中二甲第71名进士,入选庶吉士,参与《嘉庆实录》纂修。道光三年(癸未,1823)四月散馆授为编修。

4、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温承悌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壬申(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一名”。此人应是广东顺德举人温承悌。他是兵部右侍郎温汝适之子。

温汝适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二甲21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兵部右侍郎(嘉庆十八年九月起);曾多次入值上书房。

道光元年(辛巳,1821)三月温汝适卒,温承悌得恩赏“进士,一体殿试”。(见《道光实录》第14卷)《特旨赏给》也有记录“(道光元年)又奉上谕:原任侍郎温汝适,前在上书房行走有年。兹服阙来京,在途溘逝,殊堪悯恤。伊子举人温承悌,著加恩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

从道光元年到道光六年之间,共有两次进士考试: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三年癸未科。道光二年、三年这两科会试,温承悌还在丁忧期间(温承悌要到道光三年六月才服阙,而道光三年的殿试已在四月举行),故至道光六年才参加殿试。

温承悌考中二甲第7名进士,选庶吉士,道光九年(己丑,1829)四月散馆以部属用。

5、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孙慧惇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庚戌(21日)殿试。

孙慧惇是江苏金匮举人,是闽浙总督孙尔准的长子。道光十二年孙尔准卒,道光帝于当年二月乙未(18日)下谕:“赠故闽浙总督孙尔准太子太师……并赏其子举人慧惇进士,一体殿试……”(见《道光实录》第206卷)。《特旨赏给》则记得较详细:“道光十二年奉上谕:闽浙总督孙尔准,由翰林【注13】膺外任,擢授至闽浙总督,宣力有年。前次台湾漳化匪徒滋事,迅速蒇功,善后事宜亦俱筹画周妥。海疆剧要,正资倚畀。上年因患病恳请开缺,当经赏假调理。方冀医治就痊,不意遽尔溘逝,殊深轸惜。伊长子举人孙慧惇,著加恩赏给进士,俟服阙后一体殿试。”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道光十三年癸巳科,孙慧惇应在丁忧期间,道光十四年无进士科;故孙慧惇至道光十五年才参加殿试。考中二甲第88名,以知县即用。

《乡会试中额》无本年“钦赐殿试”的记录。应该不是因为孙慧惇所得“钦赐殿试”并非在这一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的方传穆和道光六年丙戌科的温承悌也都不是在举进士当年“钦赐殿试”的,但在《乡会试中额》中,这两年均有“钦赐殿试一名”的记录。看来漏记的可能性较大。

6、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栗燿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丁巳(21日)殿试。

《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一名”。此人应是山西浑源县人栗燿,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次子。栗毓美于嘉庆七年(壬戌,1802)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官至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五年五月起任),屡著循声。

栗燿也不是在本年得“钦赐殿试”的。这在《特旨赏给》有记录:“道光二十年奉上谕: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持躬端谨,办事实心。自擢任河督以来,慎厥修防,安澜奏绩。本年京察,特予交部议叙。河工剧要,倚畀方深。遽闻溘逝,殊堪悼惜。著加恩赏给太子太保衔,照总督例赐恤。伊次子栗燿,加恩赏给进士,俟服阙后一体殿试。”《道光实录》第331卷记道光帝于该年二月甲申(23日)下达此谕。

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栗燿是在丁忧期间,二十三年无进士科。故栗燿至道光二十四年才参加殿试。栗燿中二甲第105名进士(本科共209名,其中二甲106名),归班铨选。

7、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潘祖同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丁未(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一名”。此人是江苏吴县的钦赐举人、国子监学录潘祖同,他是大学士潘世恩之孙。

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的状元,官至大学士,曾任上书房总师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六月(时属咸丰朝。道光帝于正月十四日崩)初三日,潘世恩“因病乞休,命以大学士致仕,赏食全俸。”。(见《咸丰实录》第11卷)咸丰三年(癸丑,1853)四月甲午日(举行殿试的头一天),因潘世恩将“重赴恩荣宴”【注14】,潘祖同获钦赐举人,“一体会试”。次年四月潘世恩去世,咸丰帝“轸念耆臣”,于当月己丑(21日)给内阁下谕:钦赐潘祖同“进士,准其一体殿试”;潘世恩的另一个孙子潘祖保是监生,则“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详见《咸丰实录》第91卷、第128卷和《特旨赏给》)。

潘祖同得到“赏给举人,一体会试”的恩赏时,咸丰三年的会试时间已过。咸丰四年、五年无进士科考试,咸丰六年有会试,但潘祖同已获准直接参加殿试。故潘祖同自成为钦赐举人后一直未曾参加会试。

潘祖同在本科考中二甲第40名,入选庶吉士。咸丰八年(1858,戊午)十月,时尚未散馆(丙辰科散馆是在咸丰九年四月27日。详见《咸丰实录》第281卷),潘祖同因被人揭发为顺天乡试考生“代送条子”,于次月底被“革职,归案办理”。咸丰九年二月获加恩免其死罪,七月发遣新疆效力赎罪,八月获准赎罪。(详见《咸丰实录》第266卷、第270卷、第288卷、第292卷)

 8、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杜庭琛

 本科为咸丰帝“三旬万寿恩科”。三月会试,四月乙酉(21日)殿试(本年有闰三月)。《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一名”。此人是山东滨州的钦赐举人杜庭琛,他是太子太傅衔、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的长孙。

杜受田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汉书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曾值上书房多年。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被选任时为太子的咸丰帝的师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二月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曾主持《道光实录》的编纂。

咸丰二年(壬子,1852)七月,杜受田病逝,其三个孙子包括杜庭琛同时得钦赐“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当时杜庭琛年方十一二岁(杜庭琛出生于道光廿一年,即1841年)。

咸丰六年十一月,《宣宗成皇帝圣训实录》(“宣宗成皇帝”即道光帝)告成,咸丰帝恩赏有功人员。因杜受田“开馆之初,章程体例皆其手定;编纂稿本业经过半。兹全书告蒇,未与观成。”咸丰帝“殊深追念”,又赏杜庭琛为“贡士”,“一体殿试”(详见《咸丰实录》第66卷、第211卷)。这在《特旨赏给》中也有记录(但“庭”字记作“廷”)

杜庭琛参加本科殿试,考中二甲第40名,五月入选庶吉士,九月中旬即与刑部员外郎王兰谷一起“驰往山东”,听候时任山东团练大臣的父亲杜䎗【注15】差委。(见《咸丰实录》第318卷、第330卷)同治元年四月己卯(27日)授任翰林院编修。(见《同治实录》第26卷)

咸丰六年的殿试早在四月份已举行,杜庭琛已无份参加。咸丰六年之后,咸丰九年(己未,1859)四月的殿试,杜庭琛之所以没有参加,可能与其曾祖父杜堮于咸丰八年五月逝世有关。【注16】

9、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翁曾源

本科为同治帝登极恩科。三月会试,四月丁酉(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年“钦赐殿试一名”。此人是江苏常熟的钦赐举人翁曾源,是大学士衔管理工部事务翁心存之孙。

翁心存是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二甲第3名进士,选为汉书庶吉士,次年四月授编修。在咸丰朝曾任编纂《宣宗成皇帝圣训实录》(“宣宗成皇帝”即道光帝)的副总裁、总裁,曾入值上书房,同治帝为皇子时,得过翁心存的教授。翁心存在咸丰八年(戊午。1858)九月升任大学士,管户部事。次年五月因病请求开缺【注17】得到批准。而在八月,在查处去年戊午科顺天乡试作弊案的有关责任人员时,翁心存以未尽到搜检之职,虽已离任,仍被“罚俸一年”。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十一月十一日,同治帝即以翁心存领大学士衔管理工部事务。

翁曾源先是恩荫监生,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咸丰帝因《宣宗成皇帝圣训实录》告成,恩赏一批有功人员的后人,翁曾源获“赏给举人,一体会试”。(详见《特旨赏给》和《咸丰实录》第211卷)同治元年十一月上旬,翁心存去世,翁曾源又获“赏给进士,准其一体殿试”(详见《同治实录》第48卷。《特旨赏给》应有记录,只是该内容正处于缺页部分)

翁曾源参加本科殿试,高中第一名进士。中状元后不久便因病(据说其身患癫痫)致仕。有人称之为“清代最轻松的状元”(见附录一)

翁曾源能诗能文,工书善画。,难以正常参加科举考试。

(三)可能未参加会试

以下几位有无参加会试尚不清楚。很可能是没有参加会试。

1、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梅珏成

据“百度百科”网介绍,梅珏成(1681—1763)字玉汝,号循斋,别号柳下居士。清代安徽宣城县人。自幼受家学熏陶,对历算、数学颇有研究。

本年四月丁卯(初二)举行殿试。康熙帝在三月乙丑(29日)(三月的最后一天)“赐内廷行走举人梅珏成一体殿试。”(见《康熙实录》第262卷),时距殿试只有两天。

梅珏成(题名碑作梅瑴成)中二甲第10名,选庶吉士,授编修。

梅珏成何时授编修,尚不清楚。据《雍正实录》第48卷记载,雍正四年(丙午,1726)重阳日,“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皇子、诸王、大学士、学士、各部院寺堂官、詹事府、翰林院、科、道、及武大臣之能诗者九十四员,至乾清宫赋柏梁体诗。”其中有“编修臣梅珏成”所作诗句“书天禄藜火晶”。

2、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梁同书

本科为太后六旬万寿恩科。本年春季乡试,八月会试。九月癸未(26日)殿试。

梁同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举人。他是清代大臣、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探花(一甲第三3名)梁诗正之子。

本年九月辛未(14日)乾隆帝下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之子举人梁同书,著加恩准其一体殿试。”(见《特旨赏给》和《乾隆实录》第422卷)这里没有提及“今科未得中式”,很可能梁同书是没有参加会试。

梁同书考中本科二甲第16名进士,入选庶吉士,乾隆十九年闰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乡会试中额》无关于本科“钦赐殿试的”记录,应是漏记。

3、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吴省兰、张羲年

本年三月会试,四月辛亥(21日)殿试。《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二名”。他们就是吴省兰、张羲年二人。

乾隆帝于本年四月庚子(初十日)下谕:“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助教衔张羲年,学问尚优,且在四库馆校刊群书,颇为得力。俱著加恩,准其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见《乾隆实录》第1054卷。《特旨赏给》中将“张羲年”记为“张義年”。应是误记“羲”为“義”)。

吴省兰中二甲第3名,入选庶吉士。后授编修。

在《进士题名碑》【注18】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注19】中都未见有张羲年。据“百度百科”网页记述,张羲年因中暑未参加殿试,并于传胪当晚病逝,年仅四十二岁。其去世后,“王公卿相罔弗吊恤”。

二、未参加殿试

1、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张泰基

本年九月会试,十月壬申(初二)殿试,乙亥(初五)传胪。

张泰基会试不第,未殿试。十月庚寅(20日)“钦赐举人张泰基为进士”(见《雍正实录》第25卷)。张泰基是传胪【注20】后半个月才得钦赐进士,无甲第。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的《进士题名碑》中附张泰基于三甲进士之后,并注明“欽賜進士”和“碑未载”。

张泰基虽无甲第,类似入另册的进士,却入选庶吉士。散馆时“著以州县用”。(见《雍正实录》第26卷、第31卷)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清嘉庆五年刻本)卷三十六《人物·文学二·太仓州》记张泰基“字大复,明尚书辅元孙。……康熙四十六年南巡献诗称旨。雍正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明年会试不第,赐进士,改庶吉士,已六十六矣。三年,出知景州,值岁饥,勤赈济,莅任百余日,以事落职归。”

《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这位“钦赐殿试”者不知是谁。《雍正实录》和《特旨赏给》均无本年有“钦赐殿试”的记录。有可能是《乡会试中额》误将张泰基视为“钦赐殿试”者了。如果是指张泰基的话,那就应该说“钦赐进士一名”,因为张泰基并未参加殿试。

2、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于开泰、焦以敬、吴超、桑调元、李光型、刘学祖六人

本年三月二十九日(本月倒数第二天)举行殿试。殿试后第三天即四月初二日传胪。据《雍正实录》第130卷记载,雍正十一年四月壬子(初一),传胪的头一天,雍正帝谕内阁:“任启运授为翰林,在阿哥书房行走。于开泰、焦以敬、吴超、桑调元、李光型、刘学祖,著赐进士,补入殿试榜。”桑调元的《旌门录》中亦有记述。【注21】

《清史稿》第481卷《儒林传二》:“任启运,字翼圣,宜兴人……雍正十一年,计偕【注22】至都。会世宗问有精通性理之学者,尚书张照以启运名上。特诏廷试,以'太极似何物’对,进呈御览,得旨嘉奖。会成进士,遂於胪唱前一日引见,特授翰林院检讨,在阿哥书房行走”。可见任启运正是传胪的头一天雍正帝所召见的八个人中的一位。因其会试中式而参加了殿试,本就榜上有名,故不用“补入殿试榜”。

1、于开泰:三甲第124名,入选择庶吉士;乾隆元年四月散馆,归进士原班铨选。

2、焦以敬:二甲第59名,入选庶吉士;乾隆四年四月散馆,以知县即用。

3、吴超:三甲第52名。

4、桑调元:三甲第63名。

5、李光型:三甲第97名。

6、刘学祖:二甲第91名,入选庶吉士;乾隆元年四月散馆,以部属用。

三、繙译科的钦赐进士

繙译科的进士,称为“繙译进士”。《乾隆实录》第187卷记乾隆八年(癸亥。1743)三月丙子(22日),“礼部奏:八旗义学教习,今当奏请考取。据满洲文进士德音、繙译进士双图等呈请一体考试,查向无此例。可否?请旨。得旨:准其考试。”由此可见“繙译进士”与“文进士”在进士系统中分属不同的系列。

《进士题名碑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记“繙译进士”只有以下二位:

1、乾隆十年乙丑繙译科(1745)的玉鼎柱

《科场条例》之《历科繙译乡会试中额》(在《科场条例》第六十卷)记本年“繙译会试取中满洲繙译进士十六名,蒙古繙译进士二名。”而《进士题名碑录》则记满洲十七名,蒙古二名,钦赐一名。均有姓名。钦赐者为玉鼎柱。

       《乾隆实录》第240卷记本年五月丁丑(初六)“吏部带领中式满洲、蒙古繙译进士安福等十九员,钦赐进士宗室玉鼎柱一员引见”。并记“得旨:安福、五讷玺、贝登额著以六部主事即用。勒尔谨、博文、舒宁安、雅尔图、郎图、额尔卿额分派各部院,在额外主事上学习行走,该堂官照例题补。萨哈产、七达色、武极理、四达、玉麟、苏敏、富躬、格图恳、伊兰泰、佛尔卿额俱著归进士班,照例选用。宗室玉鼎柱亦著照例用。”由此看来应以《进士题名碑》所记为准。

       玉鼎柱曾任户科给事中,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四十一年五月)、盛京礼部侍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吏部右侍郎、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乾隆四十八年七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盛京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等职。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十一月还以吏部右侍郎署经筵讲官。据《乾隆实录》第1248卷所记,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二月庚辰(初六日)举行仲春经筵。时任吏部右侍郎的玉鼎柱和时任兵部尚书的王杰(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状元)曾一起作为“直讲官”“进讲书经'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一句。” (应是玉鼎柱用满语讲,王杰用汉语讲)

2、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繙译科(1748)的玉奇

《历科繙译乡会试中额》记本科繙译会试取中满洲繙译进士十八名,蒙古繙译进士二名。《进士题名录》所记不同的是,有姓名,而且也记有“钦赐一名”。钦赐者为玉奇。玉奇的情况不明。

四、类似虚衔的“钦赐进士”

在《乾隆实录》中记有两位。但在《进士题名碑》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均无记录。

1、福建莆田钦赐举人郭钟岳

郭钟岳九十九岁时在福建参加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乡试未中式,经闽浙总督三宝向乾隆禀报,于当年十月得“赏给举人。一体会试。”。次年三月,乾隆帝南巡至浙江时,又得三宝禀报,知郭钟岳“寿跻百龄”,“远涉迎銮”(从福建至浙江向南巡的乾隆帝谢恩),乃“加恩赏给进士”(注意:是“赏给进士”,而不是“赏给进士,一体殿试)。和他一起从福建“远涉迎銮”的年老钦赐举人,还有八十八岁的陈应腾,八十五岁的宋耀年,他俩就只得到“各赏御书墨刻、缎二匹、荷包一对。”(见《乾隆实录》第1092卷、第1102卷)时会试尚未开始(在钦赐郭钟岳进士之后才宣布会试知贡举、正考官、副考官人选)。

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南巡江浙。三月十四日,乾隆帝在海宁下谕:“福建钦赐进士郭钟岳,年届一百四岁,兹来浙迎銮。皓首庞眉,允称人瑞。著加恩赏给国子监司业职衔,以示朕嘉惠期颐至意。”(见《乾隆实录》第1200卷)

2、云南石屏州举人赛玙

赛玙是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云南乡试中式举人,曾任四川知县。因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己酉科乡试之期,其希望能重赴鹿鸣筵宴。云南巡抚谭尚忠将此事上报乾隆帝。乾隆帝乃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八月己亥(初十)下谕:“赛玙系前己酉科中式举人,今重赴己酉科鹿鸣筵宴,洵属儒林盛事。允宜特沛殊恩,用彰昇平人瑞。赛玙著加恩赏给进士。并著俟年届百岁时,该省督抚再行奏闻。候朕另降恩旨,以示寿世作人,加惠耆龄至意。”(见《乾隆实录》第1310卷)

下面所记进士应该不算是钦赐进士。

(一)属“补录”或“扩大招生”的

在进士考试中,确实存在补录或者说扩招的现象。

在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五月壬戌(18日)的《康熙实录》中有这样的记录“先是,上以本科会试,广东举人未经取中,命九卿议嗣后会试脱科之省,作何补取之法。至是,九卿议:嗣后会试揭晓后,如有脱科之省,将未中式试卷,交正副主考检阅,拣选进呈,取中一二名。从之。”(见《康熙实录》第212卷)这从“未中式试卷”中“拣选进呈,取中一二名”便属“补录”。至于《清史稿·选举志三》所记“(雍正元年)会试覆检如前,中落卷七十八人。二年中七十七人。乾隆元年中三十八人”,这就不是一般的补录,而应视为“扩招”了。

《乡会试中额》记雍正二年甲辰科“取中二百三十名……于正额外,又取中落卷七十七名。又钦赐殿试一名。”雍正帝于该年九月丙辰(16日)谕礼部:“今岁会试取中二百九十名。朕兹续取朱卷,著于本科榜后再行出榜。”(见《雍正实录》第24卷)而据《进士题名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记,本科进士实是300名(其中一甲3名,二甲81名,三甲215名,无甲第1名)。无甲第者即张泰基。不算张泰基则是299名。由此可见,雍正二年进士考试,原计划录取230名,后来扩大到290名;而实际录取了299名。加上又钦赐一名,共有300名。

这些补录、扩招的,应该不属“钦赐进士”。下列进士就是属于补录或扩招方面的:

1、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王图炳等十七人

据《康熙实录》第249卷记载,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康熙帝因“去年顺天解元以科场事发脱逃”而“心甚疑今中式进士内或有不能作文、令人顶替者,亦未可定。”乃于当月15日临时决定于20日对会试中式者进行覆试。因本科会试主考赵申乔题请增加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中额,康熙于17日又下谕令赵申乔将所取三省备卷举人亦带去参加20日的考试。后康熙帝还谕令九卿“搜阅遗卷”。由于此次覆试是临时决定的,结果,有二十六名会试中式者没能到场,对他们只得“行文各该抚速行咨送,到日请旨覆试”;覆试后又革退了五名“文字不堪者”(“革去进士,仍留举人,下科会试”)。对由此造成的缺额,康熙于25日令大学士等“传谕主考官赵申乔、徐元梦,于落卷中有可中者,著选百卷呈览;又各馆修书举人落卷亦著查出,一并呈览。殿试为期甚迫,覆试卷不及再分等第,俱准其殿试。”至29日“赐举人王图炳等十七人一体殿试。”

这十七人,除王图炳外,其他十六人均不知姓甚名谁。

王图炳等十七人是由主考官赵申乔、徐元梦负责“于落卷中”补录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各增加1名的人选就是由赵申乔择定的)【注23】。这与由康熙帝特别钦点的显然有所区别。“百度百科”网将王图炳记为“御赐进士”,是值得商榷的。

王图炳(1668-1743)是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举人。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供奉内廷,编修《方舆全览》(全国地图)。考进士时,其父王顼龄时任礼部左侍郎。康熙五十一年殿试是在四月甲寅(初二)举行。王顼龄在同年五月己丑(初七)由礼部左侍郎调任“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十月壬申(22日)“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丙戌(初十)升任工部尚书。由此可见,王顼龄当时是很得康熙帝宠信的。如果康熙帝要钦赐王图炳为进士,又何必等到赵申乔等人去检搜落卷后才来推恩施惠呢。

王图炳:字澄川,号麟照、慎悔道人,本科中二甲第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次年十一月授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

2、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补录时余等十人

据《雍正实录》第129卷记载,雍正帝于本年三月初五日谕内阁:“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举人。赴京会试,邮程遥远,非近省可比。朕意欲于落卷中,择其文尚可观,而人材可用者。添取数人。候旨录用。以昭朕格外加恩之意。著传谕主考官,于六省试卷遵旨取中外,其次等可取之卷,不拘数目,秉公选出。俟发榜后,朕另派大臣会同主考官验看人材,更加遴选。”

据《清史稿·选举三》记载,从云南等六省的落第者中补录了时余等10人(“雍正十一年,诏于云、贵、广东西、四川、福建会试落卷,择文理可观、人材可用者,拔取时余等十人,一体殿试。”)现在仅知时余考中三甲第200名进士,其余九人不知是谁。

本科在传胪的头一天,雍正帝谕内阁:“任启运授为翰林,在阿哥书房行走。于开泰、焦以敬、吴超、桑调元、李光型、刘学祖,著赐进士,补入殿试榜。”这里共7个人,加上时余等10人,正好17人。不知他们是否就是《乡会试中额》所谓的“钦赐殿试十七名”。如果是的话,那就与事实的出入太大了。任启运是会试中式者,当时亦未对会试中式者进行覆试,因此,其参加殿试无须“钦赐”。而于开泰等六人则未参加殿试(可能也没有参加会试)。只有时余等10人在补录后参加了殿试。

3、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扩招”35人,其中老举人5人

《清史稿·选举志三》记本年从会试落卷中取38人(见前)。而据《乾隆实录》所记则是35人。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下谕:“乾隆元年会试及乡会恩科。准于常额之外,宽余取中,以示鼓励。”三月十四日,乾隆帝谕兵部尚书傅鼐:“朕闻今科会试遗卷内尚有佳卷。目今场事已竣,朕于科场事宜,不能深悉。应如何加恩增中之处,尔可会同大学士鄂尔泰、朱轼议奏。”不久,鄂尔泰等奏议:“各房荐卷尚有文理明通、可以取中之卷,应拣选进呈,续出一榜,准其一体殿试。”于是乾隆帝命其与张廷玉、朱轼等公同阅看“今科会试落卷内所有荐卷”。十六日,兵部尚书傅鼐奏:“今科会试各省年老举人,八十岁以上刘起振等三人,七十五岁以上冯应龙等五人,七十岁以上李琬等十五人,七十岁宋士正等二十人。请饬令查阅闱卷,拣选进呈。”乾隆帝乃下谕:“著交大学士等照傅鼐所请行。”二十日,鄂尔泰等进呈选取会试荐卷三十卷,年老举人试卷五卷。乾隆帝下谕“交礼部照取拟名次出榜”。(见《乾隆实录》第11卷、第14卷、第15卷)

五位年老举人,除刘起振外,其他四位不知是谁。查《进士题名碑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也未见有冯应龙、李琬、宋士正三人。

刘起振是广东潮州人,时年八十七岁,中三甲第250名(倒数第二名),入选庶吉士。刘起振入选庶吉士后即回籍,未参加乾隆二年(丁巳。1737)五月的“散馆”,至乾隆三年九月重回京师时,授为翰林院检讨,并获准回籍,还得到乾隆帝的接见(“著大学士张廷玉带领引见”)。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四月,广东巡抚岳浚奏:“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百岁。请照例给银建坊。”得乾隆帝批准:“海阳县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届百龄,洵为国家人瑞。除照例给银建坊外,著加恩给与侍讲职衔,再赏给上用缎四疋、银四十两。”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乾隆帝南巡,刘起振时年一百三岁,仍亲往“迎驾”,乃得乾隆帝赐五律《翰林院侍讲刘起振,年一百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诗以赐之》一首(见附录二),并御书一“词垣耆瑞”匾额。(见《乾隆实录》第43卷,第76卷,第313卷,第384卷)后来还得了乾隆帝的许多恩赏。

在乾隆帝给刘起振所写五律的诗序中说到“向闻起振老于场屋,乾隆元年彼已八十七岁矣。因特恩赐以进士,仍命选馆。”能否据此认为刘起振属于钦赐进士呢?我们认为不能。

首先,刘起振不是乾隆帝钦点的进士,而是乾隆帝命大学士鄂尔泰等人从落卷中选取出来的。这从“鄂尔泰等进呈选取会试荐卷三十卷,年老举人试卷五卷。乾隆帝下谕'交礼部照取拟名次出榜’”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将刘起振选作庶吉士,倒有可能是乾隆怜其“老于场屋”而特批的。

其次,不能因有“恩赐”二字便认作是钦赐进士。在封建帝王看来,所有进士都是他们恩赐的。我们看到,自乾隆朝至同治朝,历科传胪时都用这样的套话:“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二甲***等ⅹⅹⅹ人进士出身,三甲***等ⅹⅹⅹ人同进士出身。”(***是姓名,ⅹⅹⅹ表示数字)【注24】

(二)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的达麟图

据《乾隆实录》第186卷记载,因宗人府曾议请“合试左右两翼宗学生,拔取佳卷,准作进士”。乾隆帝乃于八年(癸亥,1743)三月丙辰(初二)钦命大臣考取一二等佳卷进呈,宗人府带领引见。后下谕:“考取之宗室玉鼎柱、达麟图、福喜,俱准作进士。与乙丑科会试中式之人,一体殿试引见。或选入翰林,或以部属等官补用,候朕临时降旨,嗣后俱照此例行。”而从《进士题名碑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乾隆实录》第242卷有关记录看来,他们中只有达麟图参加了普通科(相对于繙译科而言)的殿试,考取三甲第90名,入选庶吉士;乾隆十三年五月散馆时授任翰林院检讨。

福喜之情况不详。【注25】玉鼎柱则名列繙译科进士中(见前)。可能福喜没有参加殿试。玉鼎柱可能是参加了繙译科的殿试。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参加繙译科的乡试,而凭“准作进士。与乙丑科会试中式之人,一体殿试”,故称其为“钦赐进士”。

这里主要谈谈达麟图算不算钦赐进士的问题。他在乾隆八年参加的由宗人府主持的宗学考试,可说是宗室人员参加的特殊的乡、会试,属清室对宗室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参加科举考试最初实施的特殊政策。《清史稿·选举志三》:“宗室不应乡、会试,圣祖、世宗降有明谕。乾隆八年,宗人府试宗学,拔其尤者玉鼎柱等为进士,一体殿试,是为宗室会试之始。未久即停。”由此可见,达麟图当时参加的正是“宗室会试”,而这“宗室会试”当时也是得到乾隆帝认可的。乾隆帝所谓“俱准作进士”,可以说主要是作为对宗人府议请“合试左右两翼宗学生,拔取佳卷,准作进士”的肯定。

既然达麟图也是会试中式者,其可以参加殿试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达麟图不应列入“钦赐进士”之中。

达麟图等人参加的“宗人府试宗学”是“宗室会试之始”。这种考试“未久即停。”但在嘉庆六年之后,却又有了合法的地位。“嘉庆六年,宗室应乡、会试始著为令。先期宗人府或奉天宗学考试骑射如例,试期于文闱乡、会试场前,或场后,或同日。试制艺、律诗各一,一日而毕。乡试九人中一人。会试,考官酌取数卷候亲裁,别为一榜。殿试、朝考,满、汉一体,除庶吉士等官有差。”(《清史稿·选举志三》)据《钦定乡会试中额》卷二“宗室人员乡会试”所记,宗室考试原在国史馆,嘉庆五年后,因“该馆易地,房舍无多,且不甚严密”,乃改在贡院考试;“宗室乡、会试俱在于各士子乡、会试三场完毕后,十七日点进,当日完场”;“宗室乡、会试用四书文一篇,排律诗一首”。

(三) 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的王叶滋

《乡会试中额》记本科“钦赐殿试一名”,不知是指谁。《雍正实录》中各科均无“钦赐殿试”的记录。但本科有未参加殿试的二甲进士,他就是王叶滋。

王叶滋未参加殿试,却名列二甲第10名。这算不算是钦赐进士呢?应该不算。据《清史稿》第300卷之《列传八十七》记载:“王叶滋,字槐青,江南华亭人(原注16)。弱冠补诸生。浙江巡抚朱轼辟佐幕,器其才。雍正元年,重开明史馆,轼荐之,引见称旨,命入馆纂修。举顺天乡试。福敏督湖广,世宗命叶滋往赞其幕。五年,应礼部试甫毕,上召见。问湖广吏治、民生利弊,奏对甚悉,趣驰传还湖广。榜发中式,未与殿试,赐二甲进士,即授常德知府”(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清史稿》 1986年12月第一版P9960——9961)。

王叶滋会试已经中式,《雍正实录》中又未见此年有对会试中式举人进行覆试的记录,因此,王叶滋实际上已具备了成为进士的条件。他虽然没有参加殿试,但和其他因故没有参加殿试的贡士不同。

王叶滋原是雍正帝派去协助署任湖广总督福敏的。会试刚结束,雍正帝即召见他,“问湖广吏治、民生利弊,奏对甚悉,趣驰传还湖广”。由此可见,他是因钦派外出而没有参加殿试,也可以说是雍正帝对他提前进行了考试,等于是提前参加了殿试(殿试本来就是皇帝对贡士的考试)。也正因为如此,王叶滋无须补应殿试便有了进士甲第。清代俞樾《同治上海县志》将其列入“钦赐进士表”【注26】,这对于王叶滋未免有失公允了。

就本文所记36位钦赐进士来看,属普通科的32人[其中参加了殿试的25人(已知会试不中的11人,不须参加会试的10人,另有4人未知是否参加了会试),未参加殿试的7人],繙译科的2人,虚衔类的2人。在这36位钦赐进士中:

一、服务内廷,才华得皇帝赏识者10人:汪灏、何焯、蔣廷錫(康熙四十二年),梅珏成(康熙五十四年),王兰生、留保(康熙六十年),杨昌霖、戴震(乾隆四十年),吴省兰、张羲年(乾隆四十三年)。

二、因其他机遇他或在其他方面得皇帝赏识者10人:吴珂鸣(顺治十五年)、张泰基(雍正二年)、顾成天(雍正八年)、于开泰、焦以敬、吴超、桑调元、李光型、刘学祖(雍正十一年)。

三、大臣之后11人:梁同书(乾隆十七年)、李再瀛(乾隆五十四年)、蔡本俊(嘉庆四年)、蔡行达(嘉庆六年)、方传穆(嘉庆二十四年)、温承悌(道光六年)、孙慧惇(道光十五年)、栗燿(道光二十四年)、潘祖同(咸丰六年)、杜庭琛(咸丰十年)、翁曾源(同治二年)。

四、“优恤忠良后嗣”的 1人:强望泰(嘉庆二十二年)。

五、因有立功表现(有可能是沾了他人的光)而得皇帝嘉奖者1人:卢伯蕃(雍正八年)。

六、繙译科的2人:玉鼎柱(乾隆十年)、玉奇(乾隆十三年)

七、高龄者2人:郭钟岳(乾隆四十五年)、赛玙(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的张羲年,因中暑未参加殿试,并于传胪当晚病逝,可谓无福消受“钦赐”。因此,钦赐进士实际上只有35名,其中普通科的31名。这31名钦赐进士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一甲第一名(状元)1人:翁曾源(同治二年)

2、二甲18人,其中即授编修1人(顾成天。雍正八年),入选庶吉士15人(见下),未入选庶吉士2人:孙慧惇(道光十五年)、栗燿(道光二十四年)

3、入选庶吉士的21人,其中

(1)二甲15人

①未留馆【注27】5人:汪灏(二甲第1名。康熙四十二年。入选庶吉士后情况不明),焦以敬、刘学祖(雍正十一年)、温承悌(道光六年)、潘祖同(咸丰六年。未及散馆即缘事获罪)

②留馆10人:吴珂鸣(顺治十五年)、何焯、蒋廷锡(康熙四十二年)梅珏成(康熙五十四年)、王兰生、留保(康熙六十年。王兰生二甲第1名)、梁同书(乾隆十七年)、吴省兰(乾隆四十三年)、方传穆(嘉庆二十四年)、杜庭琛(咸丰十年)

(2)三甲5人,均未留馆:于开泰(雍正十一年),蔡行达(嘉庆六年),强望泰(嘉庆二十二年),杨昌霖、戴震(乾隆四十年,戴震未及散馆卒)。

(3)无甲第1人(张泰基。雍正二年)

据《咸丰实录》第84卷记录,咸丰三年(癸丑,1853)二月上旬,因顺天府府丞张锡庚奏请明悬赏格,有能团练丁壮杀贼立功者,“文、武举人赏给进士,贡、监、生员赏给举人,军民人等赏给把总、外委”,咸丰帝谕:“著即酌量出示晓谕,广悬赏格,以励人心。”《清史稿·选举三》中也说:“至历代捐输军饟、赈款、园庭工程赏举人,拏获叛匪及杀贼立功,有贡监给举人、举人给进士之例,则又一时权宜之制也。”看来清代还曾有过因“捐输军饷、赈款、园庭工程”而“举人给进士”者。这说明清代的钦赐进士肯定不止本文所搜集到的。

本文不但少不了有遗漏之处,而且所记亦难免有误。有待今后逐步补充、修正,还请众方家不吝赐教。

    【注】

1.由礼部尚书奎润修,刻本。

2.康熙帝正月壬戌(16日)起南巡,至三月庚申(15日)回宫。

3.在《科场条例》第五十三卷

4. 汪灏:康熙朝有两个汪灏。一是特赐进士的汪灏,一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二甲第十五名。两人均入选庶吉士。前者入选庶吉士之后情况不明。后者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月授编修,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提督山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南巡抚,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1709)九月初四日“以疾乞休。允之”。后在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的一场“文字狱”中,因曾“为戴名世悖逆书作序”,初定绞刑,后以“在内廷纂修年久,已经革职,著从宽免死,但令家口入旗。”。按: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二月初四日,康熙帝曾说过:“原任巡抚汪灏,任山西学政时声名甚佳,后任河南巡抚时即改易其操,声名扫地矣。”据此,受“文字狱”牵连的汪灏应该就是这位曾任河南巡抚的汪灏。

5.在《特旨赏给》中,“珍”字记为“廷”,疑是误书。另外,省略“今番满洲内……数年来皆相继中式”这几句。

6.乾隆朝和同治朝《连州志》均记卢伯蕃、陈锡、吴奇徽、戴雯等四人为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特恩举人”,同时记陈锡任廉州府合浦县教谕,戴雯任惠州府龙川县教谕,卢伯蕃为雍正庚戌科特赐进士、广西武宣县知县。

7.“赏给举人”和“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是大不相同的。在《特旨赏给》中有只是赏给举人的记录。如嘉庆十四年“原任安徽巡抚荆道乾长孙荆炆送部引见。奉旨:荆炆著赏给文举人。钦此。”有“赏给举人,一体会试”的记录(此类较多)。如咸丰四年“监生潘祖保,著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对于准予“一体会试”的钦赐举人,如果原来没有说到“准其一体会试”,还要特别补上。例如,咸丰五年“(兵部)遵旨将原任总兵董光甲长子董国贤、次子董国良、三子董景垣带领引见。奉旨:董国贤著以通判用,董国良著赏给文举人,董景垣著以同知用。钦此。又奉硃批:'昨日赏给举人之董国良,著准其一体会试。钦此。’”

8.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乾隆九年入赀为江苏常熟黄泗浦巡检。自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四月起任总督(两任四川总督,其间曾任两江总督),五十五年(庚戌。1790)四月任兵部尚书。不久,因“吏部议失察句容县粮书侵蚀钱粮之历任该管上司,及前任两江总督李世杰等”,乾隆帝于七月戊戌(20日),以其“年力就衰,染患两腿软弱之疾,亦难望其就痊。今在京供职,步履维艰,不能当差办事。且伊藉隶贵州,距京较远”,“著加恩以原品休致,令其回籍。”五十九年(甲寅)卒于乡,年七十九。得“赐祭葬,谥恭勤”。

9.《乾隆实录》第1353卷记乾隆帝在五十五年四月己卯(29日)说过“今李再瀛业已病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关于李再瀛早故的记述:“李主事再瀛,汉三制府之孙也。在礼部时为余属,气宇郎彻,余期以远到。乃新婚未几,遽夭天年。闻其亲迎时,新妇拜神,怀中镜忽堕地,裂为二,已讶不祥,既而鬼声啾啾,彻夜不息。盖衰气之所感,先兆之矣。”(见该书卷十三《槐西杂志三》)

10. 尚书房: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道光年间改称“上书房”。建于雍正初。凡皇子年届六龄,即入书房读书,师傅:尚书房的教师。总师傅:尚书房教学的负责总负责人。

11.《清史稿·选举四》:(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延置儒臣,以翰林官纂辑不敷,大学士刘统勋荐进士邵晋涵、周永年,尚书裘曰修荐进士余集、举人戴震,尚书王际华荐举人杨昌霖,同典秘籍。后皆改入翰林,时称'五徵君’。”

戴震(1724—1777):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据“百度百科”网页介绍,戴震于乾隆二十七年中举。“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按:从《乾隆实录》所记“举人则准其与下科新进士一体殿试”来看,戴震在乾隆四十年不须参加会试,似不存在所谓第六次会试下第的问题。

12.《乾隆实录》第983卷中记乾隆帝于四十年五月庚午(14日)下谕:“杨昌霖因在《四库全书》馆纂校书籍,是以钦赐进士,准其一体殿试。昨进士引见,该员甲第在后;而江苏省馆选者已多,是以未经录用。兹阅馆中所进由散篇裒辑书内,《春秋经解》一种,编校颇见实心。即系杨昌霖所办,是其学问尚优。杨昌霖著加恩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13.孙尔准是嘉庆十年(乙丑,1805)二甲第五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14.恩荣宴:也称琼林宴,是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清制,进士于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同一干支之年举行恩荣宴,由礼部奏准,得与新科进士同时赴宴。

15.杜䎗(1808—1865)是杜受田第二子(杜受田长子是杜翰)。字汉升,号筠巢。道光八年(1828年)以滨州第一名中秀才,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道光十五年年(1835)中乙未科二甲第72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署吏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江南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会试副考官,咸丰十年(1860年)以钦差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他主张裁撤冗员,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一直未能施展才能,被同治皇帝撤回。同治四年(乙丑。1865)病逝于北京家中,终年五十七岁。杜䎗生三子,杜庭琛居长。

可能因“䎗”字电脑输入有困难,故有人用“乔羽”代之。

16.清制为曾祖父母服丧期为5个月。杜庭琛原本可以参加咸丰九年的殿试,可能是为体现孝心而特意推迟到下一年。另外,其当年也只有十八九岁。

杜堮(1764―1859),字次厓,嘉庆六年进士,曾任职翰林院,外放顺天和浙江学政,调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兵部和吏部侍郎等职,加太子太保衔。杜堮聪明好学,精勤不倦,善诗、精通书画。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达17种之多,有《遂初草庐集》。1858年(咸丰八年)病逝,卒年九十六。

17. 开缺:旧时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叫做开缺。

18.《进士题名碑》: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编辑。见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网站“专题文献>科举辑萃>进士题名”网页。

19.《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是记录明清进士群体方面比较权威的工具书。

20.传胪:此指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传胪即唱名之意。另外,明清时代的二甲第一名进士也称为传胪(明朝时三甲第一名进士也可称传胪)

21.桑调元《旌门录》:“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世宗宪皇帝召见天下通知性理举子八人,调元与焉。奏对称旨,蒙恩谕曰:'好!好!此是躬行实践之学。’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额外主事。”(载张波《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补遗》)桑调元记当日被召见者八人,《雍正实录》中只提到七人,还有一位不知是谁。

载“道客巴巴”网http://www./qsyj/ztyj/ztyjzz/2007-01-29/24386.shtml

【按】雍正“圣德神功碑”碑文中则记为“(雍正)八年举通晓性理举人八人并赐进士。”(详见《乾隆实录》第50卷:乾隆二年丁巳九月。丙戌朔  ○壬辰。恭建世宗宪皇帝圣德神功碑于泰陵。遣官告祭。碑文曰:……)。

22.指举人进京会试

23.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三月戊申(25日),“大学士九卿等遵旨会议: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应各增进士一名;即将赵申乔所荐三卷作新增之数。又覆试不到中式举人二十六名,行文各该抚速行咨送,到日请旨覆试。又今科取中进士内文字不堪者已革退。所缺额数,伏乞皇上将各省考试不中落卷内选择取中。从之。”(见《康熙实录》第249卷)

24.光绪朝传胪时用的套话略有不同。一是宣布一甲三名各自的任职(在乾隆朝至同治朝,这是传胪之后若干天内另行公布的)。二是在“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进士出身”前各有一“赐”字(不像以前,只在最前面用一“赐”字领起)。例如:

(光绪二年四月丙戌)上御太和殿传胪。授一甲三人曹鸿勋为翰林院修撰,王赓荣、冯文蔚为编修,赐进士及第。二甲吴树梅等一百五十六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何德臻等一百六十五名赐同进士出身。(《光绪实录》第30卷)

25.关于福喜,《乾隆实录》中对其所记甚少。除乾隆八年三月提到其“准作进士”外,此后只有三处提及福喜:(1)乾隆九年(甲子,1744)三月“以故奉恩将军海琳子福喜袭奉恩将军”。(2)乾隆九年六月“引见京察一等户科给事中慧中等四十员”,其中福喜属于“准其一等”中的一员。(3)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丁丑日以故奉恩将军宗室福喜之继子慧文袭职。从“故奉恩将军宗室福喜”来“袭奉恩将军”的福喜可能是钦赐进士的福喜,而京察一等的福喜是否即钦赐进士的福喜则尚未确定。

26.俞樾《同治上海县志》卷十五《选举表上·科第·国朝进士》:“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榜:叶滋,复姓王,名叶滋,字槐青,并见钦赐科第表。”同卷《选举表上·科第·钦赐进士》:“雍正五年丁未科,王叶滋,丁未进士,未廷试,钦赐二甲第十名,特授常德府知府。”(见同治九年刻本第43页、第51页)。

27.留馆:指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授以翰林院正式职官。通常是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甲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2022.05.21(2015.05.05初稿)

【附录一】

清代最轻松的状元

吴根洲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若要考中状元首先要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院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每三年要参加一次岁试,若要想继续上升,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在科试中位列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前几名才有资格参加全省统一的乡试。乡试三年考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如果没有考中,还要定期参加岁试、科试,才能参加下一次的乡试。举人可以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这是一次面向全国举人的选拔考试,考中的人称为贡士,若没有考中可以直接参加下一次会试。贡士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因此,清代的状元几乎都是经历了一次次炼狱般的考试才夺魁的。

由于身患癫痫,翁曾源不能正常参加科举考试。尤其是乡试和会试均考三场,乡试是八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会试是三月的初九、十二、十五,每场考试的前一天入场,整整考一天后出场,然后接着就是下一场考试。一次考试下来就是九天,吃住均在考场。江南乡试的八月还是暑天,京城会试的三月还有春寒,对于一般士子而言尚且难熬,何况生活在官宦之家又身患重疾的翁曾源呢?但是,道光、咸丰年间,常熟翁氏家族是个名门望族。翁曾源的祖父翁心存在咸丰八年(1858年)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就是人们常说的宰相。翁曾源的父亲翁同书在咸丰八年(1858年)官拜安徽巡抚;三叔翁同爵在同治元年(1862年)升至盐运使;四叔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

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翁曾源没有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凭借祖父的官阶当上了监生。在明清时期,监生与通过科试的秀才都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明清时期的监生并不鲜见,但一般的荫监生也就止于此了。幸运的是,由于其祖父翁心存在同治元年(1862年)初被选为皇帝的师傅,推恩赏了翁曾源一个举人,即钦赐举人。这就省去了乡试这一关,可以直接参加会试。然而,更为幸运的是,祖父翁心存同治元年(1862年)病逝,第二年又赏给翁曾源一个贡士,这样他就不必参加会试而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了。接着,翁曾源在同治二年(1863年)的殿试中一举夺魁,这种情形在明清科场上可谓是幸运之至、绝无仅有。

状元来得如此容易,在政治上又毫无建树,人们就认为翁曾源中状元完全是沾了祖宗的光。毫无疑问,若没有祖宗的余荫,翁曾源是不可能高中状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翁曾源没有学问。事实上,影响翁曾源科举与仕途的主要是疾病,而不是才华。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热衷功名,早年刻苦好学,能诗能文,工书善画。翁曾源是有才华的。关于此事,有两人的说法比较客观。

一是他的叔父翁同龢。翁曾源考中状元后,翁同龢在日记中情不自禁地写道:“曾源侄近年为病所苦,深虑不能成名。今邀先人余荫,得与廷试,从容挥洒而出,意者其有天佑乎?得报,源侄得一甲第一名,悲喜交集,涕泪满面。”可见翁曾源考中状元主要是邀“先人余荫”,但“从容挥洒而出”又刻画了翁曾源的应试状态。

二是晚清大学问家俞樾。俞樾有挽翁曾源的对联:“三秋桂、三春杏,皆从天上颁来,只独占鳌头顶上;文端孙、文勤子,何以山中归卧,竟长辞绿野堂前。”乡试在八月桂子瓢香季节,会试在三月红杏闹春之际,前联意思是说殊荣临身,从天直接降下一个钦赐举人、贡士;祖父谥号文端,父亲谥号文勤,后联意思是说大魁之后,翁曾源拿到一个翰林修撰就碍于病疾归隐了。

——《北京考试报》http://www./html/ksb/gaozhaozhuanban/2011/0328/35901.html

【按】《清代最轻松的状元》中所记“祖父翁心存同治元年(1862年)病逝,第二年又赏给翁曾源一个贡士”有误。按《同治实录》所记,“赏给翁曾源一个贡士”是在同治元年的十一月的上旬。

【附录二】

乾隆帝赐刘起振的五律

翰林院侍讲刘起振,年一百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诗以赐之

向闻起振老于场屋,乾隆元年彼已八十七岁矣。因特恩赐以进士。仍命选馆。至十三年寿跻百岁,督抚以闻。故特赐今职。

台背耸隆肩,来瞻跸路边。成名后梁颢,得寿拟彭篯。

人瑞今犹古,经传后继前。越都无虑远,应是地行仙。

【注】

1.梁颢(963—1004):“颢”或作“灝”。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大臣。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年方23岁。

    《三字经》写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网上已有人指出这是讹传(网址:

https://wenku.baidu.com/view/5719a2c0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fa.html)

       2.彭篯:即彭祖。篯姓,又封于彭,故称。以长寿著称。

【说明】注文原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