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对联 朱元璋

 高山仙人掌 2015-11-22

朱元璋(1328-1398),幼名朱重八,又名朱兴宗,字国瑞,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太平乡孤庄村人。即明太祖高皇帝。元末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旋称吴国公,后称吴王,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年号洪武(1368-1398)在位31年。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重藏书的收集,令部下访求图书。
  家境贫寒,幼时为地主放牛。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17岁时父母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深受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影响,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元末郭子兴部红巾军,后自立一军。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攻下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废除一些元代苛政,命诸将屯田。后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军力。龙凤七年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旋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发布文告,咒骂红巾军为“妖”,杀害韩林儿。次年消灭张士诚割据势力。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旋即出军北上。
  1368年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省南京)为京师。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98年的元朝终结,以后逐步统一全国。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书,运至南京。下诏征求民间藏书,建“大本堂”为藏书处所。洪武10年(1378年)又命“有司访求今年书籍,藏之内府,以资观览”。并“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明初还实行分封制,将1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其统治。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奖励农桑,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减轻对工匠的奴役。同时抑制豪强贪吏,制订《大明律》,兴胡惟庸、蓝玉等狱,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调整军事机构,推行科举制订,加强法制和皇权,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以巩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称帝后为使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借胡惟庸、蓝玉案开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初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在位31年。
  明洪武(1398年)闰五月五日病逝,终年70岁,谥高皇帝,庙号太祖,葬南京孝陵。永乐元年(1403年)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德成功皇帝。

朱元璋撰题联

何地可参禅?
此间堪入定。
——题浙江省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禅定寺
  禅定寺为金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傅村镇上柳家村东北,潜溪南岸。禅定寺原先只是个小庙,名字是后来取的,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撰题的“何地可参禅,此间堪入定”佛教对联,据说还是御史宋濂请朱元璋题写的。原建筑共四进,但“文革”后大部分被毁,只剩下最里面的一处大殿。抗日战争时期,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活动场所。1937-1943年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8大队抗日联防办事处设在寺内。寺中殿为办公室,后殿为第8大队战地医院。1945年9月6 日,金萧支队第八人队和金义浦抗日根据地党政干部800余人奉命在此集结,北撤至苏北涎水、禅定寺是金华地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浸略者的见证,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场所。禅定寺坐北朝南,共四进,均为三开间,面宽11.1米,明间面宽4.1米,次间面宽3.5米,每进深9.1米,现建筑为清宣统元年重建。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题京城(今南京)苗氏阉豕匠家春联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朱元璋是中国第一个下令民间过年贴春联的皇帝。在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后,有一年除夕前忽然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春节期间微服出访,看圣谕是否得到贯彻,谁家的春联写得好。偶然发现一户姓苗人家未贴春联,他就询问为什么。户主说不识字,尚未请到读书人帮写。朱元璋当即命找来纸墨笔砚,问清了户主是做阉猪生涯珠以后,便大笔一挥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当时朱元璋写罢,投笔而去。次日再次经过这家人的门口,不见贴出他写的对联,就叫人去询问原因。去人回凛说:“主人答:‘知道这春联是御书,已经把它高悬于中堂,天天焚香敬祝,并作为献岁之瑞哩!’”朱元璋听了大喜,遂命人给阉猪户主赏银30两,让他供子弟读书。上联写得颇为豪壮,合于操阉猪为业的身份。“生死路”是复词偏义,偏于“生”,既指“生路”,又指猪的“生殖之道”。这一双关词用得极为风趣。下联夸赞了阉猪为业者的技艺纯熟,用刀干净利落。“是非根”指被阉猪的生殖器官,把它说成是招惹是非的根源,是很有几分幽默感的。显然这里用的是借代修辞法。此句所含的空门味道,可能又与朱元璋少时曾出家为僧有关。此联用笔寓意相关,行文不拘一格,读来饶有趣味。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大宋天。
——题军营旃旝(1)
  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庆之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这时地盘以应天作中心,西起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划一直线到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东起句容到溧阳(今均江苏省)。西边长,东线短,是一块不等边形,横摆着恰像个米斗,西线是斗底,东线是斗口。在后2、3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不断派遣大将出击,扫除外围敌军驻点,胜利一个接一个,地盘一天天扩大,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随着日益强大了。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统率10万大军,军旗上挂着金牌,刻着“奉天都统中华”字样,浩浩荡荡向元军重要驻点之一的婺州(今浙江省金华)进发。围城后,元军守将石抹厚孙率领官兵奋力抵抗,后因城中部将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第二天便开城迎降了。朱元璋一入城就下令禁止军士剽掠。隔了几天,又召集诸将开大会,申明军纪说:“要平定天下必须讲仁义,光靠军事威力是不能取得人民支持的。打仗占城子要用兵,安定民心要用仁。前些时进集庆,做到秋毫无犯,百姓很喜欢。这回新占婺州,百姓安堵,要用心抚恤,使人民乐于归附,这样,其他郡县就会闻风归附了。我每回听到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乱杀人,就喜欢得不得了。百姓是喜欢宽厚的政治的,作将帅的能够做到不乱杀人,于国于已都有好处。能够做到这一条,也就可以建功立业,平定天下了。”婺州城破之后,朱元璋马上在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浙东行省建立那天,朱元璋亲自派人赶做两面大黄旗,由自己书写两副对联(另一见下《题军营旃旝(2)》)绣于旗上,挂于行省之门墙。接着又找来木匠做成宽五尺,长丈余的木牌,分刻在木牌上,立于行省大门的两边。这两副对联,内容基本一致,其意思是:表明要统一中华的壮志,同时动员全体人民群众起来推翻元朝的统治,恢复宋代江山。朱元璋破了婺州,继续向四周出击。所带部队攻关夺隘,所向披靡,转眼间到了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的胃口更大了,要打败他所有的对手,统一全国。于是从他的劲敌张士诚头上开刀。

九天日月开黄道;
大宋江山复宝图。
——题军营旃旝(2)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题四川省峨嵋山金顶

云去云来风送月;
台前台后雨飞花。
——题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广福云台寺(1)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在九江吃了败仗,带领残兵败将退到浙江省开化县一个叫云台庄的地方。传说当时朱元璋就住在云台寺内。这天朱元璋独坐房内,回想起自己带兵征战一载余,至今落到如此惨败,他越想越苦恼,感到无地自容,生起“死”的念头。正当朱元璋从腰间解下丝带,准备悬梁之时,忽见寺内角落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在争夺一个鸡蛋。蛋被白鼠抢来,想拖走,但黑鼠咬住白鼠尾巴死死不放。一个挣扎往上爬,一个拼命往下拖。朱元璋默默地数着,上上下下有七十二次了。两只老鼠都累得精疲力尽,伏在地下喘气,过了一会只见黑鼠趁白鼠不备,猛扑过去,把鸡蛋抢去;白鼠也不甘示弱,奋起赶上,狠狠在黑鼠下部咬了一口,痛得黑鼠夹尾嗷叫,蛋也松开了,白鼠趁机把鸡蛋拖走了。朱元璋看呆了,感到自己遇挫折就想死,还不如一只老鼠。朱元璋不死了。决心重整旗鼓与陈友谅战到底。到了黄昏时分,军马报告军师刘伯温带着失散的人马来了。朱元璋更是化悲为喜。后来朱元璋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在刘伯温的辅助下,一举将陈友谅打败,为夺取天下创造了条件。胜利后他念念不忘云台寺老鼠搬蛋的启示,因而又一次来到云台寺,并挥毫写下了这副对联赠给寺院。后来云台庄改名为苏庄。广福云台寺建于宋朝,清道光年重建,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寺院气势雄伟,院内有如来大佛,高数丈。云台寺历史悠久,兼有一棵吴越古樟,风景点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而优美,距开化45公里,距古田山自然保护区2公里,由于明太祖亲临之宝刹,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和墨宝,名人效应非常吸引游客。

北瞻帝阙三千里;
中立云台百万秋。
——题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广福云台寺(2)

教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题江西省九江庐山御碑亭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集句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
  朱元璋好游览,不仅常常观光京都市容,还不时去一些名胜古迹地游玩。在一次游览莫愁湖时,欣然吟诵了一集句,至今传为美谈。与扬州一江之隔的南京,古时候称作石头城,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名胜古迹很多,著名的有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秦淮河等。朱元璋称帝建都南京之后,常常游览京都名胜古迹。一天来至莫愁湖,只见湖水平如镜,水色碧绿。太阳照在湖面上,银光如锦。几缕轻雾飘拂,夹映着点点白帆。四周的景物异常秀丽,绿树、红花、白墙、青瓦,显得格外明朗。离湖近的山全像是站在湖边,近山背后可以隐隐约约望到远远的一带群山。面对这一切,朱元璋感慨万千,伫立湖边,独自吟出这一副集句联。这副对联,对莫愁湖的山、水、云、花作了恰到好处的描述。

冗文赘句即乏味;
直言快语斯有为。
——批题明刑部主事茹太素奏章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亲自处理。他的想法是:第一、不放心,怕别人不如他尽心;第二、更重要的是怕慢慢把大权旁落。因此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办公,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他成天成月成年看文件,有时也难免感觉厌倦。洪武九年(1376年)有一天,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送来了一份有17000字的奏章,朱元璋命中书郎王敏站着读他听,王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后,元璋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说的全是空话,于是大发脾气,把茹太素叫来,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躺在床上,又叫人接着往下读,读至16500字以后,才涉及正文,建议5件事情,其中有4件事是可取的,可行的。于是朱元璋拿过奏章,在首页批写了两句话,也是一副对联:“冗文赘句即乏味;直言快语斯有为。”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当着文武官员的面说:“茹太素有繁文之过,一份建议五件事的奏章,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却罗罗嗦嗦写了一万七千字。朕厌听繁文,打了人,承认这是过失。对于茹太素敢于直言提意见应予表扬。尽管如此,茹太素还是忠臣。”后来,朱元璋把这件事情的经过亲自写成文章公布,并规定了谏言的格式。经过这番整顿之后,奏章只陈实事,从此朱元璋读文件就省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朱元璋为了延续他的封建王朝,特别要求其子孙从小就学习文化知识,学会掌握治国的本领。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公园胜棋楼
  南京市莫愁湖公园内有胜棋楼。相传明太祖与徐达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输后便将湖送给徐达。此联表现了朱元璋承得天下后的欣喜与感慨。上联以棋局喻世事,以棋高一着可胜论述自己成功的原因,寓庄于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南京(旧时称建康、建业)建都,历史上合称为“六朝”。下联以湖喻柔情,在感叹江山兴废无常的同时,也表现了封建帝王在强悍之外也有几分柔情,也有作为精通人的恻隐之心。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题安徽省凤阳县的凤凰山龙兴寺
  安徽省凤阳县的凤凰山下有个龙兴寺,原名于皇寺,亦名皇觉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57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带着皇族和心腹侍从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回故里省视。朱元璋回到孤庄村,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到村西南角山坡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的坟前,焚香烧纸,叩头作揖,肃立默哀,祭告天灵。办完这一切,便匆匆奔往皇觉寺。朱元璋年青时,由于父母、兄长早逝,家道惶惶,无处栖身,曾在皇觉寺生活了四年,先当了一段时间的“行童”,然后化缘于今合肥、六安、信阳、亳县、淮阳等千里途中。在外云游了3年多后,又回到了皇觉寺,继续当和尚。再往后,离开了皇觉寺,参加了红巾军,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离开皇觉寺三十二年后的朱元璋,旧地重游,百感交集。昔日宏伟壮观的皇觉寺,由于战乱和灾荒,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只是一片瓦砾荆棘。这一切更勾起往日心头的凄楚,于是下令重建皇觉寺。朱元璋返回京都不久,便给他家乡的父母官写了一封长信,精心布置寺庙的建造,并降旨:因原寺离其父母坟地太近,有碍祭祀,择地濠州钟离盛家山日精峰下重建。3年之后,一座比原皇觉寺更加宏伟壮观的寺庙耸立在日精峰下,朱元璋亲自将寺庙更名为龙兴寺,又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心情,将那年与重庆府秀才余文合成的一副对联,稍作改动,写在宣纸上,派人送往家乡,督建寺庙的官员令工匠将朱元璋题写的对联,放大雕刻在两块大理石上,嵌在寺庙的大门两旁。由于经过数百年风雨蚀淋,加上历代战争的摧毁,“龙兴寺”早已寺毁僧奔,但这副对联却流传至今,同时已被许多寺庙所引用。另有一说,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为防止飞来峰再度飞走,伤害百姓,于是在飞来峰上雕刻了许多罗汉。其中有大肚罗汉,敞衣露胸,盘膝端坐,手捻佛珠,满面笑容。因此有人题写了一副对联,此联只是改了两个字,意思却比朱元璋龙兴寺一联更为贴切。古今常以这副对联喻大度海量,容事容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善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题江苏省南京秦淮河风月亭
  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横贯古城,是明洪武时期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明太祖朱元璋为重振秦淮、繁荣经济,对罪臣除本人服刑外,其妻、妾、侍女、丫环等女流,一概打入教坊。因此明代的歌妓有不少是出自宦门,一些名妓工诗词、知音律、善歌舞、长书法。教坊司在武定桥设富乐院,是为官妓院,供当时官僚士人们作酒宴中的陪侍,为朝廷创收。洪武五年(1372年)的元宵节,朱元璋还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传为一代盛世。因此,歌楼舞榭,骈列两岸,画舫游艇,纷集其间,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游玩、纵宴享乐的场所。朱元璋竭力倡导春联,废除桃符,并自己亲自动手写了不少对联,已是联坛大家。他见秦淮繁华已具规模,便私访出游,一日夜游秦淮河,观月夜景色,面对明月清风,歌舞升平,一时兴起,便御制赐这副金陵秦淮河风月亭对联。联语中的“佳”、“痴”二字五次连续重复,以“佳”字的反复,强调描绘秦淮河自然环境的优美,以“痴”字的连用刻画秦淮游客的心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一味纵情声色,秘将玩物丧志,作者联末“几辈痴人”的感叹发人深思。

建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题江苏省南京阅江楼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佳联妙对。让人赏联如品茗,齿颊留香。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62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即洪武七年(1374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停建,朱元璋总算为我们今天兴建阅江楼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并亲自撰题了这副对联。此联另一版本为朱元璋题赐明开国名将、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徐达联,据明代周晕《金陵琐事》记载,这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在一次除夕时赐给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御制春联,既是对徐达辅佐之功的高度评价,又是一种很大的荣宠。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题戏班艺社
  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有次到一戏班子练艺门前,见门贴一联:上联上:“行;”下联是:“盛。”“行”也读“杭”,“盛”也读“成”,上下联双间复快念,就是戏台上的锣鼓声。朱元璋看了,很是惊奇。思索再三,第二天给戏班写了一副对联送去,并要班主说说联中的意思。

朱元璋贺赠联

开国文臣第一;
渡江策士无双。
——题赐军师刘基
  朱元璋灭了东吴之后,又经过几个月的南征北伐,降了方国珍,平定了山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先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后在奉天殿受百官朝贺,成为合法的正统的皇帝了,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今江苏省南京)为京师,在奉天殿办公。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因而在中年以后,特别注重封建文化的学习。称帝前,尽管戎马生涯艰辛,但“一有功夫就和儒生们列坐赋诗”;做了皇帝后,虽然国事繁忙,依然喜欢舞文弄墨。提起朱元璋给刘基、陶安、徐达等撰写赐赠对联。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冒官的早朝之后,朱元璋决定给他们中的部分功臣分别撰写一副对联,对他们的功绩予以肯定。于是铺开宣纸,挥笔写就这一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赠兴国翼元帅府史令陶安

人间俗尘不到处;
阙下恩荣第一家。
——其一传说为朱元璋题赐驸马梅殷
  其二传说为朱元璋题赐陶安宇门联。朱元璋不但给武将题赠对联,对文臣也如此赏赐。据《列朝诗集》载,这是朱元璋给学士陶安宇写的一副对联。显然,陶安宇当时必定深为朱元璋所赏识与喜爱,对联对他的评价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题赐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徐达
  此联对徐达作了很高的评价,寥寥数语,既称其功又称其才,概括得十分精当。徐达是明初的名将,曾擒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为灭元兴明立了首功。朱元璋夸赞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上联即此,是对徐达功勋的高度评价。尽管说他功高古今第一、才能盖世无双有过誉之处,但作为对联来说,以夸张的修辞法,使联句极为工整。徐达久有壮志,饱读诗书,运筹帷幄,谋略在胸,因其“功贯古今”,初为大将军,后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卒后又追封为中山王。下联是非曲直对其“才兼文武”的深情称颂。联语用词雄浑,气势不凡,褒扬备致,笔力雄健。题写完后,派人及时分别送往各功臣官邸。许多接受了御联的大臣,激动万分,喜泪盈眶。

朱元璋撰挽联

宝瑟无声弦柱绝;
瑶台有月镜妆空。
——挽妻马皇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死,时年51岁。朱元璋悲痛不已,朱元璋特地为她题写了这一副挽联。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倒在床上约1个月,于闰五月初五,离开了他手创的明皇朝。

朱元璋律诗联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颔联上)
一轮明月滚金球。(颔联下)
路遥西北三千界,(颈联上)
势压东南百万州。(颈联下)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七律庐山》诗联

朱元璋合撰、应对联

1、〖偕叶秀才应对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叶秀才)
美女堂前抱绣裁。(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叶秀才(1)
  朱元璋17岁那年春天,他的家乡又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流行。不到半月时光,他一家便死了三口人,父母双亲和大哥。在“天葬”了父母和兄长之后,家道惶惶,无处栖身。在邻居汪大娘的点拨下,起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同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在邻居汪大娘的带领下,来到离村庄不远的皇觉寺,央告了高彬法师,剃成光葫芦头,披上一件师兄穿烂了的破衲衣,便成了皇觉寺的小行童。座落在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的皇觉寺,规模相当大,一进山门,两边排列着四大金刚,横眉怒目,中间坐着大肚子弥勒佛,一脸笑容。二进是大雄宝殿,坐着如来佛,两旁是十八罗汉。三进是禅堂,左边是伽蓝殿,右边是祖师殿。皇觉寺外,古木参天,乱石嶙峋,绿树成荫,花红草绿,薄雾缭绕,凉风习习,流水涓涓,好一个幽静圣地。只因为这一切,常有善男信女进寺庙烧香还愿;同时,也招来些文人墨客游览观光。一天离皇觉寺不远的乡下,有个姓叶的秀才,穿林踏径来到皇觉寺游玩,高彬法师便派得意徒弟小行童朱元璋陪同他。二人过溪涧,穿幽林,踏苔道,爬穷崖,游玩了半日,来至寺庙门前。平生放荡不羁,喜爱笑言谑语的叶秀才,见寺庙边田中有几个尼姑挑禾,心想戏谑小行童一番,便信口占出一联句:“师姑田里担禾上;”念完,即叫小和尚续对。朱元璋一想,这是个戏谑联句。句中“禾上”是“和尚”的谐音。略一思索,对上一联句:“美女堂前抱绣裁。”叶秀才闻语,惊叹不已。品味小行童的下联同样是戏谑句。联句中“绣裁”即“秀才”的谐音。连称:“高才!高才!”

莲子已成荷长老;(叶秀才)
梨花未放叶先生。(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叶秀才(2)
  叶秀才、朱元璋二人重新见礼,谈论十分相契。回至寺中,叶秀才见池里荷花巳结莲子,又出一对句:“莲子已成荷长老;”朱元璋即对出:“梨花未放叶先生。”二人言来语去,又相谈许久。叶秀才出寺庙门时,自言自语:“怪不得说‘僧中多才子’呀!”大约过了两个月,叶秀才再次上山,准备与小行童谈个够,可是朱元璋已离开了皇觉寺。

2、〖偕余文应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朱元璋)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之何所不容。(余 文)
——重庆府秀才余文应对朱元璋(1)
  朱元璋称帝后,不仅喜欢观光京都,还常常微服出访各州、县,所经之处,常有联语流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频频出访各府、州、县,一次微服私访重庆府时,来到多宝寺游玩,面对弥勒佛,脱口说出一上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游客中重庆府秀才余文听了朱元璋的联语后,即在旁接口道:“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之何所不容。”朱元璋闻语,掉头观见是一书生,主动邀请余文同去一家乡村酒店饮酒叙话,余文也不推辞。

君子之交淡如水;(朱元璋)
醉翁之意不在酒。(余 文)
——重庆府秀才余文应对朱元璋(2)
  明太祖朱元璋和重庆府秀才余文来到乡村酒店,由于店小客多,佳肴已被游客买吃一空,朱元璋面对此情,虽无佳肴,二人还是从简用了餐。明太祖与余文把盏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余文把朱元璋过细地打量了一番后,观其貌,猜想可能是当今皇上,便双手接过酒盏随声应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二人言来语去。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朱元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余 文)
——重庆府秀才余文应对朱元璋(3)
  明太祖朱元璋在乡村酒店与余文把盏,二人言来语去,愈觉余文有才华,在谈论许久之后,意欲授官余文。余不愿为官,托词推诿。临别时,明太祖赠余一联句曰:“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余文接对:“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朱元璋赞叹道:“真贤才也!” 余文向朱元璋拜谢而去。

3、〖偕徐达应对联

小牛钻山洞,尾巴在外;(徐 达)
老爷打重八,脑壳当先。(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徐达
  朱元璋小时候替田主刘德家看牛放羊。有一天肚子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他一起看牛的周德兴、徐达、汤和等许多孩子也都说饿,大家越说饿,肚子里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面条吃才好,那个又说真想吃一块白切肉,又有人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说得大家嘴都流涎了。猛然间元璋大声说:“现成的肉放在面前不吃,真是呆鸟!”众童只是眼瞪瞪地望着他,很不明白。朱元璋不作声,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将放牛绳捆住牛娃的前后腿。这时大家才省悟过来,周德兴赶紧抄着砍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帮着剥皮割肉,别的孩子拣些干柴枯树枝,就地架上几块石头,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有个孩子说:“小牛娃我们吃了,回去如何见田主?”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朱元璋拍着胸膛说:“我一个人认了,大家不要着急。”于是带头把小牛皮、骨埋了,拿土把血迹掩盖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办完这一切,徐达风趣地说:“小牛钻山洞,尾巴在外;”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丢”了小牛娃,是要挨田主打的,但依然装着没有事一样,一边拍打着手上的灰尘,一边风趣地接着徐达说:“老爷打重八,脑壳当先。”当晚朱元璋用编造的谎言禀告了田主刘德。刘德听后,大发雷霆,对朱元璋的话有些怀疑,即派管家徐二上山看个究竟。徐二也是穷人,知道实情后,怜悯孩子们,将小牛尾巴拿回,以谎说谎。证实小牛娃确实钻进了山洞,拉断了尾巴也拉不出来。尽管如此,刘德还是狠狠地毒打了朱元璋一顿,并将朱元璋赶回了家。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朱元璋)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徐 达)
——徐达应对朱元璋
  明朝开国以后,徐达被朱元璋晋封为中山王,又称为魏国公。徐不但长于马上用兵,运筹惟幄,而且棋艺十分巧绝。朱元璋与徐达同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从小就一起从戎反元,十分要好;加上徐达棋艺高超,所以朱元璋常常邀约他到莫愁湖边的凉亭对弈,同时还一边弈棋一边对句。但他每与朱元璋对弈,总要败阵。朱元璋下了决心,要让徐达亮出真本事来。在一个初春的日子,朱元璋又邀约徐达去莫愁湖下棋,徐达欣然前往。他们来到莫愁湖边凉亭,开局之前,朱元璋说:“今天下棋,立个规距:一、要一边弈棋一边对句;二、你若胜了我,我就把莫愁湖送给你。”徐达点头应允。开局后,君臣间你冲我杀,互不相让。中途,当徐达沉思一着子如何下法时,朱元璋眼观亭外湖边柳絮纷飞,想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山谷下棋时所作的对联,信口吟出苏东坡所吟句:“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徐达把手中的棋子下到要紧部位时,接上了黄山谷的一句:“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君臣间对视一笑后,继续围杀。

4、〖偕刘基应对联

凤落梧桐梧落凤;(朱元璋)
珠联璧合璧联珠。(刘 基)
——刘基应对朱元章

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朱元璋)
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刘 基)
——刘基应对朱元章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1360年攻下姑苏(今苏州)后,眼看大业将成,心中甚喜。在庆功宴上,朱元璋给军师刘基出联征答。朱元璋出上联,刘基马上作答下联,君臣二人会心地笑了。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 基)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
——刘基应对朱元璋
  上联寓意:我朱元璋志在消灭吴王陈友谅;下联寓意:太祖以全任交付我刘基则行。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朱元璋与张士诚接境,便开始兵戎相见,近10年间,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到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的势力壮大起来了。这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如今文武官员,开军事会议,商量进攻东吴张士诚一事。开会这天,军师刘基(字伯温)率先到殿,朱元璋立即站立了起来,把自己早已写好的一副对联上联递给了刘基。朱元璋的对联上联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刘基是朱元璋手下有名的军师,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他听出来朱元璋虽有进攻东吴的打算,但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续了下联,鼓励朱元璋大胆出兵:“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这是一比拼字联:“王”上加“人”是“全”字,;加在旁边是“任”字;“天”下加“口”为“吞”字,上加“口”为“吴”字。朱元璋听了刘基的答话,还再三审视了对联下联,于是下定了进攻东吴的决心,待文武官员到齐后,他拿出进攻东吴的一套设想,文武官员一致赞同。朱元璋进攻东吴张士诚的三步攻势很顺利,只用约二年的时间,便全都完成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47岁的张士诚被朱元璋部俘获,后被朱元璋一顿乱棍打死,尸骨被烧成灰。至此东吴亡。朱元璋灭了东吴之后,又带着部队进行着新的战斗。

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朱元璋)
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刘 基)
——刘基对应朱元璋
  有一天,朱元璋与军师刘基开局对弈,从旭日东升开始布阵,直到红日西沉,还不分胜负。朱元璋棋兴未减,叫人掌灯,挑灯夜战。这时寒风瑟瑟,水波粼粼。朱元璋探头仰面观赏天上的星月,即兴构思一上联,要刘基接对:“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浏览了一下夜景,见地下纵横交错的人行道,顿生灵感,迅速构思出了下联:“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刘 基)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朱元璋)
——刘基应对朱元璋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继续对弈。朱元璋雅兴所致,又将上联略作改动吟出:“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略一沉思,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

几幅画图,虎不啸龙不吟,花不馨鱼不跳,成何良史?(朱元璋)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脚,炮无烟象无牙,作甚将军?(刘 基)
——刘基对应朱元璋

5、〖偕皇室应对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元璋)
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允炆)
日照龙鳞万点金。(朱 棣)
日照鱼鳞万点金。(解 缙)
——朱棣应对朱元璋
  多妻是封建统治阶级特权之一,朱元璋的妃嫔很多,一共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因此对儿孙的教育特别重视,特在宫中建造大本堂,贮藏古今书籍,征聘四方名儒为之教育太子和诸王,轮流讲课,挑选才华出众的青年侍读。时常赐宴赋诗,谈古说今,计论文字。为了了解其子孙的才能,他常常到大本堂抽查考试。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本堂,特地试探皇太孙朱允炆的才思和学问,令其赋诗一首。朱允炆的诗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汪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喜欢豪放、粗犷的诗风,看了诗后,觉得缺乏气度,很不中意。为了进一步试探和启发皇太孙,朱元璋即兴出一对联上联,要他续对下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沉思一阵后,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紧锁双眉,摇着头说:“对是对上了,调子仍是低沉,毫无气魄。”善于逢迎父皇的四子朱棣在旁,见此情景,即上前奏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对句很合朱元璋的口味,他转忧为乐,连声叫绝:“对得好,对得好!” 在离开大堂之前,朱元璋再三嘱咐皇太孙朱允炆,无论作文章写诗,还是做对联,都要有气度,岂能软绵绵的?又据《坚瓠集》记载:朱元璋在禁中观猎,见马疾驰而过,出此上联。长孙朱允炆对以:“雨打羊毛一片毡。”单就文字、结构、比喻来讲,还都可以,就是立意不太高,用语琐屑,形象不雅。朱元璋听了不悦。其四子朱棣见父亲皱眉,知侄子所对之句欠佳,忙以“日照”句应对。用“万点金”喻“龙鳞”确有气魄,又寓含帝王之意。朱棣后来果然从侄子手中夺得帝位,成为明成祖。

扇描黑龙,呼同不能唤雨;(马皇后)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马皇后
  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朱元璋的妻子通过跟随他几十年的学习和锻炼,也粗通文墨。马皇后为了照料皇上的龙体,使他从日理万机的倦意中解脱出来,有空亦时常与朱元璋对对子。一天晚上,朱元璋退朝同到内宫,在宫中拿着把白折扇,来回踱着方步,在思考当朝时还没有处理的一些事情。马皇后指着朱元璋的手上绘有墨龙画的扇子出了上联。朱元璋朱元璋顿从倦意中清醒过来,掉头望着妻子,莞然一笑,品出马皇后的上联后,环顾四周,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随即对出了下联,两人相视大笑不已。

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对对对;(马皇后)
姐姐妹妹,整整齐齐,排排排。(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马皇后
  马皇后出身贫贱,很体恤下情,常常规劝丈夫要多与大臣们交好,有事要商量商量。她常对丈夫说:陛下不忘和我贫贱时的日子,也愿不忘和群臣过的艰难日子,常常这样想,有始有终,才是好事呢。有一次朱元璋一意孤行,要杀开国元勋刘基,也就是他当大元帅时的军师刘伯温。后在许多大臣的保举下,才让刘基告老还乡。他把这事跟皇后说了,马皇后听后,连忙以对联形式作答:“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对对对;”朱元璋听出皇后作答的话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是,以内宫中妃嫔每天朝拜自己的情形续接了下联:“姐姐妹妹,整整齐齐,排排排。”

6、〖偕监生应对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朱元璋)
春山似画,鸟飞饰帐围中。(监 生)
——监生简益光应对朱元璋(1)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访某州。时值中秋佳节,投宿一家客店。小店客满,店家让出儿子的新房给他住。在他之前,已有一书生模样的青年人住进了。二人见面后便攀谈了起来,朱元璋问明了青年人的身世,青年人原来是个监生,乃重庆府人氏,正赴京去国子监(最高学府)读书,路过此州,投宿客店。朱元璋有意考考监生的学问,便以窗外明月为题,口占一上联:“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监生闻语,沉思片刻,猛见新床帐里挂有一副《春山飞鸟图》,即景生情,对曰:“春山似画,鸟飞饰帐围中。”

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朱元璋)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监 生)
——监生简益光应对朱元璋(2)
  明太祖朱元璋闻监生对句后大喜,即向店家要来酒菜,二人饮酒闲谈,临窗赏月,谈论时事学问,谈得很投机,毫无睡意,于是携手出店,散步于星月之下。二人披星戴月行至店房不远的小池塘边,见池内水面如镜,星月倒影在水中,朱元璋口占—联:“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监生抬头远眺,恰见池塘后边的山顶上,一轮明月犹如挂在古松梢上。触景生情,即应下联:“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监 生)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朱元璋)
——监生简益光应对朱元璋(3)
  明太祖朱元璋大喜,笑道:“先生好才情!”忽见神案上的香台下面塞着一块小木片,大概是香台不平。皇上将小木片扯了出来,笑道:“此物虽小,没有它这香台就放不平,先生即席作诗一首,以明志向,如何?”监生道:“容在下想一想。”皇上道:“你想。”监生想了一会,便吟诗道:“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君王用,要与人间治不平。”朱元璋听了,拍几称绝,满堂人都回头来看他们。正说话时,店小二端来酒菜,三人便吃酒吃菜。皇上举杯劝监生饮酒,监生称谢。店小二上了最后一道菜,转身要走,皇上唤住他,笑道:“我也出一联给你,你若对出,酒饭钱加倍付。”店小二道:“小人未读几年书,恐怕对不出来。”皇上道:“试试何妨。你听着:小酒店三杯五酌无有东西。”店小二吐了一下舌头,脸登时红了起来,摇头道:“客官,惭愧,小人实在对不出。”监生道:“小生不才,替你对一对,如何?”店小二忙道:“多谢先生。”监生道:“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皇上大笑,说道:“先生真个才思敏捷呵。” 吃了酒饭,皇上付了酒钱,与监生告别。皇上道:“先生可留下姓名?”监生道:“在下姓简名益光,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朱元璋)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监 生)
——监生简益光应对朱元璋(4)
  夜深了,明太祖朱元璋和监生回至店房,又谈论了一时,临睡前,朱元璋以监生的故里“重庆府”为题,出—合字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监生通过几个小时的接触,见客人前额与下巴都很突出,八成怀疑他是当今皇上,于是恭敬地答曰:“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罢大喜,第二天将监生带回京城,钦赐他为太学士,后官至编修郎。

7、〖偕藕农应对联

一弯西子臂;(朱元璋)
七窍比干心。(藕 农)
——藕农应对朱元璋
  此联另一传说为江西某两兄弟梦语对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在大街上见一藕农卖生藕,灵感顿生,用比喻格吟出上联。藕农误以为朱在向他求对,随口答出下联,也用比喻格应对。又据《坚瓠集》载,江西有两兄弟因夜梦人语“七窍比干心”不解,至中午时还在太学诵读,恰遇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闻有人读书大喜,进门见案上有藕,出一句“一弯西子臂”,用美女西施之臂喻莲藕,可谓新奇形象。两兄弟齐声以梦中闻语为对。“比干”,殷纣时名臣,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出句指莲藕外形,对句描绘莲藕侧视剖面的内部形状,贴切自然。出句绘色,对句寓意,朱元璋连声称赞,遂赐之兄弟俩以官。这显然是个附会的故事,但作为谐联来说,确实颇有趣味。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朱元璋)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藕 农)
——藕农应对朱元璋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漫步于京城的大街小巷,浏览市容。当看到京城到处是一派国泰民安的气氛时,心中无比欢快,走着走着,来至集市街中,见一卖藕农民守在筐边卖藕,即凑上前去,从筐中拿起一支洁白、粗壮的藕着了看后,自言自语地说:“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藕农一边应酬卖藕的营生,一边接出下联:“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朱元璋大喜,即命卖藕农民随行,亲封他为“祭酒”的官职。

8、〖其他合撰、应对联

十岁儿童当马驿;(朱元璋)
万年天子坐龙廷。(儿 童)
——儿童应对朱元璋
  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初一,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朱元璋自太平(今安徽省当涂)亲率水陆大军并进,三攻集庆(今江苏省南京)。中途经围集庆路时,见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正执守马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朱元璋感到很有趣,便问:“你几岁?”那孩子答道:“十岁!”朱元璋见孩子很机灵,见生人也不害怕,就又问这问那,那孩子很有口才,所问之事凡知道的对答如流。最后问道:“你能对对否?”儿童初生牛犊不伯虎,频频点头,从容地答曰:“能。”朱元璋望着手执马鞭的孩子,即兴拟出了上联。儿童咬着手指头,眨巴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望着朱元璋,笑嘻嘻地对出了下联。朱元璋听后,十分喜悦,一把抱起孩子,连连点头笑道:“对得妙,真神童也!好样的,叫我干爹!” 儿童对得文辞凝炼,平仄亦协调。“万年”对“十岁”,“天子”对“儿童”,“坐”对“当”,“龙廷”对“马驿”;应对何等恰切,用词何等准确,非奇才莫能为之。后来集庆城破,守将福寿战死,水寨元帅康茂才和军民50余万归降。小明王得到报捷后,升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肖平章。

唉!可叹古今良吏少啊;(穷书生)
嗯!须知世上苦人多嘛。(朱元璋)
——朱元璋应对穷书生
  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是靠收租子过日子的。由于灾大、灾多、民苦,收不到租米,存的粮食眼看着吃不了多少天,嘴多耗费大,师婆出主意,先打发挂单的和尚走路,接着师伯师叔师兄们也都出门云游去了。朱元璋当行童才满50天,不会念经,不会做佛事,没奈何,也只好装着个和尚的样子,硬着头皮外出“化缘”。18岁的朱元璋背着一顶破箬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一个小包袱,拜别了师父和住持,告别了皇觉寺,当起了“游方僧”。朱元璋云游三年多,先后到过安徽、河南两省十几个县。合肥(今安徽省)、固始(今河南省)、信阳(今河南省)、汝州(今河南省临汝)、陈州(今河南省淮阳)、鹿邑(今河南省)、毫州(今安徽省亳县),颍州(今安徽省阜阳),行程五百多公里。“身如蓬逐风;心似汤滚沸”的云游生活,“软化硬讨,山栖野宿,受尽了风霜之苦”。但也见了世面,扩大了眼界,懂得、学会了许多事情,丰富了社会知识,也锻炼了坚强的体力。朱元璋在云游中妙对穷富客的轶闻趣事,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有一天,朱元璋云游到了合肥某村,恰逢地方官在该村征粮纳税,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本来旱灾、蝗灾已使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官吏们横征暴敛,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征敛者如狼似虎,被征者怨声载道。村头一穷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此时此刻,欲言不能,欲罢不忍,只是小声自个儿说:“唉!可叹古今良吏少啊;”朱元璋正好从穷书生身边走过,无意中接上了:“嗯!须知世上苦人多嘛。”这突然的答话,惊动了穷书生。穷书生审视了这位小和尚,二人便攀谈了起来。午间,不知穷书生看中了小和尚的才华,还是念他怪可怜的,给了他半碗粟糊子。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陶 安)
枕耽曲籍,与许多贤圣并头。(朱元璋)
——陶安应对朱元璋联
  陶安,安徽省当涂人。明洪武初命知制诰,兼修国史,是朱元璋的老交往户,他们之间交往甚多。朱元璋总结了历代君王的经验教训,力图做到知人善任,体恤臣民。在他称帝之后,一有空就亲临文武官员府邸,同他的幕僚们交心谈心,征求良策,讨论对事学问。一日朱元璋起得很早,来到陶安的府第,也不通报,径直步入书房,陶安是有名的儒臣,很有学问,尽管如此,仍不满足,一有空就学习文化知识,创作诗词曲赋,练习书法,有时夜深了,干脆在书房过夜。因朱元璋来得匆忙,在书房过夜的陶安,起床不久,来不及收拾房间,朱元璋见陶安以书作枕,乃出此下联命对。联语暗夸陶安堪与圣贤之士媲美。陶安听出,皇上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是一副精巧对联的上联,他一边构思下联一边说:“皇上过奖了。”忽然瞧见朱元璋手中持扇上绘有山水便灵机一动,即以上联对之。君臣间对视之后,哈哈大笑。联语称颂一统江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应句以小喻大,语意双关,借景抒怀,确是气势不凡。

呔!尔小子肮肮脏脏,进门就吃,又挟菜,又扒饭,好似馋猫偷食;(胖庄主)
呸!你老瞎颠颠倒倒,开口便骂,不通情,不达理,犹如恶狗伤人。
——朱元璋应对胖庄主
  朱元璋在皇觉寺外出“化缘”云游后。有一次到了汝州(今河南省临汝)某庄,恰逢庄主办寿,庄主屋内杯筷撞击声,众人嘻戏声,不断传出门外。已有两餐未进食的朱元璋,肚中咕噜得挺厉害,在门外把木鱼敲得声啊,见无人问津,在门口转了两圈后,径直冲进了屋,大大方方坐在下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喝甜半醉的胖庄主,瞧见这个其貌不扬、穿着破旧的陌生小和尚,觉得很扫兴,于是带着几分醉意,咪着小眼睛,伸出右手,用二拇指指着朱元璋骂:“呔!尔小子肮肮脏脏,进门就吃,又挟菜,又扒饭,好似馋猫偷食;”朱元璋受辱后,也不示弱,边吃边答曰:“呸!你老瞎颠颠倒倒,开口便骂,不通情,不达理,犹如恶狗伤人。”胖庄主听后,简直气晕了,火冒三丈地叫打手们把朱元璋哄出门外。朱元璋被一群打手推的推,拉的拉,推倒在门外的石狮子上,撞得鼻青脸肿,木鱼、布袋丢得老远。当他苏醒过来时,庄主的大门已经关得严严的。他勉强挣扎起来,清点了行李,向庄主大门上吐了口唾沫,迈着艰难的步子,离开了该庄。

纪念、题咏、嵌典朱元璋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典宋圣贤。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朱皇亲封龙庆景;
国师讨来种香菇。
——佚名撰浙江省庆元、龙泉、景宁三县(浙南山区)大小菇神庙联

  元明时期,是香菇文化的发展时期。初期,处州人刘伯温带香菇进献皇帝,受到明太祖称赞,因而有“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的传说,相传至今。香菇成为贡品以后,促进了菇业发展。菇神信仰中除了五显神、吴三公,增加了刘伯温。元大德年间西洋一带菇民在吴三公生前菇棚遗址建庙纪念吴三公,明万历三年(1574年)明神宗敕封吴三公父子兄弟等十二位为判府相公后,菇民在原址重建,改称吴判府庙。这个记载证实了《庆元县志》吴判府庙中“神姓吴”指的就是吴三公,也说明奉吴三公为菇神得到官方的承认。据《菇业备要全书》中的《朽木产菇章》,叶耀廷先生又旁注“字眼古人笙歌”。《古人笙歌》是唱古人的,从田氏兄弟唱到陈法清、十四夫人和方卿,又从包公唱到唐传、杨家将。然后才是说到香菇的《出门踏樯章》。杨家将唱完唱《出门踏樯章》,中间有十二句过渡段。唱刘伯温国师奏明皇洪武钦赐龙庆景独放香菇,这就是大小菇神庙这副楹联的来历。菇山神位和龙庆景菇民家里香火榜中必有刘国师、吴三公之原因也在此。笔者称它为《香菇笙歌》的序歌。为了保持歌谣原貌,都保留《菇业备要全书》中分章的原来名称,山歌的总题目采用龙泉人使用的称呼:《香菇歌》或《香菇笙歌》。此联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系处州人,顾念龙、庆、景三县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民国初年叶耀庭《菇业备要》)。可见三县规模栽培香菇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成为三县农民以赖谋生的主产业,从而有了“菇民之乡”的称谓。

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清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孙家鼐题安徽省凤阳龙兴寺朱元璋遗像(像侧楹)
  孙家鼐(1827-1909),字燮成,号蛰生,别号淡静老人,寿州人。他幼读诗书,院试中举后,初下南闱不第。他目睹诸兄名登金榜,自益奋勉,清咸丰九年(1859年)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后受修撰,入值上书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他奉慈禧召至西安,起任礼部尚书。还京后,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宪,设立资政院,孙家鼐出任总裁,召诸臣轮班进讲。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赏太子傅,在寿县城北街建“太傅第”,蒙赐“寿”,颁赏御书及诸珍品。还为安徽省凤阳龙兴寺朱元璋遗像侧撰写了这么一副对联。宣统元年(1909年)再疏乞病,温召慰留。寻卒,终年83岁,谥文正公。第二年扶柩回籍,葬于寿县城南九龙乡柳树圩。孙家鼐饱读诗书,颇富才华,工文赋诗词。清咸丰九年,孙家鼐参加殿试。咸丰帝命他以大清六代皇帝兴隆为题撰联。须臾之间,他当即吟出联语: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物阜,雍和其体,乾健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绍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附录一:【朱元璋趣诗选录】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智题一诗免祸得福》(和尚宗泐巧释雷雨诗)
  朱元璋之妻马皇后下葬那天,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朱元璋心中十分不快,忙将僧人宗泐召来。问这样的天气有何征兆?:僧人说:“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这回马屁拍到点子上,朱元璋大为满意,赏僧人白银百两。僧人为了保住脑袋,只好信口逢迎。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咏鸡鸣》诗
  相传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他认为是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于吟出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阶前众臣听了,觉得出语太俗,但一个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又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大臣已实在忍不住了,忙扭过脸去掩口偷笑。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不以为然,也觉得开头两句实为平谈村鄙之句,难怪让人偷笑。殊不知此诗用的是欲扬先抑法,待全诗念罢便会觉出其中的妙处。于是,朱元璋接着又念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日。”众大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的诗作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和尚妙诗免杀身》(和尚吟诗消朱元璋怒)
  朱元璋起兵后,有一次隐瞒身份乔装出行,来到一座寺庙。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和尚见了,吓得不敢再问。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此人后来竟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题在庙中墙上的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这几句连吹带捧的巧妙解释,果然使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立即变嗔为喜,再也不追究昔日题诗无痕迹之事,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咏燕子矶》诗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多次微服外出巡视。这日在金陵(南京)郊外遇参加进士考试的众举子候船。此处景色十分壮观,万里长江波涛翻滚,雄伟的钟山虎踞龙盘。有一举子遥望远处秀丽的燕子矶,脱口吟道:“燕子矶兮一秤陀,”众举子一致称赞:“好一个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此一句足见你胸襟之博大了。”朱元璋听了却冷笑一声。有人忙上前指责:“先生为何发笑?”朱元璋道:“此句气魄虽大,只恐难以为继。”的确,以偌大的燕子矶为秤陀,又拿什么喻秤杆、秤钩呢?良久无人为继,朱元章见状大笑,说:“待我试续一下。”当即吟道:“燕子矶兮一秤陀,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续得巧妙,解得深邃,尤把江山称为己物,出语更是不凡。众举子暗自佩服,却不知续者乃是当朝皇帝。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谢恩诗一字之误被杀》(和尚来复谢皇宴诗)
  明朝初年,因太祖朱元璋多疑,故文祸迭起。如僧人名叫来复,字见心,江西丰城人,应召入京建法会。一次朱元璋赐宴,来复呈诗谢恩,诗云:“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诗中“殊域”本是异国之意,朱元章认为“殊”字拆开是“歹”、“朱”,曲解为对朱姓皇帝的轻蔑和咒骂,于是勃然大怒,诛杀来复。正因如此,人们在朱元璋面前胆战心惊,只恐祸从天降。

一对湘江玉并看,两妃曾洒泪痕斑;
汉家四百年天下,总属留侯一箸间。
——《巧咏“箸”诗刘基得重用》(刘基题咏箸〔筷子〕诗)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明初大臣。据说刘基第一次与朱元璋相见时,朱元璋设宴招待,席间问道:“先生会作诗吗?”刘基说:“吟诗作赋乃读书人最起码的本事,怎么能不会呢?”朱元璋于是便指自己手执的斑竹箸(筷子),要他以此为题吟诗。刘基应声便吟:“一对湘江玉并看,两妃曾洒泪痕斑;”用尧之女娥皇、女英恸哭而有斑竹之典。朱元璋听了皱着眉头说:“秀才气味。”刘基说:“还没作完呢。”按下来又吟出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总属留侯一箸间。”转用张良(被封留侯)“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典故,表达愿为朱元璋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之意。朱元璋闻听大悦,再不以刘基为一介秀才,顿生相见恨晚之感,有刘基为军师,整日相伴,辅佐自己以对天下。

附录二:【大明帝国】
  明朝(1368-1644)。公元1368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元终在一片的农民起义中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中华民族从一个厄运又走进另一个黑暗的长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虽是一个由纯中国人建立的王朝,朱元璋经二十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担他把明王朝建成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对他的朋友、旧手下和大臣等进行大屠杀,这种自私和愚昧的性格传给了他的子孙,他的子孙们以此心态治理中国,虽有效的保持了王朝的稳定,但确把中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这种心态还表现在对知识方面,明王朝对科举的范围只局限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定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时的欧洲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而中国人的确只生活在一片的压迫中。
  自明朝以前,中国人的苦难,很少来自外敌,但来自本国暴君暴官,中国人如果不建立一个有效的民主政权,暴君暴官就永远没完没了,而中国人的日子就永远要等待着英明的群子的到来。明政府对海上的扩张由郑和所带领,航行距离之长,在当时的世界无人能出其右,郑和所带领的船队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好像泛舟于中国的内湖。带给所到诸国很大的冲击。担由于中国是一农业帝国,对从事海处事业可能获利这一点,并不感兴趣,遂将海洋留给了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明末宦官专政,明政府为应付内患,填补王朝的储备不足,对付女真族后金的外侵,镇压闯王李自成,不断加税,加征“辽饷”(东北女真)“剿饷”、“练饷”,给百姓加深沉重的负担,政治腐败,为官贪污成风,是明末的一大痼疾。1644年,明王朝终于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灭亡。

明字来历
  明朝为何要叫“大明”?“明”是什么意思?千百年来,流传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原来,明朝的“明”源于明教,明教也叫摩尼教,又称日月教或光明教,是元末农民起义军所信奉的一种宗教。该教崇拜光明之神,认为世界即由明暗两种力量组成,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当天下黑暗至极时,光明之神——明王便会出现,经过斗争,赶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正义和善的世界。朱元璋早年加入过明教,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认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国家也是正义、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当他正式登基后,便改原来的吴政权为“明朝”。早在元朝末年,明教影响导致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韩山童便自称明王。他死后,他的儿子韩林儿继称为小明王。朱元璋最初参加起义军,原本是小明王的部将,后害死小明王韩林儿,国号仍承韩林儿叫明,为示更高级别,便叫做大明。
  朱元璋的一大帮儒士们,则对“大明”作了更神秘的注脚。他们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起于南方,再平定北方的。依五行学说,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南方即是光明,而南方神祝融便又叫朱明,所以兴起于南方的朱元璋政权便叫做大明,兆示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在一个叫吴义新的学者所著的《凤阳新书太祖本纪》中,更有这样离奇的说法:朱元璋姓朱,而朱姓源出于祝融朱明。朱元璋定都金陵,而金陵正是祝融的故墟,所以建国号为“大明”,以示不忘朱明先祖。祝融名叫“朱明”,正巧是将皇帝的姓和国号联在一起。可见国号“大明”,也是天意。儒家们还说,明便是光明,是火,分开来便是日月二字。国号“大明”,象征朱家天下如太阳普照四方,如日月般前途光明,万代永昌。一句话,朱氏大明政权是永恒的太阳,是永恒的月亮。

附录三:【大明帝国皇室宗谱】
   庙号      姓名(生卒年/岁)   年号(在位时间/年)   简注
(0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70) 洪武(1368-1398=31) 
(02)明惠宗 惠 帝 朱允炆(1377-0000=00) 建文(1398-1402=04) 下落不明
(03)明成祖 文皇帝 朱 棣(1360-1424=64) 永乐(1403-1424=22) 
(0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1377-1425=48) 洪熙(1425-1425=01) 在位10个月
(0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37) 宣德(1426-1435=10) 
(0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37) 正统(1436-1449=14)  
(07)明代宗 景 帝 朱祁钰(1428-1457=29) 景泰(1450-1456=07) 
(08)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37) 天顺(1457-1464=08) 
(09)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1447-1487=41) 成化(1465-1487=23) 
(10)明孝宗 敬皇帝 朱祐樘(1470-1505=36) 弘治(1488-1505=18) 
(11)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31) 正德(1506-1521=16) 
(12)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熜(1507-1566=59) 嘉靖(1522-1566=45) 
(13)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垢(1537-1572=35) 隆庆(1567-1572=06) 
(14)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1563-1620=57) 万历(1573-1620=48) 
(15)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38) 泰昌(1620-1620=01) 在位1个月
(16)明熹宗 折皇帝 朱由校(1605-1627=22) 天启(1621-1627=07) 
(17)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1610-1644=34) 崇祯(1628-1644=17) 

附录四:【明、清两朝宫廷诸数对照表】(清康熙二十六年〔1690年〕统计)
 项目     明朝      清朝    对比    简注
宫  女  9000人      134人     -98.5%  慈宁宫不计
宦  官  10万人       500人     -99.5%
木材供应  1400万公斤/年  3.5万公斤/年  -99.8%
木炭供应  600万公斤/年    5万公斤/年  -91.7%
年金花银  97万两/年     无      -100%
光禄寺贡银 24万两/年     3万两/年   -87.5%
脂粉开支  40万两/年     无      -100%
日常开支  1万两/日       35两/日    -99.7%

附录五:【朱元璋轶事、趣闻】

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本名朱重八,又名朱兴宗,字国瑞,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郭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2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省南京),改名应天。此后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省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朱元璋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朱元璋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韩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遭溺毙,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年)。同年俘张士诚。此后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建国号“大明”。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明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为削弱将领的军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五军都督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废中央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奠定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特色。朱元璋勤奋治国31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朱元璋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但明太祖没有表态。至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孝陵。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31年,1398年病逝,时年71岁。明太祖死后只有4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

佛教因缘
  元至正四年(1344年)凤阳发生火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长相继去世。元璋到皇觉寺拜释高彬长老为师,落发入了佛门。他入寺时,身体瘦弱,又有病。入寺后,有正常的饮食供给、调养,身体渐壮起来了。师父高彬长老对朱元璋很好。一年后的一个晚上,朱元璋无意发现师父练习武艺,他暗中跟着学,被高彬师发现,就收朱元璋为学艺弟子。在高彬师的教导下,他白天学文,晚上练武。3年后凤阳又遭灾,寺中经济困难,众僧只得外出挂单、化乞,朱元璋也只得含着眼泪,告别高彬法师,离开了皇觉寺。至正十三年(1352年),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运动中,还俗从戎,加入濠州郭子兴的队伍,甚得郭子兴的器重。1355年郭子兴病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濠州称帝,称为小明王,国号大宋。朱元璋先后被任为副元帅、江南行省平章事和左丞相。他注重军纪,“军无纪律,何以安众”、“爱加于民,法行千军”。1363年春小明王政权失败,朱元璋此时已成为起义军的中坚,统率的部队逐渐变为新的封建统治集团。这一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战斗中取得胜利,自立为吴王。此后,他率大军南下,数年间统一南方。在北伐抗元中,他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刚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实际上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汉族王朝代替蒙古贵族的旧王朝。1368年在北伐中,朱元璋40岁在应天(今南京市)即帝位,建国号明,改年号为洪武元年。
  朱元璋与佛教的因缘由来已久。从他撰写的《皇陵碑记》碑文中记叙中得知“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朱元璋登基定典以后,“托身于寺四年,常思之”。首先重建了自己早年出家的皇觉寺。据《中国宗教名胜》中载:“龙兴寺,在今安徽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觉寺,其立国称帝后从凤阳的甘郢移至今址重建。赐名‘大龙兴寺’,并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主持,颁降龙兴寺印。”据《洪武实录》载:“有佛殿、法堂、僧舍381间,为国内著名大刹。现历经六百余年,尚有殿阁20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寺内有朱元璋画像、铁像以及铜 、铸有铭文的铜磬等。今‘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明铸大铜 、铜钟、明万历诗碑等文物,完好无损。大殿内东西两廊,明、清两朝名人题咏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朱元璋亲书“第一山”石刻,重修复制明太祖画像悬挂于大殿正中,有僧法海曾写《游第一山》诗以记其事:
  三百年来瞬息间,红尘不染白云间。
  老僧记取龙兴寺,第一人题第一山。
  朱元璋重用僧人。明洪武初朱元璋皇帝敕令释宝昙国师往四川峨眉山常住。据清《峨眉山志》载:宝昙国师,吴人,断岩禅师后身,洪武初,敕往峨峰,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留蜀10年,道化大行。后召还,卒于天界寺。明太祖朱元璋寄《宝昙禅师》诗二首:
  一: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
    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
  二: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
    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朱元璋还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逝世。明太祖朱元璋敕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子,为诸王诵经荐福。当时,任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荐,临济宗高僧释道衍(1335-1418),俗姓姚,名广孝;出家后法号道衍,字期道,号独庵,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至燕京(今北京市)侍奉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后来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拜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明太祖朱元璋对高僧大德的敬仰有加,并御制诗以赠之。仅五台山就有他御制诗碑二则。
  一、在五台山普光寺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诗碑云:
  沙门号壁峰,五台山愈崇。固知业己白,此来石壁空。
  能不为禅缚?区区几劫功。处处食常住,善世语庞鸿。
  神出诣灵鹫,浩瀚佛家风。虽已成正觉,未入天台丛。
  一朝脱壳去,人言金壁翁。从斯新佛号,盏水溢蛟龙。
  飞锡长空吼,只履挂高松。果然忽立化,飘然凌苍穹。
  寄与壁峰翁:是必留禅宗。
  据明释镇澄法师著《清凉山志》载:“金壁峰,宝金,字壁峰,乾州石氏子。童年依云寂温公,剃发受具。后学禅观,叩晋海云公。遁峨眉,柏叶为食。后北游,至五台山栖灵鹫庵,元帝因请祈雨有功,赐号寂照圆明大师。至明洪武戊申(1368年)上(指明太祖)诏至奉天殿,应对称旨,命居天界寺,日接天颜,训唱法义。赐紫衣、金钵、及御制诗。”
  二、五台山普恩寺还有洪武御制诗: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还拥粉钿。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此之谓入如来禅。
  据《清凉山志》具生吉祥传载:“具生吉祥,中天竺迦维罗国刹帝利种,三藏五明,无不彻究。入雪山习定,十有三年,得奢摩地,证于迦罗室利尊者,尊者可也,且令护持。明初因礼五台,特来东土。洪武二年(1369年)既游五顶,驻锡寿安禅林。洪武七年(1374年)上闻其行,诏住蒋山,开化京师。听法者风云骈集,见师慈相,善心油然,四方檀施,填门塞路,师莫然自若,悉济饥贫。八年春,太祖赐诗慰之,诗中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十四年(1381)师足患疾不能行,帝敕医疗之。师奏往五台。……不久,至午,师盐沐,更衣危坐,长叮而化,荼毗得五色舍利。门人建塔于西林庵。他著有《示众法语》三卷,并译七枝戒本传世。”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在朝廷设僧录司官,统领全国佛教。洪武十四年(1381年)还规定僧人的服装: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如之。惟僧录司官,袈裟、绿文及环皆饰以金。

对联情缘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楹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话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登上皇位,龙袍加身。世有“对联天子”之称,他的老婆马氏也颇能对。中国明清之际对联的繁荣与他的倡导和实践不无关系。朱元璋赐给徐达一副对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后来在徐达死后,朱元璋又亲自撰写了碑文。但人们后来所看到的碑文,竟出现了圆圈形的标点。据说这碑文很可能是大臣代笔的,怕朱元璋阅读时不大通,就用标点给断了句。而工匠们在刻制时,以为是御笔,不敢改动,就连标点一起刻上了。朱元璋倡导了春联的流行。“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在除夕时传下旨意:“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后来,朱元璋为了取吉利,命令春联要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表明了他想让大明的江山万代相传。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是春风得意,工作之余,还舞文弄墨,热衷于推广文化事业。朱元璋是中国第一个下令民间过年贴春联的皇帝。在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后,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脑袋一拍,忽然下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
  传令兵(威严地念):从即日起,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热热闹闹过文化年。(大年初一,为了感受过年贴对联的新风尚,朱元璋与马皇后乔装改扮去逛街,马皇后化名女仆翠花随行。看圣谕是否得到贯彻,谁家的春联写得好,以示“与民同乐”。一眼望去,街上到处是红通通的对联,好不喜庆。不少宾馆、酒店门口的对联都写着:“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横批:“味在其中”!)
  朱元璋:呵呵,进去喝两杯?
  马皇后:不去啦!
  马皇后:(发廊)“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看来技术不错!老公,我要美发啦!
  朱元璋:NO!
  朱元璋:(药店)“但愿世间人常健,何妨架上药生尘。”(感动地)瞧这店主的思想境界,啧啧!突然,他们发现有人没贴春联。
  朱元璋(生气):嗯?谁家这么大胆,竟敢违抗圣旨,不贴春联!气死我了,锦衣卫,给我杀!
  马皇后:慢着!大过年的,多不吉利!还是先看看再说。
  大 猪:救命啊!
  阉猪户:站住!看刀!
  朱元璋:往哪里跑!
  阉猪户:你拦着俺干吗?!
  朱元璋:你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阉猪户:说什么呢你?
  朱元璋:你为什么不贴春联?
  阉猪户:俺是文盲!
  朱元璋:不会写可以买啊!
  阉猪户(哭诉):俺穷!一年365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俺家儿女成群,连肚子都吃不饱,哪里买的起春联啊。
  朱元璋(哭着):想当初,俺也是穷人啊,讨饭,赶猪、放羊、做和尚,什么没干过……
  朱元璋:给个红包扶扶贫吧。
  马皇后(耳语):给钱俗了点。不如你写个对子送给他。再说,我没有零钱啊。
  朱元璋:也好,我给他写个痛快点的对子吧。
  朱元璋(大喊):笔墨伺候!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嘿,有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小猪一:很有深度!
  小猪二:很有哲理!
  小猪三:很有想法!
  猪齐声:实在是高!
  朱元璋:我是谁!(朱元璋和马皇后逛了一圈回来以后……)
  朱元璋:嗯?大胆刁民,朕写的对联怎么还没贴哪?
  阉猪户:谢圣上隆恩,皇上写的对联是国宝,俺舍不得挂在外面风吹雨淋!已经把它高悬于中堂,俺决心天天焚香敬祝,并作为献岁之瑞哩!
  朱元璋(模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调子):翠花,赏银子300两,让他子弟上贵族学校读书!

重典惩贪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一直旗帜鲜明地惩治贪官污吏,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惩贪措施。朱元璋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态度最坚决、手段最残酷、效果最明显的封建皇帝,使明初出现了“官吏守令畏法,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澄清长达100多年的景象。朱元璋把“以民为本”作为惩贪的出发点。有着贫困童年和少年流浪生活经历的朱元璋,在亲眼目睹了元朝末年贪官污吏“肆虐百姓、蠹政害民”的局面之后,养成了他疾恶如仇的品格,在他还没当皇帝之前,他就曾经发誓,有朝一日,我当了皇帝,非把贪官污吏龟孙子全部收拾了不可!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反复告诫大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的小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他还派官员到各地进行调查并对臣僚训诫说:“朕素喜除恶务尽,誓欲杀尽贪官。你等肩负君恩民望,必激奋为之。办理案件,须顺藤摸瓜,层层追查。中央六部如有人贪贿,必问清赃物来自何方。如来自府、县,知府、知县也要抓来。不管涉及到任何人,都不能手软留情!”基于此,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制的建设,命令大臣修订了《大明律》,还亲自指导主持编定了《明大诰》,用于全国的法制建设,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在朱元璋看来,如果官吏们贪污腐化,则广大百姓就难以维持生计,不严惩贪官污吏,就难保百姓不铤而走险,就难保大明的江山永固。当调查官员把调查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官员的为政情况送到朱元璋手上时,各种贪污情况使他大为震惊。于是,朱元璋立刻下了一道诏令:“凡官吏贪赃银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恕!”《大明律》中还规定:官吏受贿而枉法,一贯以下杖70,每5贯加一等,至80贯处绞刑;受财而不枉法,一贯以下杖60,每5贯加一等,至120贯杖100,流放3000里,并罢其官职,永不叙用。据史料记载,仅洪武九年,发配流放到凤阳的贪官就多达一万多人。另外,《明大诰》中还把前代已经废止不用的酷刑如挑筋、剁指、刖足、断手、钩肠、凌迟等酷刑重新恢复使用,使犯者噤若寒蝉。如果官吏贪赃银60两,除了斩首示众以外,还要剥下皮来,在皮中塞上稻草称为皮草人,立在大堂之旁,以警告继任者。这种种令人发指的酷刑,虽然惨无人道,但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的确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不仅立重法惩治贪官污吏,而且执法也雷厉风行,从不手软。一是他法不袒功。他认为不论官吏职位高低,功劳多大,都依法论处。如开国功臣朱亮祖,曾参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对明朝的建立立了汗马功劳,因功封为永嘉侯。但在朱亮祖出镇广州任内时,收受贿赂,释放了一名被番禺知县逮捕的大案犯,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