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天下先 IP属地:湖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4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王绵之教授精通汤药煎服,下面就是他关于汤药煎服的一些建议,服用汤药的朋友们需要注意。(4)一般来说,清热药、泻下药、解表药煎的时间宜短,其他药煎的时间可以长点,特别是滋补药,要更长些。先煎的药应该等凉了再加其他药进去,等它泡透了再煎。(7)祛邪的药,如发汗药、清热药、泻下药,煎的时间不宜过长,服头煎跟二煎通常间隔三四个...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产生的原因分为“虚”与“实”,产生“实”的原因则是邪气亢盛,这股邪气从外而来,中医称之为“外感”,意为感受外在的邪气。《黄帝内经》载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发汗最能驱除在体表的邪气,因为汗为体表所发,是人体的阳气蒸化津液的结果,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邪气跟随汗液排出体...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浓,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并有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土人皆有极效之方,皆宜详审访察。若恃己之能,执己之见,治竟无功,反为土人所笑矣!土人治法,用钱挂颈,以两头按乳头上,剪断,即将此线挂转,将两...
病随国运论。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证,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
上古之重针法如此,然针道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补泻之法《内经》云∶吸侧内针,无令气忤;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去之,勿复针。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故春夏刺浅,秋冬制深,反此有害。古之针制有九∶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
出奇制病论。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并有从医书所之病,历来无治法者,而其病又实可愈。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焦,即使随药而下,乃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全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
治病分合论。一病而当分治者,如痢疾腹痛胀满,则或先治胀满,或先治腹痛。即胀满之中亦不同,或因食,或因气;有当合治者,如寒热腹痛,头疼,泄泻,厥冒,胸满,内外上下,无一不病,则当求其因何而起,先于诸症中择最甚者为主。若亦有分合焉,有一病而合数药以治之者,阅古圣人制方之法自知;有数病而一药治之者,阅本草之主治自知。
发汗不用燥药论。于是又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枝汤之良法。后世不知,凡用发汗之方,每专用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之药,即使其人津液不亏,内既为风火所熬,又复为燥药所燥,则汗从何生?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益伤,而舌焦唇干,便闭目赤,种种火象自生,则身愈热,神渐昏,恶症百出。今乃以燥药发杂感之...
病不可轻汗论。至于汗凉,病者亦重加覆护,医者亦云服药,必须汗出而解。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无病之人,一立其处,汗出如雨,患病者必至时时出汗,既吵亡阳,亦必阴竭而死。
肺朝百脉肺朝百脉:百脉之气朝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的气机,所以血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与调节,而肺对血没有直接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中“肺朝百脉”的理解,笔者认为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即饮食之气首先进入胃中,然后水谷精...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