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飞115 IP属地:江苏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9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我就不讲了,这是常用的,我这里重点讲的就是细辛。我治风湿病不用麻黄,麻黄是辛温解表药,细辛也是辛温解表药,我就认为细辛配熟地,熟地不滋腻,熟地配细辛,细辛不发散。我有一个依据,比如重用黄芪的有几张方子都用四两的,都在《医林改错》上,补阳还五汤、桂枝五物汤、黄芪防风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它们...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陆教授熟读《伤寒论》,对其中经方的药量使用非常熟悉,十分重视药物剂量的选择配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由桂枝、芍药、生 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但使用药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区别。使用代赭石30g治疗肝阳上亢,取其质重平肝潜阳之效,用量较大;陆教授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乃正中疾病靶心之关键!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才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再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王老诊后,确认寒饮,予麻黄根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制半夏12克、炮姜、五味子、细辛、甘草各6克。方中麻黄的运用亦有分寸,初期表实用麻黄,次用麻黄绒,后期喘而汗出用麻黄根30克。至于桂枝与...
困扰很多人的经方用量大总结!若按此换算经方的用量,还是太大。如黄煌老师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经方的用量换算问题长时间困扰着笔者,直到大专毕业后看到曹颖甫...
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
【新提醒】古代中药剂量的写法。
川贝化疫又润肺,燥痰热痰及瘰疬。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结痛,下气最捷。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歪斜,风痫发搐。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鼠粘子辛,能除疮毒,阴疹风热,咽痛可逐。红花辛...
若改变药物用量比例,方剂疗效和主治亦发生改变。先来看处方中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的情况,如左金丸,见于《丹溪心法·卷一》,由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组成,两者用量之比为6:1。如果改变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使两味药物的用量相等,那方剂的名称、功效、主治证又会怎样呢?综上所述,以上诸方虽均由黄连、吴茱萸二药组成,但随着两味...
君臣佐使(中医用药之道)药在处方,正似官居朝廷,方内诸药的角色配置,最能体现施政者的用人之道。前者如麻黄汤用桂枝,旨在加强麻黄的辛温解表,后者如小青龙桂枝汤用干姜、细辛为臣,意在治疗咳喘痰多而稀之兼证。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使药的功用之一就是引领君、臣、佐诸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与之相关...
中医不传之秘:仲景药量索隐。考诸临床,按仲景药量比例应用,则每多显效。现代著名中医岳美中有案曰:“一医者治一脉结代,心动悸患者,与炙甘草汤,未宗仲景药量,而是任予6克、9克,虽服良久,无效,问于吾,嘱按仲景原方药量再服(古今衡量不宜),四剂而瘥”。如生石膏、赤石脂等用量较大,而花叶之类用量较小,但亦有例外,如旋覆代赭汤...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