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有大佛 IP属地:吉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8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1.1外感风寒 在六经病脉证并治篇中,均载有外感风寒侵袭所造的阴寒病证。根据阳虚寒盛程度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药,如脾肾阳虚,中外皆寒证候治以四逆汤温运脾肾之阳;阴战于内,格阳于外证候,治以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阳气;阴寒内胜,格阳于上证侯,用白通汤宣通上下阳气,若服阳药被阴寒格拒,可加猪胆汁、人尿以咸苦反佐,即白通汤加猪胆...
《伤寒论》第315条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是对反佐治法的具体论述。属于少阴证之重者,已非四逆汤所能为,遵从《内经》所谓“逆者从之”理论,大热之白通汤中加入苦寒之人尿、猪胆汁,使得阴药领阳药直入寒脏,寒邪一破,浮阳得收,诸证悉愈...
《伤寒论》“控水论”之吐法探微。1.2.1过汗伤阳时大吐、大下之后,体内水液大伤,再发汗,汗无水源,阳气不得随汗而出遂郁于肌表,三发汗,必致哕逆或呕吐,此为反复数次发汗,导致津液枯竭,胃中阳气大损,故有“胃中寒冷故也”一说,此时应平衡水液,温补胃中阳气方能止呕(第380条)。1.2.4阳明内热时若阳明内热蓄结,但无呕吐、下利、心...
方有执能体会书中的精神,他在《伤寒论条辨》写道“论也者,仲景自道也,盖谓愤伤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伤寒之一病也。”方氏把“论病”髙于伤寒之上,则与“原序”的精神互相契合,认识了《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书,不落于专治外感的偏见,无疑是正确的。如论中的“病如桂枝证”,“病胁下素有痞”,“病常自汗出”…...
【冯世纶老师寄语】: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经归属,故在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脉浮,为病在表,但虚而涩,故此辨六经为少阴病,辨方证为桂枝附子汤证,即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治属少阴。细读《伤寒论》原文,体现一方二法的方证还是很多的,如桂枝汤证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桂枝汤证与小建中汤证、...
《伤寒论》表里先后缓急原则及临床应用浅谈。临床上表里同病较为多见,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了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大小青龙汤均为表里同病,但又有区别,小青龙汤如上所述,为表里均衡,而大青龙汤,则侧重治表。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为中阳不振,脾...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之探析。寒热错杂痞证是因热邪阻滞于中焦而致痞,但中焦脾胃虚寒,故治疗上仲景在补中焦虚寒的同时兼清热邪,其代表汤证为半夏泻心汤证。胃热脾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治以人参、干姜温中健脾胃,黄芩、黄连清泻胃热,全方寒温并施以调脾胃;脾胃虚气血不足者,其脾胃输布运化能力不足,补益之品又多滋腻碍胃,若是...
此外,服用桂枝汤时应适当食用热粥,一助汗出,二借水谷之津而滋填汗源,防过汗伤阴,即陈古愚云:“既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张仲景有阳明急下和少阴急下之训,并立有三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
悟 《伤寒论》 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三承气汤是寒下治法的代表方剂,三方均以大黄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然阳明腑实最易损伤中焦脾胃之气,仲景组方主张急下存阴以保护胃津,从而顾盼脾胃元气;姜枣草并用为仲景顾盼胃气常用药,从小柴胡汤便可窥见仲景顾盼脾胃元气用药法则,伤寒方中,配用甘草、生姜、大枣之方甚多,或单用、或二味、或...
《四圣心源》曰: “中气左旋,则为己土; 中气右旋,则为戊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上升,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 胃主下行,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五脏生化之源在于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气旺; 中气衰,则脏腑之气衰。此外,脏腑之气的升降变化,亦根于中气。”仲景通过反复辨析以测定胃气盛衰,如脉有胃气,病虽重,但尚能转...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