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米棒 IP属地:广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6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多汗症学术思想。又云:“劳者耗气,喘且汗出;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劳而精夺,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李老认为,汗出可因于五脏为病,然汗者,精气也,故症见汗出必有气耗之证。脾虚无以运气,气虚失于固摄所致动则益汗。全方温阳益气重在补心补脾,意在固汗,但仍不可疏...
诸如自汗、盗汗、大汗、阵汗、汗出不彻、头汗、手足汗、偏汗、阴汗、脱汗、黄汗等。二是强调正汗出,若用八法未出正汗,而是汗出不彻、或邪汗、脱汗等,当属误治,也不属广义汗法。李士懋的汗法理论全面继承经典的内涵及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完备的汗法理论体系,提出汗及汗法的理论核心,为临床的具体运用提出明确的指导,是李士懋思辨...
国医大师李士懋:辅汗三法。辅汗三法,实从桂枝汤将息法而来。麻黄汤、葛根汤类,因属强汗剂,在用作狭义汗法时,并非辅汗三法皆用,仲景明确指出,不须啜粥,这就使辅汗三法剩下两法。小青龙汤未言取汗,但在《金匮》治溢饮时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可见小青龙汤亦可作为发汗剂使用,也并未强调辅汗三法...
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胃不降而生胀满;脾失转输,三焦失调,水道失通,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欲饮水自救,因脾被湿困,以水救水而反为害,故渴不解、口渴之源,唯在脾湿,故投仲景五苓散,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湿去脾运,脾升胃降,水津四布,不治渴而渴自解也。郑师分析到:惊而汗泄不为怪,一惊七载而汗不止者何故?《素问·宣明五气论》云...
中医汗证的定义,古代医书医家的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
汗证的辩证施治。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了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2.额部出汗,指不论冬夏额头常有汗出。三、汗证的病机: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出现盗汗之时,已是肾阴亏虚,既会出现阴虚的症状,也会出现阴不制阳,阳亢于上的诸多症状,如心烦、失眠、头晕(肝阳上亢...
进补时要对症。四种不同体质比较常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泽民指出,秋冬想进补的人最好先做个中医体检,明白自己是什么体质后,再选择不同的补法。如果是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等症状就属于气虚性体质。有人说心窝热得放个鸡蛋能孵小鸡,这是阴虚的典型症状,...
【中医指南】推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与调理》
一文教你辨别各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有人提到中医说的什么肾阴虚啊,脾阳虚啊等等,挺复杂的,今天小编就教你一招对号入座傻瓜式辨别。首先判定是气虚还是血虚,阴虚还是阳虚。1、气虚:气属于阳,血属于阴。2、阳虚:气虚不治疗就会慢慢发展为阳虚。阳虚=气虚症状+畏寒肢冷。好了,这样就可以确定什么气虚或者什么虚了。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