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后来王阳明对此评价道:“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心之本体,原自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在龙场之时,曾教导弟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
「摘星观」:哈佛大学教授断言主宰21世纪的王阳明,究竟何方神圣?守仁格竹,悟出了一番惊世大道:理字向心求, 为善去恶是格物。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明“本心”则明“天理”。后经过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性本身具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格物便是立明本心,本心具足圣贤,圣贤为善去恶,知行合一。▌8、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阳明先生说:“你真有了圣人之志,良知上就必须要扩充到极致。良知上如果还残留有别的私心杂念,就不是必为圣人之志了。”钱德洪刚听...
心体无善无恶是说心体之无分别、无对待,不可用经验层面、伦理上的善恶加以限制和规定,其超越了经验、伦理的善恶,所以说王阳明把它总结为无善无恶。意是先验逻辑地蕴含在心体中的,心一动便是意动,《传习录》:“心之所发便是意。”意由心而发,而“意之所在便是物”,“物者事也”,事为经验界所有,即有了善恶,意动便有了善恶。心之体被...
阳明心学在日本。明朝后期,心学传扬到日本,饥渴的日本人奉若神灵,纷纷成了心学的信仰者和膜拜者!我曾经在日本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维新变法沉思录之类的文章,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哲学的角度上归纳出:维新变法的失败在于,不能客观的看清历史现状,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能动性!日本最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是阳明心学的信仰者,他通...
心学之绝唱——王阳明临终遗言的三个版本「上」要承认心学与禅在本体上绝无相异,但在导向上心学则有着明确而强烈的事之倾向,“良知”这个词自带的情感色彩也明确呈现了这一点。但要注意良知与正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遵照良知指引与事上调和成正,不仅重要性对等,也是相辅相成的。调正才能愈加呈现良知之精明,良知精明才能更有...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
王阳明对佛教有不少批评的,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他还说:“佛氏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有其极。”这里就有...
5、在明朝理学盛行的时期,人们的身心欲望得到了最大的禁锢,心学的产生是人们最新的欲望,有了新的向往,特别实在对性的禁锢方面,人们得到了一定的性解放,因为阳明心学提倡的性生活是比较开放的,而不是相对保守的,当然也不是极端的。心学在明朝末年传到日本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心学在日本的盛行,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
王阳明:小成凭智,大成须慧,看我跟老子、六祖的“智慧心机”!小成凭智,大成须慧,大凡智慧人物都关注心的修持,认为修炼自心不受外物左右,人才会生出真正的大智大慧来,也只有心静与定,不受外物左右,才能最客观的看清事物的本质,慧根因此生长,人生因此眼界大开,境界与格局便不同凡响。我们来看看,阳明先生与六祖、老子的智慧对话: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