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朴面素心 2018-12-19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我们一般讲王阳明心学,通常都会想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标志性思想,具体内容我已经在《简明俚说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中有过具体介绍。

今天给大家分享四点我个人觉得非常受用的王阳明理念,虽然貌似其学说之末流,但却非常实在,往往让人豁然开朗。

触之不动

王阳明二十二岁会试落第,二十五岁又落第,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王阳明却说了一句大有圣贤气象的言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不动心”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古人论修养常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无故加之而不怒,卒然临之而不惊。

“稳如泰山”是所有成就大事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明朝大儒吕坤的《呻吟语摘》中更是把“深沉厚重”看作“第一等资质”。正如毛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所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公孙丑曾问孟子:“老师,您做了齐国的卿相,可以施行自己的主张了,难道就不动心吗?”

孟子回答:“不,我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称赞道:“老师,您太厉害了。”

孟子说:“这不难,告子比我还先不动心。”

后来王阳明对此评价道:“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心之本体,原自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无论是孟子或王阳明,都认为真正的不动心必须通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方能达到,不是刻意装作“不动声色”的样子。

常人之所以容易临事动心,皆因内心有“鬼”。此鬼即是“过分”的欲望和情绪,简称“私欲”。倘若私欲达不到就暴跳如雷;达到了又喜不自禁;故而普通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状态中。

真正能够不动心者,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修行修什么?一言以蔽之:做自己的主人。常人整天被情绪和欲望牵着鼻子走,自然成其奴隶。道家讲“顺则人,逆则仙”,逆什么?说的就是不为欲望和情绪所迁扰。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然只是一味地“禁欲”,搞不好会憋出病来,必须懂得提升“内力”。王阳明认为:“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

也就是说时时刻刻提起观照,保持正念,长此以往,则自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坦荡荡”,凡事顺应良知,即便谤毁之来,皆作磨砺玉成之地;纵使以身殉道,亦此心光明,死得其所,故能不动心。

要想真正做到不动心,必须得在“事上磨”,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说到事上磨,很多人就想到刻意去找事做才叫“事上磨”。

王阳明经常引用孟子的“必有事焉”来教导学生,即言随时随地都是修炼的环境。按王阳明的说法: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通俗点讲:没事时别胡思乱想,有事时别慌慌张张;能如是,则有事没事都是一种修炼。

有一位官员长期听王阳明讲学,听到兴奋处说:“先生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我巴不得每天都来捧场。只是我的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啊。”

王阳明听后对他说:“我何尝教你放弃工作而悬空去修行?你既然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修炼即可。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而受蒙蔽。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意,唯你自己最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此心有丝毫偏离良知,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诉讼,都是切实的学问。如果抛开事物去学,反而会不着边际。”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王阳明到南赣剿匪之前,他的一位朋友便对人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立大功。”问其故。答曰:“我触之不动。”

王明明之所以屡次剿匪,效率惊人,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不动心”的深厚修养。因临事不慌,故头脑清明;因心如止水,故智慧乃生。按王阳明的话说,能“不动心”,则良知良能自然就显现了。所以王阳明才告诫弟子: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在龙场之时,曾教导弟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按王阳明的说法,所有的成功,前提必须是立志,真正的成功根本不可能“无心插柳柳成荫”,尤其是立志成为圣贤,哪有那么随便呢?

朱熹很小就立志探索“天上何物”,故其发现了“理”;陆九渊小时候就立志探索“天的边际”,故其提出了“我心即宇宙”;秦始皇云游天下,刘邦见之曰:“大丈夫当如是也!”,故成就了汉朝开国皇帝;项羽见之曰:“吾当取而代之!”故成就了一代霸主。

范仲淹小时候立志“不为良医便为良相”,故成就一代名臣;周十二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故成就一代伟人;王阳明十二岁立志成圣,故成就一代心学大师。

可以说,果有真志者,纵遇千难万险,胜似闲庭信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故能勇往直前。正如韩信何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只因胸怀大志,故不屑于眼前小辱。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岂虚言哉?只不过常人难有“真志”罢了。虽有过立志,但志向不真切,往往因眼前的困苦和诱惑而丧失,到头来一事无成,便怨天尤人。并以自身之“经验”告诫他人“木棒再怎么磨,也只能磨成牙签”,实是误人子弟。

故王阳明曾教导自己三弟王守文时说:“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若果能如王阳明所言,每遇逆境或诱惑,皆问此志坚不坚,毫不动摇,则外在之情境岂能撼我。立定此志,念兹在兹,人欲若来,如烈火焚毛,太阳一出,魍魉潜消,何事不可成。当然,王阳明主要指的是立志成圣,但于世间各行各业之成就岂非同理乎?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在《书正宪扇》中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于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将王阳明这段话结合易经中“天道亏盈而益谦,地到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好盈而恶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傲毁五伦,一谦获四益。

曾国藩也特别强调:败人两字,非堕即傲。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睿智通达者,岂不明“谦”之哲理。而傲何以被王阳明说成“万恶之源”?盖好色、好货,人皆有自知之明;唯傲慢一事,总不以为然,故不经意间造就种种恶果。故吾辈当深切反省,竭力克除此大病,唯如此,德业方有进展。

为学大病在好名

“好名”与“傲慢”其实是分不开的,有好名之心,必然有傲慢之念;有傲慢之念,必然有好名之心。好名之心愈重,傲慢之念愈强,二者相辅相成,故王阳明特别拿出来以作警戒。

王阳明有个徒弟孟源,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毛病屡屡不改,因而受到老师多次批评。一天,有位弟子谈了他近来的修持功夫,请王阳明指正。

孟源却在一旁不无得意地说:“这不正是我以前所犯的错误吗?”

王阳明瞥了他一眼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孟源顿时脸红,正想为自己辨解。

王阳明又说:“你给我坐正了!”

王阳明于是接着开导他:“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毛病。正如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对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谷物又怎能茁壮成长?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王阳明所说的这棵大树,就是爱慕虚荣之心,实在是德业进步的一大障碍。但该如何克服呢?王阳明如是说:“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真是一针见血,正是因为我们不够务实,所以才会好名。就拿学习传统文化来讲,先不说了脱生死,明心见性这类“大话”。至少自己能够体会到内心之平和、法喜之充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即“务实”;

倘若只是大道理懂一堆,而内心却浮躁不堪,烦恼邪思弥出,岂非“好名”乎?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即是务实;为了人前卖弄,则是好名。学者于此不可不慎也,因好名之心不克,恐将事半功倍,甚至南辕北辙。

庄子曾提出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也就是说无论外人誉我还是毁我,都不会因此而动心。要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把握住自己那颗本来如如不动的真心。

一个人倘若太好名,很难不受别人言语的影响。故《孙子兵法》上言: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其中的忿速(容易生气)、廉洁、爱民三者,其实多少都有好名(爱面子)的特点,因此容易被侮辱性言语触动。当然,并不是说廉洁、仁爱不好,只是一定要发真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谓“人不知而不愠”,方是真君子。

我自身亦常作此反省,每写文章总会问自己一句:是为了卖弄学识?还是真心为了利益有缘读者。直至我得到这样的确信:有缘阅读,但求利益大众;无缘阅读,刚好梳理思路。文章以真诚为本,不加丝毫忸怩,我所写的就是我真心想说的。

最容易被忽视的王阳明四大重要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