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430 IP属地:中国香港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36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佛教造像”展主要由佛教艺术初期的犍陀罗造像与北魏、隋唐等时期的本土化造像构成,以古器物学研究方法呈现各造像的材质特征与工艺技术,从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中国佛像的源起、本土风格的形成及古佛新生的意义,由一个侧面阐释华夏文明所具有的深厚艺术创作力与文化融合力。馆藏佛教造像主要为佛教艺术...
从法身到肉身——试论初唐佛像样式转变的观念背景。结合对于初唐样式发展的时间梳理,以及造像记、灵验像故事、舍利信仰等现象的讨论,本文认为7世纪末,民众对于佛像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法身”的应化,到此时变化为“肉身”的佛像。长安以外,洛阳、四川、山东等初唐佛教造像保存较多的地方显示表现世俗形体之美的初...
河南博物院:明嘉靖十三年千佛堂碑。千佛堂碑明嘉靖十三年通高269厘米,碑高209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座高60厘米、宽86厘米、厚50厘米原存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小店村千佛堂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这种造像构图方式在造像碑中罕见。碑身的正面各层之间、碑身的背面与碑身两侧分多层雕刻着并坐的小佛像,排列整齐,组成千佛形象。...
北魏石雕佛造像之美。较大龛下已损,其两侧各有拱形龛,左龛内仅有佛头像,右尖拱形龛内存半身佛像,高肉髻,着通肩袈裟,从上面的佛与菩萨的面相清秀、袈裟与衣裙雕刻衣纹凸条状看,为北魏时期特征。北魏造像碑残件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长方形,原碑残缺,现留存为碑右上角,中间龛内一佛,肉髻,面相较长,身着交领袈裟,双手置胸上下,结跏...
河南博物院:北齐武平三年佛时寺造像碑。佛时寺造像碑河南省博物院 北齐武平三年通高232厘米、宽55厘米、厚51厘米原存河南浚县东6公里酸枣庙村东北佛时寺。佛时寺四面造像碑碑座正面刻有武平三年(572)□月八日发愿铭记,说明佛时寺庙兴建不晚于此年代。佛时寺造像碑正面交脚弥勒菩萨、释迦、阿弥陀佛。佛时寺造像碑左面弥勒观世音二菩萨并坐...
近年,故宫博物院冯贺军研究员所著《曲阳白石造像研究》一书可谓是曲阳白石造像研究集大成之作,是书不仅总结了历来曲阳造像研究,还就曲阳造像之分期及其特点,以及造像类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且附录了曲阳造像发愿文。北魏 佛立像 高45cm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诸多特征显示,北魏中后期兴起的曲阳白石造像尚处于初期模仿学...
河南博物院:北齐天统四年张伏惠造像碑。此碑与“高海亮造像碑”“张噉鬼造像碑”同时在河南省襄城县城西汝河西岸孙庄出土,周到先生曾于1963年第10期在《文物》发表《河南襄县出土的三块北齐造像碑》一文。张伏惠造像碑,为竖长型扁体造像碑,无碑首,座已失,保存较为完好。“比丘尼阿香,比丘尼法静,比丘尼惠相”;右龛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
林圣智 | 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六)平城时期墓葬中佛教图象的来源、意义以及与墓葬等级的关系以下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北魏平城时期墓葬中佛教图象的来源。第三,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中,使用佛教图象的墓葬与其等级之间的关系。不过若单就佛教与墓葬图象的关系来看,必须说明的是,在北魏平城时期虽然积极将...
贾子萱 杨富学 | 元代敦煌密教观音图像组合之“主密眷汉”与“主密眷密”摘要: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敦煌石窟艺术兴盛,密教观音图像多见,大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Ⅰ类为千手观音,借鉴晚唐及北宋汉地佛教艺术而推陈出新的图像,主尊与眷属间存在“主密眷汉”关系;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后,藏传佛教的地位甄至巅峰,汉传佛教的影响力明...
曹衣出水式的造像风格,佛衣转为单薄,注重造像之躯体起伏刻划,体态匀称,为独特的青州风格。上图北齐青州“佛立像”,圆雕单体造像,汉白玉施彩,制作精美。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如来衣相的传承演变:自北魏造像的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将魏晋以来的艺术传统发挥至极,至北齐的薄衣贴体和曹衣出水,将佛衣从厚变薄,衣纹从密变疏,身...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