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心学 IP属地:福建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以“龙场悟道”为大跨度思想飞跃升华的转折性起点,阳明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颇有原创性特点的理论学说,从而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及理论言说的日趋成熟;尤其萌芽于龙场而定型于晚年的“良知”和“致良知”学说,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知”与“行”之所以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良知像明镜一样高悬,原本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至善的,但人一旦与外界的物联系起来就会产生私欲,是按照本心的良知去做,还是按照外物的私欲去做,这就需要自己去定了,所以我们要诚意,诚意就是格物致知,格出意中的物欲,达到内心的良知,这个符合良知的意,就是符合人性和天理的意,就是知,否则就是私心,就是物欲,按照这个知去做事情...
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心得:先秦的儒家思想《论语》只讲了具体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没有深入去解析心性,破妄显真,深入去体悟心的本体~虚灵明觉,宋明理学家才把《礼记》里的《大学》、《中庸》单列出来,作为儒学本体论和方法论,进一步要求人们去“领悟心的本体,开显道心...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
阳明子曰 | 王阳明:身之主宰便是心!跟王阳明学修心。茫茫公众号,感谢您选择了“跟王阳明学修心”。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不想错过精彩分享,不妨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 ? 点击右上角“…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文 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
因此,王阳明认为,未被私欲所遮蔽的本心是完全符合天理规律的,天理原本就存在于本心当中的,也即是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认为,如果我们的本心没有被私欲所遮蔽,那么本心对外界的事物自然能够拥有一种符合天理规律的认识,这种对天理规律的认识也即是“知”;小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心即理”指的是本心和...
心如何认知物,在中国思想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离开物而求心或者直接求心,此心为空心,为出世服务,这是佛教的观点。其二,以心求事物,追逐事物,疲于奔命,见物而不见人,最后失物丧心,一无所有,这是急于功利者。其三,求事物于心,因为心能有事物,事物不能有心,从心上求也即事物在心上求才真正有事物,这是王阳明的观点。
在他看来,经书也是一物,对经书不应简单把它们当成知识来读,不能光求文义,这是见书而不见人,而要用心去体会,在心之本体上用功,因为《四书》《五经》是写心之书,以心解释经书,反映的是心体,此心也是道心,读书是培育道心,完善自我道德才是学习经书的最终目的,这对构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打破理学的僵化与教条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
道不是一个在那里,永不变动,可以执着的对象。换句话说,道不是在那里的某个东西,而是在里面的某种实在,里面的实在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我们的心体,用阳明先生自己的概念说那便是良知,心体也好、良知也好、本性也好,这个就是我们的天,这个就是我们的道,这个就是我们的本原实在。按我个人的说法,我说苍苍之天即自然之天,自然之天...
心即理,理即是道吗?就终极的本原性意义来说,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因为人与自然世界一切万物原是共享终极的生命本质的;也即是说,人的生命本质与道是相同一的。人的生命本质是通过什么东西来体现的?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本心”就是人的“本原之心”“本质之心”。我们的心灵本质原是等同于道的,所以说“心即理”,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