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鹰城文物故事]颜元之谊 见之于碑[鹰城文物故事]颜元之谊 见之于碑。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鲁山留下一方墨宝,即元次山碑,现存鲁山一高院内颜碑亭中,为国家级文物。B移碑。如今,它静静地站在鲁山县城鲁山一高院内颜碑亭中。据说,清乾隆帝喜爱书法,曾下旨将元次山碑送至北京,鲁山当地官员为保护此碑,将其一角砸掉,上奏说,碑将破碎,不堪...
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郗司马帖【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积雪凝寒帖【释文】 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服食帖 【释文】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朱处仁帖【释文】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盐井帖 【释文】 彼盐井。严君平帖【释文】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右军书记...
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的故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的故事 东晋王羲之,有书圣之称。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解释说:王从鹅悟执笔之法,大指与中指之间的食指,如鹅头昂曲;王献之是羲之的七子,也是大书法家,并称"二王"。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父亲摇头叹息,嫌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在其下加了一点,成为...
书法故事(3) - 欧阳中石拜师记 欧阳中石拜师记。" 五块钱一张宣纸!欧阳中石大吃一惊:当时一袋白面才两块钱,五块钱差不多就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了!欧阳中石家并不富裕,这一笔"学费"如何承担得起?  欧阳中石心里十分矛盾:要是就此拉倒,这老和尚道行不低,失去机会可惜;老和尚走后,欧阳中石才从母亲口中得知:老和尚其实...
书法故事(3) - 吴昌硕拜师。这是艺术大师吴昌硕题杨见山遗像中的两句诗,忆他承师杨翁的一则轶事。"杨见山听后,双手一摊道:"你看我......"吴昌硕朝他一望,杨见山布衣不整,满头蓬发,脚上的一只鞋子也穿倒了。吴昌硕第一次拜师不成,杨不肯接帖。吴昌硕也经常有金石书画呈藐翁教正,对杨见山推崇备至。吴昌硕和杨见山换帖兄...
书法故事(3) - 康熙学书法。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
书法故事(3) --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他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创新,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 "名满天下"。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
书法故事1王羲之与鹅。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故而进得兰亭,都围绕书法布局设计。原来《朝日新闻》在东京创办时,有几位筹备委员是当时的书法家,他们尊崇欧阳询的书法,因此找出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从中选出"朝""日""闻"三个字用双钩法描成"填本",但帖中没有"新"字,他...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