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钱子 IP属地:江苏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49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这种类型的官衔结构为:“职事官”兼“职事官”。这种类型的官衔结构为:“职事官”兼“使职”,或“使职”兼“职事官”。这些文职僚佐也是使职,也需要带“本官”才行,而用闲官作“本官”显然远远不够了,所以只能用各种职事官的头衔,来作为使府文职僚佐的“本官”。如果一律理解为“兼任”,“职事官”兼“职事官”的情况自然没问题,相当...
1.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如此,“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新唐书.百官志》),尚书左右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位列宰相。都督府按等级分为大、中、下都督府,唐初,定管十州以上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以后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
此外,八旗内部一旦出现世爵世职出缺的情况,对于“凡因祖父宣力所得佐领、及伊祖父带来之人编为佐领,或初编佐领即令承管积有数辈者”(《八旗都统·都统副都统职掌》)世职中的世管佐领,其承袭人选,需由所属旗的都统来进行资格审查,也就是说他有没有资格继承这个世袭的职务,皆由都统说了算,如果都统认为他有这个资格,就会将其引见...
清朝建立后,“庶吉士”制度被继续沿用,当然在初期,庶吉士不归翰林院管理,而是与翰林官同属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宏文院等内三院(《清史稿.职官志》载:“初,翰林之职隶内三院”),庶吉士归内翰林宏文院管辖(《清史稿.职官志》载:“庶吉士旧隶内弘文院,后设本院,始来属”)。1657年,顺治将内三院改“内阁”,并再次单...
御史这个职位其实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置了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帮助皇帝弹劾百官。而且明代的御史一般只担任一年就换人换地方了,这样下来,地方官好不容易认识了一个熟悉的御史,结果啥都没干就又换了一个生面孔,可以说最大化的避免了地方官员和御史的勾结。“御史撞柱”在影视剧中都快成为了一个梗,也体现了御史的职责和形象,皇帝...
知县的佐贰官是县承和主簿。知县的属官为典史。在知县县衙中还会有设有同朝廷六部相对应的“礼、户、工、刑、吏、兵”六房书吏,也就是县衙中“官”之下的“吏”,即为知县之下的“杂职官”。幕友,即师爷,与知县平起平坐,知县称师爷为“老夫子”;由此可见,作为清朝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县级单位中的知县和和其所处县衙,在附官、属官、杂职...
官职』从二品:巡抚[明、清]巡抚、抚台、部院、中丞,为什么一个官职的称呼会这么多?其次,巡抚制度是从临时差遣到固定为地方军政大员的过程;其二是设置区域不固定,有因省(布政使司)而设,如巡抚浙江、河南等,有因特殊地域而设,如巡抚宣大(北方边防重镇宣府大同)等,有因地理人文实际情况而设,如因长江阻隔而设的巡抚应天(应天、苏...
几乎是从全方位考察、监督地方官吏,所以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起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黜陟使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官吏的考察,将其吏治情况上奏,使上级主管人事任命的官吏能知道州县地方官吏的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总体来说,黜陟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对地方上优秀人才进行选拔、能代表中央安抚百姓,都些...
接下来要介绍的则是一个从明朝开始的官服上的新设计—补子,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官员等级高低的判断不再是依靠官服的颜色而是要依靠这补子上的图案,清朝官服等级的判断也是和明朝如出一辙。在清朝,官员的官服都是需要自己购买的,也是因为制作官服的工序复杂材料珍贵,所以官服的价格也特别的昂贵,对很多刚刚当上官员的人们来说也还是一个不小...
那么“九品中正制”的究竟有哪些弊端呢?纵使“九品中正制”有如此多的弊端不过看待历史要有公平公正的方式,而从正面意义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性:自东汉初期开始形成的豪强势力至魏晋时期已经形成了规模,在朝野之中拥有绝对的影响力,故而统治者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则必须拉拢世家豪门,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