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8 篇文章 |
|
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 阅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9-16 09:26 |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加桂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除... 阅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8-17 15:51 |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重白芍,白芍是一个养肝平肝的药,桂枝汤是一个治疗脾胃的药,我们知道桂枝汤里面的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都是温脾胃养脾胃的药,芍药是一个养肝的药,桂枝汤就是一个典型的肝脾两调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肝脾两调。20、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情况——兼谈吴茱萸汤证、五苓散证“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予之也”,如果这个人... 阅8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4-08-15 12:27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寒热药共用组成的方剂后,发现张仲景针对寒热错杂证,某些纯寒、纯热证,采用了药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的寒热并治法,对某些药物但取其功用,非取其性味的去性取用法,以及对某些药物但取其性味,非取其功用的反佐法三种组方方法。张仲景是中医方剂史上创制寒热药共用经典方剂的先师,笔者通过对其在《伤寒论》和《... 阅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5-11 07:52 |
方: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半夏二钱半,人参一钱半,大枣二枚,桂枝一钱半,茯苓一钱半,大黄二钱,铅丹一钱半,龙骨一钱半,牡蛎一钱半。方:桂枝一钱半,芍药一钱半,生姜一钱半,大枣二枚,柴胡四钱,黄芩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半夏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五、见于本病的方剂均为太阳转属太阴的方证,见如下:1.桂枝加芍药汤证:... 阅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5-11 07:34 |
【医论】中医人体总体模型。我在这里以油灯作模型,从中医角度,解释人体的总体模型。一、油灯模型人体的整体模型,可以理解为 一盏油灯 。(1)火是阳油灯的火就是人的阳气,要是火??灭了人就死了。(3)灯芯是先天阴阳油灯的灯芯,就属于先天的阴阳,与生俱来,只会不断的消耗,它是不可再生的。这就相当于这个油灯啊,油尽灯枯了,火的燃烧... 阅20 转2 评0 公众公开 24-05-09 07:09 |
病有阴阳之辨,不得其法,无从分认,即如舌胎干黑,芒刺满口,皆有阴阳之分,有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而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者,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等药,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病十六字。上吐下泄者,表证虽重,不可发汗,盖为上争... 阅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4-05 12:59 |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伤寒和酒家不要用桂枝汤,误用后会导致出现变证如呕吐和吐脓血)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伤寒脉证,应该用麻黄汤发汗,如果尺中脉迟,是营气不足,不能发汗。若误发之,则导致出大汗、恶风、四肢拘急、小便难等变证也。)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大青龙证脉是浮紧... 阅4 转0 评0 公众公开 24-04-05 12:54 |
太阳病。脉有力,怕风怕冷出汗,桂枝汤。伴脖子难受,桂枝加葛根汤。伴胸闷下肢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不出汗,头痛,麻黄汤。太阳病兼太阴病干姜剂,怕冷又怕吃凉东西,小青龙汤。太阳病兼阳明病石膏证,不出汗脾气急躁,身体沉重,大青龙汤。太阳病,不出汗,脖子难受,葛根汤。太阳病,不出汗,脖子难受,呕吐,葛根加半夏汤。 阅1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3-07 08:46 |
少阳病。少阳病诊断标准。脉有力,口苦。脉有力,排除了太阳病,又排除了阳明病。脉有力,口苦,少阳病,胸肋痛,小柴胡汤。脉有力,胸肋苦满,大便干,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脉有力怕风怕冷,易出汗,口苦,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一按就打嗝,柴胡桂枝汤。蜈蚣和蜂房是阳痿的专病专药。三阳合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阅11 转1 评0 公众公开 24-03-07 0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