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心法

 德寿堂图书馆 2024-04-05 发布于黑龙江

来自:部落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注】六经,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为病尽伤寒,谓六经为病,尽伤寒之变化也。气同,为天之六气,感人为病同也。病异,谓人受六气生病异也。岂期然,谓不能预先期其必然之寒热也。推其形脏原非一,谓推原其人形之浓薄,脏之虚实非一也。因从类化故多端,谓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明诸水火相胜义,谓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也。化寒变热理何难,谓邪至其经,或从阴化为寒,或从阳变为热,即水火相胜从化之理,何难明也。漫言变化千般状二句,谓伤寒变化千般、总不外乎阴阳表里间也。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注】中风,病名也。伤卫,谓风伤卫也。脉浮缓,谓中风脉也。头痛项强,恶寒恶风,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谓中风证也。桂枝功,谓桂枝汤功能治中风虚邪也。详太阳上篇。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注】伤寒,病名也。伤营,谓寒伤营也。脉浮紧,谓伤寒脉也。头疼身痛,恶寒恶风,无汗而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谓伤寒证也。麻黄汤发,谓伤寒实邪,当与麻黄汤发汗最灵也。详太阳中篇。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注】中风谓风伤卫之病也。头疼发热,恶风恶寒,干呕,中风之证也。浮紧,寒伤营之脉也。身疼痛,寒伤营之证也。今以中风之病而得伤寒之脉与证,更兼不汗出之表实、内热之烦躁也。

伤寒,谓寒伤营之病也。身重不痛,乍有轻时,风伤卫之证也。浮缓,风伤卫之脉也。呕逆无汗而喘,头疼发热,恶寒恶风,寒伤营之证也。是以伤寒之病而得中风之脉与证,更兼太阳无汗内热之烦躁也。而无少阴证,谓无身重但欲寐之证也。营卫同病,谓风寒中伤营卫同病也。二证皆无汗实邪,故均以大青龙汤发之。详太阳下编。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伤寒和酒家不要用桂枝汤,误用后会导致出现变证如呕吐和吐脓血)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伤寒脉证,应该用麻黄汤发汗,如果尺中脉迟,是营气不足,不能发汗。若误发之,则导致出大汗、恶风、四肢拘急、小便难等变证也。)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大青龙证脉是浮紧的,如果不浮紧反浮缓而微弱、汗出,是大青龙脉证未具也。误以大青龙发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悸头眩,热仍不退。)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身体颤抖、站立不稳,有时刻想倒在地上的趋势,这都是误与大青龙汤发汗之变证,当以真武汤救逆可也)

【注】伤寒,谓伤寒无汗之实邪也。酒病,谓病酒状似中风也。桂勿与,谓皆勿与桂枝汤也。误与伤寒,则表气愈固,里气更逆,呕吐不已也。误与酒病,则湿热内酿,伤营吐血脓也。此皆误用桂枝汤之变证,当随其变证治之可也。

尺迟,谓伤寒尺中脉迟也。服麻,谓服麻黄汤发汗,遂致汗出不止,名曰漏汗也。肢急,四肢拘急也。小便难,谓小便少而难也。伤寒脉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若尺中脉迟,是营气不足,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致漏汗恶风,四肢拘急,小便难等变证也。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救逆可也。

微弱,谓大青龙证脉微弱也,汗风,谓大青龙证自汗恶风也。大青龙证脉不浮紧,若浮缓而微弱反汗出,是大青龙脉证未具也。误以大青龙发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悸头眩,热仍不退,身肉动也。振振欲擗地,谓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于地也,此皆误与大青龙汤发汗之变证,当以真武汤救逆可也。详太阳篇。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注】伤寒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病,三日少阳受病,此其传经之常也。若初病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谓邪盛传经而不解也。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无所苦者,谓邪衰不传,欲自愈矣。

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不解,若吐、若下、着温针,苟或相当即成解证。如其不当,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变成坏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经之逆。如汗后亡阳、渴躁谵语,下后寒中、结胸痞硬,吐后内烦腹满,温针后黄、衄、惊、狂之类,随证治之可也。

甚或脉微欲绝,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难辨阴阳,六经莫可凭之怔。此时此际,惟用人参煎汤,徐徐冷服,以待其机。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则为可生之兆。

8.表证
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注】表证,谓寒邪在表,无汗发热,恶寒恶风,头项强痛,身体痛也。太阳经主表,故曰表证。有是证无汗者,皆属表实。虽有是证,若自汗出者,皆属表虚,未可轻汗,即有风邪,只宜桂枝汤解肌可也。表实无汗,重者麻黄汤主之。轻者麻桂各半汤主之。时有汗时无汗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表实躁热甚者,三黄石膏汤主之。微者,大青龙汤主之。不躁有热者,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以上表证,不必悉具,亦不论日之多寡,但见有头痛恶寒一、二证,即为表未罢,虽有里证,当先解表。表解已,乃可攻之,临证者不可不详辨也。详太阳篇。

9.里证
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注】里证,谓热邪内结,不大便,恶热潮热,自汗蒸蒸,口燥舌干谵语,腹满硬痛也。阳明腑主里,故曰里证。里实者,有脾约,有胃实,有大便难,三者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三承气汤、脾约丸,量其可者而与之,庶乎无过也。若便溏为里虚,即有是证不可攻也。

论中有急下数证,不待便实而下之者,是下其热也,非下其结也。义详阳明、少阴篇。

10.阴证
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注】阴证,谓阴寒之证也。不论三阴、三阳,凡见是证者,均为阴寒不足也。阴主静,故身重也。阴主寐,故目不了了但欲卧也。阳气虚寒,故息短口鼻气冷也,阴淫于外,故面无红色,四肢厥冷爪甲青也。阴邪入内,故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白也。

以上皆三阴寒证,临证者以附子、四逆、理中、吴茱萸等汤,择其宜而与之可也。详三阴篇。

11.阳证
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注】阳证,谓阳热之证也。不论三阴、三阳,凡见是证者,均为阳热有余也;阳主动,故身轻也。阳气盛,故气高而喘也。阳主热,故口鼻气热也,阳主寤,故目睛了了而不眠也。目睛不了了,亦有热极朦陇似不了了,然必目赤多眵,非若阴证之不了了而神短无光也。阳气热,故身热,面唇红,指甲红也。阳热入里,故心烦,口燥,舌干而渴,小便红也。

表实者,三黄石膏汤发之。里实者,三承气汤下之,表里不实而热盛者,白虎解毒等汤清之可也,详三阳篇。

12.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发热无时热翕翕,炊笼腾越热蒸蒸,表热尿白里热赤,外需麻桂内凉承,燥干烦渴为阳热,厥利外热属阴经,阳热宜清白虎辈,阴热四逆与白通。

【注】发热无时热翕翕,谓发热无休止之时,若合羽外覆之表热也。炊笼腾越热蒸蒸,谓发热如炊笼蒸蒸内越之里热也。表热,热不在里,故尿白也;里热,故尿赤也。外需麻桂,谓表热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内凉承,谓里热轻者宜凉膈散,重者宜三承气汤。

发热兼口燥、舌干、烦渴者,为阳经之热也,发热兼厥冷、下利清谷者,属阴经之热也。阳热宜清,白虎解毒辈也。阴热宜温,四逆白通汤也。

【按】翕翕、蒸蒸发热,俱有汗,二证相类。若以翕翕之表热,误为蒸蒸之里热,下之则逆;若以蒸蒸里热,误为翕翕表热,汗之转伤。翕翕之汗热虽同蒸蒸,扪之自温,不似蒸蒸之汗热、扪之自有热气透手也。其间或有疑似难辨,又当审小便之白赤,舌苔之润燥,自可决也。

13.恶寒背恶寒辨
恶寒表里阴阳辨,发热有汗表为虚,发热无汗表实证,实以麻黄虚桂枝。无热恶寒发阴里,桂枝加附颇相宜,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

【注】恶寒一证,有表里、阴阳之辨。发热恶寒发于阳表也,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无热恶寒发于阴里也,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汤,无汗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背恶寒口和,谓口中不燥而和也;阴,谓属少阴也,宜附子汤。背恶寒口燥渴,谓口中燥而渴也;阳,谓属阳明也,宜白虎加人参汤。

【按】阴阳二经,恶寒虽同,其身有热无热则异也,一则汗之,二则温之。少阴、阳明之背恶寒虽同,其口中和、口中不和则异也,一则温之,一则清之。恶寒虽属轻微之证,仲景立法可辨,他可类推矣。

14.恶风
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无恶风。

【注】风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故三阳俱有恶寒恶风同见也。恶风与恶寒均表病也,法当从表;然风属阳、寒属阴,故三阴经证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15.头痛
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注】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也。头痛身皆热,谓三阳头痛身皆热也。三阳经头痛,法当从三阳治也。厥阴头痛,则多厥而无热,呕吐涎沫,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宜吴茱萸汤温而降之。

三阳头痛,若不大便,小便红赤,为里实热,法当议下,宜承气汤。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为里热未实,表尚未清,法当先从表治也。

三阴经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以其脉与督脉上会于巅也。三阴经无发热,厥阴少阴亦有发热,谓之反发热,以其藏有相火,阴盛格阳于外也。

16.项强
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栝蒌桂枝方。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注】项强,太阳病也。项背强,太阳、阳明病也。几儿,拘强而甚之貌也。脉浮属二阳之表脉也。若无汗是从伤寒传来,宜葛根汤;有汗是从中风传来,宜桂枝加葛根汤。

脉沉,谓邪已入胸里也,宜栝萎桂枝汤。结胸,谓结胸病也,项强如柔痉,谓项强背反张,有汗如柔痉之状也,宜大陷胸丸。但见少阳,谓太阳、少阳并病之项强。休汗下,谓邪入少阳,不可更汗下也,宜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萎主之。良,好也。

17.身痛
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 芪,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注】身痛,未汗属表实证,宜麻黄汤。汗后身疼,属表虚证,宜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倍生姜、芍药加人参也。曰桂加,即桂枝汤加此也。尺迟血少建中 ,谓身痛尺中脉迟,是血少营气不足也,虽未经汗,不可发汗,宜建中汤加黄芪 以补营血也。

少阴,谓身痛见少阴沉脉,四肢厥冷也。附子治,谓宜附子汤治也。厥阴,谓身痛见厥阴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也。四逆医,谓以四逆汤医也。

风湿,谓风湿身痛也。尽痛难转侧,是湿则令人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掣引烦疼,是风则令人筋脉牵引,烦疼不宁也。桂附宜,谓宜以桂枝附子汤也。

18.烦躁不眠懊
躁身不静烦心扰,不躁难眠作热观,懊憹烦甚无冷病,惟躁阴阳表里看。诸烦无论三法后,便软栀竹等汤煎,便硬白虎三承气,躁同阴见便属寒。

【注】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故有心烦而无身烦,有身躁而无心躁也。大抵烦属阳,躁属阴。若懊恼心中反复颠倒,烦不得眠,不与躁同见者,皆无冷病。当作热观也。惟躁则不然,当分表里阴阳取治。

故太阳有不汗出而烦躁,谓之在表,大青龙证也。阳明有心下硬之烦躁,谓之在阳,白虎汤证也,三阴有吐利手足厥之烦躁,谓之在阴,四逆辈证也。

诸烦,谓烦不眠懊也。无论三法后,谓不论已经、未经汗、吐、下三法之前后也。但大便不硬者,以竹叶石膏、温胆、栀子豉等汤主治可也。便硬者,量其热之深浅,以白虎、三承气汤主治可也。躁同阴见,谓躁同三阴证见,便属阴寒之躁,宜四逆、理中、吴茱萸汤主治可也。

19.自汗头汗
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利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黄湿水火血皆成。

【注】自汗在太阳,谓之风邪,桂枝汤证也。在阳明,谓之热越,白虎汤证也。若大热蒸蒸汗出过多,则宜调胃承气汤,急下其热,救其津也。若更兼发热下利不休,内外两脱,故凶也。头汗出,剂颈而还,则为热不得外越,上蒸于首也。或因黄郁未发,或因湿家误下,或因水结胸蒸,或因火劫热迫,或因阳明蓄血,或因热入血室,皆令成之,则当分门施治可也。

19.手足汗
手足濈濈然汗出,便硬尿利本当攻,寒中汗冷尿不利,攻之固瘕泻澄清。

【注】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今热聚于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干,大便必硬,本当攻也。若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阳虚失运,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也。今虽便硬而手足汗出,非为热越者比,慎不可攻,攻之必变生,固瘕泄泻澄清不止也。

20.潮热
午后一发为潮热,无休发热汗蒸蒸,时热自汗无里证,先时与药桂枝称。

【注】潮热,阳明腑证也。阳明旺于申酉,故潮热发于午后,如潮信之不失,因名之曰潮热,可下之证也。无休发热汗蒸蒸,谓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漆有汗,名曰蒸蒸发热,亦属阳明内实,可下之证也。时热自汗者,谓发热时轻时重而有自汗也,似潮热而次数,似蒸蒸而休止。

潮热蒸蒸之热,则必兼有可下之证。时热时止之热,则必不兼可下之证,故曰∶无里证也。因其无里证,热而有汗,知风邪留连在表不已,故用桂枝主治。然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与桂枝汤也,盖桂枝不为时热自汗者设,而为时热自汗有表无里证者设也。此处重在无里证,非谓凡有时热自汗,皆可服桂枝汤也。

21.渴
三法伤津胃燥干,阳往乘阴渴亦然,渴欲饮水少少与,莫使停留饮病干。太阳五苓尿不利,阳明白虎饮连连,少阳证具心烦渴,小柴去半粉加添。

【注】渴病,多因或汗、或吐、或下三法伤其津液,致令胃中干燥,故引饮也。阳邪往乘三阴,太阴则嗌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渴在三阴,阳邪亦属热伤津液,故曰渴亦然也。三阴之渴,治法详于三阴经内。凡渴欲饮水者,当少少与之,以滋胃干,胃和则愈,若恣意与饮之,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为病也。

太阳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阳明之渴用白虎者,以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已具,心烦渴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去半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