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76602598 IP属地:湖南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51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最早接触莪术治疗胃病是1996年在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冯五金教授专题讲座——莪术治疗胃病,后广泛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草备要》说:“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化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虽为泄剂,亦能益气。”其他医书论莪术,亦不外乎破气、行血、化瘀等,有些同道似乎忌讳莪术,即便治疗积聚之病,与...
用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中医对痰的认识,痰为病邪,“百病皆能兼痰”,痰是致病原因。广义的痰即无形的痰,在周身任何地方均能到,在局部能引起痰病:1、顽痰生怪症,病人有特殊感觉,胸部与腹部有凉气交叉感。痰的诊断依据:1、咯出的痰多,喉中痰声漉漉。痰的种类:1、风痰:患者体胖,眩晕、痰多,咽中有痰声,四肢麻木,舌强,癫痫,脉弦滑...
【方义】寒湿困脾,肾失气化,以致水液失调,当燥湿运脾与化气行水并举,促使脾肾功能恢复,水液运行无阻,诸证可以向愈。肾阳虚损,气化不行,水津不布而呈便秘,可用五苓散、真武汤类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使其水津化为水气伴随卫气反渗入肠,则大便自调。此方不仅燥湿运脾,化气行水,脾肾同治。加人开宣肺气的紫苏,调气疏肝的香附,疏畅三...
【中医文化世界】:也说一说仲景师的转脾汤!中医的脾家,是既包括了戊土这个“胃”,也包括己土这个“脾”,也包括大小肠、十二指肠和阑尾。仲景师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卷五湿病脉症并治篇:“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故湿气有在上,湿气有在下、湿气有在内、湿气有在外,湿气有在中。当脾的动能不足的时候,例如...
(中医杂谈)基于气机升降去解构从黄芽汤到天魂汤的辩治蓝月提示:黄元御解释目盲的成因:“目者,阳神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
即叶氏养胃阴方法。叶氏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他说:“八脉隶乎肝肾”,“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因此,“肝肾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这种由肝肾所引起的奇经八脉病证大多数是属于虚损病证,因为“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内应精血之损伤也。”可见...
防己茯苓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方药:防己茯苓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当归12g,川芎10g,防己10g,白茯苓15g,泽泻12g,白术12g,黄芪15g,生山药20g,苡仁20g,陈皮12g,甘草3g,一月后基本痊愈。按:本例患者因急性肾炎未根治,结婚之后而又发作,西医诊为“慢性肾炎”。遵仲景防已茯苓汤合五苓散加减,健脾化湿,益肾利水,加大...
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附: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之鉴别。脾阳虚证是虚寒证 ,故有少气神疲乏力,腹痛喜按,脉沉迟无力等虚证表现。附: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
胃强脾弱调理 7大方法。胃强脾弱与我们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中医认为“忧伤脾”,“气伤肝”,如果工作压力过大,或者经常感觉不开心,肯定会伤到我们的脾和肝,肝气不疏,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胃强脾弱的人,都会有湿气大,脾胃虚寒的表现,如头如裹,舌头发粘,便溏、大便冲不净等。脾虚湿气大的人可以每天按摩小腿内侧胫骨旁的...
升降失调、脾弱胃强、脾强胃弱、脾湿胃燥,4种方法解决脾胃不和。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脾湿胃燥症: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湿邪过重可见脾阳诸证,如纳呆、身重倦困、头重如裹、泻泄等。三、健脾和胃常食土豆和蜂蜜。蜂蜜:中医认为, 蜂蜜有健脾和胃之功...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