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滴水 IP属地:江苏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16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750℃煅烧后(图2f、图3Ⅲ),随着锂离子的进一步向内扩散,内部转变为“富锂富镍”Rm结构(Li[Li,Ni,Mn]O2),表面仍属于“富锂富锰”单斜相C2/m结构(Li[Li,Ni,Mn]O2),SAED结果(图2f)对应着表面(Li/Ni)/Mn的蜂窝状有序结构。(g)LNMO-800、CS-700、CS-750和CS-700在1C下的循环性能图;(e-f)CS-750的Ni、Mn K边EXAFS谱图;(g)CS-750和...
一文掌握富锂正极中阴离子氧化还原行为|能源学人【研究背景】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富锂正极材料以其较高的比容量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广泛的研究。在富含Li的材料中,氧化物离子由两个TM离子和四个Li-O-Li构型的Li离子配位(图2b),这是由于Li占据了TM位点。由于Li过剩的环境,Li-O-Li构型在本体中触发阴离子氧化还原,从而降低了材料表面的Li...
在这些材料中,如Li1.2Mn0.54Ni0.13Co0.13O2或Li2MnO2F的比容量(>250 mAh/g)和能量密度(>900 Wh/kg)较高,其中研究最深入的富锰正极材料是富Li和富Mn的层状氧化物(LMRs)。除层状LMR外,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类的Mn基无序岩盐材料(Mn-DRX),也是一种无Co正极材料。研究表明机械化学法合成的Sp-DRX Li1.68Mn1.60O3.7F0.3 (LMOF03)是一种纳米...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备受青睐的新一代锂电正极材料。无论是传统的层状正极材料、立方尖晶石正极材料,还是聚阴离子磷酸盐正极材料,它们的实际可逆比容量都未能超过250mAh/g,难以满足动力锂离子电池对高比容量正极材料的需求,不同正极材料的理论和实际能量密度下图所示。一、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发展过程。另外,由于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远小于...
一般条件下合成的富锂锰xLi2MnO3·(1-x)LiMO2中Li2MnO3和LiMO2都是层状O3型的(热力学稳定结构),而最近北京大学的夏定国团队通过构筑一种具有Li2MnO3单层超结构的O2型LiMO2复合的富锂材料Li1.25Co0.25Mn0.50O2(相当于Li2MnO3·LiCoO2),将富锂锰的比容量提升到了400mAh/g(2.0V~4.8V)的新水平,平均电压为3.4V,能量密度高达1360w...
广西师大李庆余团队ACS Energy Lett.: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晶格氧析出驱动电解液中DMC的分解|能源学人。富锂锰失氧,电解液遭殃。原位电化学质谱结果表明,当采用氧空位铁酸镍(NFO)涂层来稳定表面晶格氧后,氧析出得到了明显抑制。即LLO@NFO2的M-O-N稳定了界面上的晶格氧,抑制了氧的析出,并提高氧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可逆性。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LL...
A-LMR-1%经过100周循环后体相和表面均可以看到氧变价的特征峰(图4d和e中红色虚线),而LMR的O K边吸收谱中氧化的峰消失,进一步表明Al表面掺杂提高了富锂层状材料中氧变价的可逆性图4 A-LMR-1%和LMR多周循环后的X射线吸收谱图。掺杂前后脱锂过程中析氧形成能的变化表明,在脱锂至Li0.5MnO3(x<1.5)之前,Al掺杂样品中的氧比未掺杂样品中的...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作者将电子结构见解和局部结构分析应用于阴极设计,并解释了出现层状富锂/锰阴极(LRNCM)中可逆氧的氧化还原活性情况。在一个完美的层状结构中,Li层可以看作是一个无限大的二维平面,用于Li+通过Li空位机制进行扩散,它在可接近的组成范围Li1?xMO2(0<x<1)内提供了简单的动力学。相比之下,在Li2MnO3中,O由4个Li和...
氧空位和其他阳离子电子排斥力逐渐增大的顺序为Li <Ni <Co <Mn,这也导致了IV型氧空位比I型氧空位高了近2eV的能量,如图6所示。氧空位的能量和与之最近的TM层密切相关I [Li, Ni, Mn] <II [Li, Co, Mn] <III [Ni, Co, Mn] <IV [Mn, Mn, Mn]。图7 Li+在有无氧空位的Li0.83Ni0.16Mn0.56Co0.08O2-σ中的o-t-o路径迁移势垒。低倍...
厦大杨勇教授:基于多电子反应的近零应变富锂岩盐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源学人【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人们迫切的需要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LIBs)正极材料。图2 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在室温,电流密度为30 mA g-1时,首圈放电容量为249 mAh g-1,5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9%,并且其氧化还原峰(dQ/dV曲线)...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