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6.2.2 肝囊性病变:包括先天性肝囊肿和肝囊型包虫病,若肝泡型包虫病伴巨大液化坏死腔,亦可误诊为肝囊肿,甚至...
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本标准规定了黑热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2.1 黑热病 kala-azar.2.2 无鞭毛体 amastigote和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另一为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或在培养基内生长的有运动能力的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常呈梭形,较无鞭毛体大,鞭毛自虫体前端伸出。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2.3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流行性斑疹伤寒治愈后,患者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中常右普氏立克次体的长期存活,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潜伏的普氏立克次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导致无虱源性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生(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比流行性斑疹伤...
丝虫病诊断标准(WS260—2006)本标准规定了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各期,即微丝蚴血症、急性丝虫病和慢性丝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是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包括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A.2.2.1淋巴水肿/象皮肿:班氏丝虫病淋巴水肿/象皮肿的好发部位为肢体、外生...
麻风病诊断标准(WS 291-2008)简称麻风菌,抗酸染色阳性菌,菌量多时有排列成束或集聚成团特性。1981年起,WHO主要按皮肤涂片查菌将麻风病简化分为少菌型麻风(paucibacillary leprosy,PB)和多菌型麻风(multibacillary leprosy,MB)两类(见附录D),以便于现场实施。3.1.3.2 损害活检组织学检查(皮肤活检标本的送检及染色,按附录C规定的要求进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WS 217-2008)2.3.2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见B.1)。本病尚需与流行性角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相鉴别(参见A.4)。A.3.2 检查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睑、球结膜巾、高度充血,常见点、片状结膜下出血,出血最早多出现于颞上近穹隆部球结膜...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8)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8)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4.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疑似病例:5.3.1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4;5.3.2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5;5.3.3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6。应与其他病毒...
风疹诊断标准(WS 297-2008)本标准规定了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3.1 风疹。风疹病毒的分离按附录B中B.1进行,风疹病毒RNA检测按B.2规定进行。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原学检测结果予以确认。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属于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其直径50nm~70nm,呈不规则球型,中心病毒核酸为单...
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世界性的流感大流行,自20世纪以来,有明确记载并且有病原学依据的世界流感大流行一共有4次:①发生于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由HINI亚型流感病毒引起,这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估计有2 500万人~4 000万人死亡。③1968年的香港流感是由H3N2病毒引起,该病毒由禽流感病毒和当时流行的人流感病毒通过重配而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有5个病原群: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