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此提梁铜卣出土于湖南湘江流域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它的形制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卣相似,但盖上和腹部装饰的蛇纹、蛙纹等,不见于中原商周同类器物。铜铙钲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湖南地区出土铜铙数量较多,多为单个出土,但与此铙同出的却还有4件,其中有2件象纹铜铙、2件虎纹铜铙、1件兽面纹铜铙。此铙形体厚重,...
此卣(yǒu)的形制,在中原地区常见于西周时期,但卣上的纹饰,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纹饰不同,又出土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此卣即是仿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卣形制,装饰着具有本地特点的纹饰。春秋蛇纹铜尊  通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  衡山霞流出土  此尊上的蛇纹细小,似常见的蚕,尊腹部又有似叶形凸起的纹饰,所以又称桑蚕纹尊,但湖南...
高6.5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4.3厘米,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和家村唐窑藏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和家村唐窑藏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高5.1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8厘米,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和家村唐窑藏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高5.9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3...
后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后母戊鼎出土的大坑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器内底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墓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和手法上,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主纹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阴线的刻纹相辅,令整个器物的纹样主次分明、色调层次变化明显。此式浴缶在下寺2号...
华夏圭臬——青铜流光华夏圭臬——青铜流光2008-09-28 16:20.青铜爵 青铜爵是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最早的青铜礼器。青铜尊 青铜尊为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是当时主要的青铜礼器。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至今未发现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罍,专家认为,在青铜罍出现之前的大型盛酒器是大口有肩青铜尊和青铜瓿,以后青铜瓿消失,代之以青铜罍...
河南省博物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楚国青铜艺术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云纹禁”,酒器,云纹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淅川县,为楚国青铜器,用失蜡法制作而成,高28.8cm,宽67.6cm,长103cm。青铜器中的一个大家族——编钟,这一组编钟出土于南阳淅川县下寺楚墓,叫做“王孙诰”甬钟,“诰”是楚庄王的孙子,也...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
骨排箫-----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为禽类肢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件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虢季"铜方壶(酒器),西周.1990年三门峡市上村虢国墓地出土。该盉盖内40余字铭文,记述了盉的主人“匍”作为应国的...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