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志 IP属地:广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24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陆川啀戏 啀戏是以客家山歌小调为基础,以联曲唱腔为特色,以啀话讲述客家人劳动、生活、爱情、家长里短、悲欢离合等内容的戏剧。啀戏主要分布在粤西、桂东南等啀话地区,包括陆川县、廉江市等地,其中以陆川啀戏为代表。在陆川等地,它是这块历史悠久的客家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戏剧艺术,是当地客家人生活形态及民族智慧的体现。
武宣师公戏。武宣师公戏是武宣县形成最早,发展保留最长久的一个地方民族剧种,至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据查阅资料,于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武艺、宣县通挽乡与贵县通商,进行经济、文化、语言方面的交流,把一种专门为迷信活动(迎神、驱鬼、安龙、打醮)服务的唱师(即师公喃么、跳神),引进武宣南部几个壮族聚居的乡村(现已普遍流传于所有壮族...
贵港师剧(师公戏)后来,师公们利用“师”的歌舞程序来“搬故事”,发展成为“师公戏”,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广为流传。现有据可查的,贵县师公戏起码始于清代干隆末期(1776—1795年),因为在清同治六年之前,贵县师公戏已经十分活跃十分普遍了。师公戏最早的剧目,是戒师时所演的《阴阳师傅》。前期的师公戏,一般只用一个师公调...
平话师公戏,原是逐鬼驱疫、婚娶发丧的宗教歌舞。这种古老的宗教歌舞,长期以来,师公歌舞结合了广西方言平话,运用和借鉴于本地区的壮、汉族民歌,吸收其他兄弟剧种中有益的营养而演变、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为广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
壮师剧又叫壮族师公戏,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武宣壮人称之为“唱师”、“跳麽”、“唱诗”、“跳神”等称谓,1987年后正式称为“壮师剧”,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
壮剧为壮族戏曲剧种。可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
丝弦戏亦称思贤戏,又因主要流行于宾州(今宾阳县),也称宾州丝弦戏,除主要流行于宾阳,还流布于来宾、上林、马山、都安、忻城、武鸣以及邕宁等县。
师公戏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广西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在桂中、桂南的乡村集镇,都有民间师公戏剧团活动的身影。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属皮黄戏系统。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