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异同?

 海星尘 2006-02-16
      「阿罗汉」的意思,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谓解脱者,就是以「贪、瞋、痴永尽」而不再生死轮回者,当他这一生结束后,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经中常以「不受后有」、「不再有这一生的轮回的状态」来描述。
  「佛」的意思,是「真理的觉证者」(the   Enlightened   One),这样的觉证者同时另外还有十个称号,以另外十个角度来描述他的成就,「阿罗汉」就是其中之一。这样,佛陀与阿罗汉从解脱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以尊者阿难会说佛陀与阿罗汉的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没有哪个比哪个好)。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弟子们,从来没自称或被称为「佛」的,显然,弟子阿罗汉与佛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依据早期佛教圣典《杂阿含经》所说,有两点差异:
  1.佛陀是「无师自悟」者,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他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世界里,依着自己的修学,敏锐地观察与思惟,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但阿罗汉弟子们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的。
  2.佛陀是「人、天之师」,他有无比的教化能力(例如:十力),教导了人间与天界的许多众生,使他们也能觉证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可以说,佛法因为佛陀的出现而得以在世间广为流传,佛陀开启了世间一个有佛法流传的时代。
  佛陀入灭以后,佛与阿罗汉的这两点差异,在怀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动下,逐渐受到重视与放大,终而激发出佛弟子们以佛陀为榜样,要「学佛之所学,证佛之所证」的大心,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脱」为修学目标的大乘佛教之流。
  约公元五世纪以后的印度佛教,如来藏「佛性本有说」的后期大乘思想当道,宣说「众生本有佛性」,众生都必定要成佛,当然也包括了过去所说的阿罗汉弟子们。因此,阐扬这个思想者必须推翻过去所说的阿罗汉弟子们已经是解脱者的经教,而说弟子阿罗汉的解脱只是错觉,就像暂时喝醉了一样,等醒过来后,也会继续修学成佛的。不过,由于「佛性本有说」与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无常、无我法印无法调和,要以此来否定阿罗汉弟子们的解脱成就,恐怕终究无法让人信从。
  参考数据:贪瞋痴永尽者:《杂阿含第797经》/《相应部第55相应第52经》,   不受后有:《杂阿含第11经》/《相应部第22相应第18经》等,无胜如:《中阿含第145经》,佛陀十号:《杂阿含第550经》/《相应部第11相应第13经》等,无师自悟:《杂阿含第75经》/《相应部第22相应第58经》,十力:《杂阿含第684经》/《增支部第10集第21经》,大乘之兴:《初期大乘佛教之启源与开展》〈第2/3/8章〉,如来藏佛性本有说:《印度佛教思想史》〈第8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