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维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
乙:住口!喂,想不到你还这样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
甲:现代不是仍然应该读《论语》吗?《阳货》孔子说——
乙:孔子又怎样?孔子的话永远对吗?孔子不会说错话吗?
甲:你忍耐一些好不好?好一串连珠炮,你似乎比女士们还气愤呀。
乙;就是要先劝止你,免得人家以为我们的对谈内容,对妇女不敬。你知道吗? 妇女能顶半边天,如果没有女人,我们——
甲:对。没有女人,就根本没有人类了。当然,没有男人,女人也不能生儿育孙。生物有雄有雌,互相补足,原本是造物美意。
乙:对呀,男的也不能没有女,女的也不能没有男。《圣经》说。
甲:不错,正因为如此,所以两性的生理、心理,都大大不同。因此,彼此的想法。 做法,常常不一样;也因此,免不了有误会,会冲突、会气愤。男女两性有合作,也有斗争,无休无止。
乙:你不是说孔子受了女人气,所以说那句话吧?
甲:有什么稀奇?有哪个男人一生不受过女人气?妈妈啦、姊妹啦、老婆啦,甚 至女儿啦。家人以外更不必说了。正如女人一生,也受过不少男人气嘛。
乙:肯承认可能是孔子气愤之言也好。为什么《论语》要收入这句?
甲:可以说要尽量保存真相,更可以说编选《论语》的孔门后学——当然都是男 人——同意祖师孔子的见解。至少,同情孔子的感慨。
乙:看来孔子那个时代的社会已经相当重男轻女。习俗移人,圣贤不免。时代 的限制。教育与见闻的限制他们同样也不免。孔子自少孤贫,早年的教养孔母颜徵在总有功劳,但整本《论语》都没有提过妈妈,就像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整本《孟子》也没有提及。
甲:你有理由这样想。不过,孔子常和弟子讨论孝道,能传他晚年成熟之学的曾 子也以大孝著称,大概孔子也一定是位孝子吧。《论语》之中孔子也不曾提过自己的爸爸。所以这一点不能证明孔子轻视女性。
乙:《泰伯篇》中周武王说自己臣子能治理天下的有十位,孔子补充说:其中有一名是女人,所以算九位而已。你看,他不是把女性当作二等公民吗?
甲:唉,真难辩护了。不过,圣人也有错误。子贡说得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这对孔子的为人和言论价值,恐怕没有多大影响吧?
乙:作为一个“人”,当然可以原谅,不要把他当作无可非议的神就好了。
甲:把孔子当回一个“人”的话,我想他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可以这样分析——
乙:且看你这位辩护士的能耐。
甲:首先,他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对举而说,可见“女子”并非就是“小人”——甲不是乙,所以才说“甲与乙”,对吗?
乙:可以这样说。
甲:其次,这句话的所谓“小人”,并非道德上的卑鄙邪恶之辈,而是社会地位低微、学问见识平常琐细的小人物,否则,奸险小人,就远之唯恐不及,下文也就不必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了。
乙:也有道理。《论语》之中,常常提到小人君子,《宪问》著:“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了。”这些地方的所谓“君子”,当然是指统治阶级,否则有德的君子,又怎会“不仁”“无义”呢?
甲:对了。那个时候,贵族政治渐渐解体,传统的“君子”“小人”之别,也渐渐由“禄位”意义过渡到“德性”意义。不过传统意义,以禄位有无而分的“君子”“小人”,在《论语》之中仍然所在多有:《里仁》所谓“小人怀上”“小人怀惠” “小人喻于利”;《雍也》所谓“小人儒”;《颜渊》说“小人之德草”;《卫灵公》说“小人求诸人”等等都等于“山野小民”“升斗小民”的意思。
乙:对。《阳货》所谓“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指的也是平民百姓,由于教育与环境的限制,他们每每琐细拘谨,不知大体。——不过,把“女子”和这样的人相提并论,究竟是不够尊重。
甲:没有办法,那时的女人,也是时代、环境与教育的限制,少读诗书,罕见世面,不能和今日许多才德学识都超卓过人的女性相比。不过,孔子认为女子与小人之所同,只在所谓“难养”,就是说,“不容易教养”“难以相处”——正如一开首我们同意:由于生理、心理不同,彼此不容易互相体谅,所以误会产生,大家都觉得对方“难以了解”“难以共处”吗?
乙:唉,“男人心,海底针”,这是女人说的;“女人脾气,好像天气”,这是男人说的。
甲:“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离”,这是英国大才子王尔德说的。近年医学科技电脑化,磁共振、大脑扫描、遗传因子分析,有许多惊人发现,好几本据此而大谈“男女有别”的英文书,大大畅销,据说不少人因此觉得:早些明白,夫妻可以少吵许多架。
乙:据说孔子、孟子的婚姻都不大愉快。
甲:不大清楚。古人有孟子因为妻子蒸梨不熟而把她休弃的说法,不过也有人替孟子辩解,说是他故意用这个理由出妻,让她得人同情,容易再嫁。
乙:后来有所谓“七出之条”,除了“盗窃”一条是可大可小之外,不顺翁姑啦、无子啦、妒忌啦、口舌啦、淫荡啦等等,都是丈夫可以片面结束婚姻的所谓理由,最后一条“恶疾”,更是凉薄残忍,不知什么叫for better and for worse,又说什么“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名”,真是荒谬之至,绝不平等。
甲:当然也有所谓“三不出”。前贫后贱、共历三年之丧的糟糠之妻,都不可弃。中国人在过去犯下的错误很多,我也度德量力,不—一做他们的辩护律师了,免得对此富有研究的女学者,例如我的好朋友同在香港一所大学任教的黄嫣梨、刘咏聪两位博士,引经据典、义正词温,把我修理一番。
乙:何止她们会为历代不幸的姊妹鸣不平?稍有理性的现代人,不分男女,都唾弃那些过时腐朽的谬论。现在大学内外、各业各行,都有许多杰出女性,如果她们不幸生在古代中国,恐怕连识字机会都没有呢——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呸!
甲:老兄这一口浩然正气,喷薄而出,小弟真要唾面自干了。为什么会有“无才是德”这句话?还有,何谓“三从”“四德”?如果我们解释起来,时间恐怕花费不少,这里的烂番茄、臭鸡蛋之类,恐怕也不够供应。
乙:谬论胡言,人人得而鸣鼓攻之!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以为这句浑话是出于明末,而始见于清人著作。
甲:刘咏聪教授,中国妇女学的后起之秀,在她的大作《德才色权》里进一步指出:晚明冯梦龙、陈继儒等人之书,已有此语。并且她分析:由于“重德轻才”传统和“才命相妨”信仰,所以有这句话。我觉得很有见地。
乙:如果刘女史生早一百年,不要说拿博士、做教授,恐怕名字也要改过,要“咏宠”“咏从”,不许“咏聪”,不许步“咏絮才高”的谢道韫。
甲:谢道韫确是了不起。你看《世说新语》和《晋书》所记,她曾经在小叔清谈辩论屈居下风时,助他一把,反败为胜;又在夫丧家危、盗匪临门之时,冷静机智地应付,并且出其不意,手刃贼人,事后又从容大方,折服群寇。梁红玉、秦良玉,有武无文;李清照、陈端生,有文无武;薛涛、鱼玄机,才高而德薄;蔡文姬、萧观音,居常而不能应变,唯有谢道韫,真是古今才女第一。
乙:现代的秋瑾也很伟大。不过,各人的时代、环境、教养、品性不同,可以比较,但谁是第一,也很难说了。搞不好就如电台选美,事前谣琢繁兴,赛后风波不断。
甲:电台选美许多时候是对女性的变相侮辱,尤其是那些鄙俗不堪的男主持,问参赛者那些浅薄无聊又往往牵涉淫猥、语带双关的所谓考验智慧的问题,简直令人作呕!
乙:喂!你不要以“吐”还“唾”啊!这类东西,常常流于低级趣味,我也同意。不过豪门选媳、影视选星,这也不失为一种途径,所以也有不少自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孩子——
甲:不只女孩子,中年妇人也粉墨登场、大现色相了。
乙:“偶现色相”本来是佛家得道高人之语,被你用在这方面,唉!菩萨低眉,也 会变为金刚怒目。
甲: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乙:孔子当年为势所逼,以礼为重,见了卫君夫人南子,惹来高足子路十分不满呢!
甲:现代作家林语堂把这故事编成戏剧,据说还引起曲阜群众不满,认为不敬圣人哩!
乙:其实南子可能也有政治才能,虽然机会与发展不如武则天、吕后,不过她也没有武则天和吕后抢权力、杀情敌那般恶毒,比起贾南风、西太后,她更好多了。
甲:不过传统社会对所谓“妇人干政”总有反感。武王伐纣,声讨他的罪名之一,就是“唯妇言是用”——
乙:许多人都说:克林顿没有希拉里,就当不成美国总统。满有恩赐智慧的所罗门王,多娶了外邦女子,也就不只拜耶和华了。
甲:伊甸园中,是夏娃先受引诱,先吃禁果。唉!男人的账,总算到女人头上,恩怨情仇,真是永远纠缠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