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检索记录
齐 伟
检索到的资料显示: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并不多。 从“前概念”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看,多数局限在科学和数学两个学科范围内,特别是国内研究者将前概念聚焦在物理教学上,只有不多的研究者对其它学科也进行过初步探索。 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 从“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而采取的解决策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 显然,上述解决策略是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媒介进行的,或者是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我们认为其中存在着以下遗憾: (1)没有考虑到教学条件的变化对前概念解决策略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缺乏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很多前概念的解决策略偏重于描绘结果,缺乏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探索。 (3)理论研究还只是现象的阐述和经验的总结,前概念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程度还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 没有找到前概念和教学有效性之间实证性的关系。 (4)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科学和数学教学中,特别是物理教学,误认为只有在科学概念上才遇到前概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强、刘炳升.建构与前概念.物理教师,2001(7) [2]. 周友士.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概念转变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 张悦群.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生的“相异构想”.http://www.:8010/basic/paper/1/102/ [4]. 陈登军.试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 [5]. 窦轶洋、高凌飚、肖化.论学生前概念及对教学的启示.学科教育,2001(10) [6]. 李孟然.教学中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 乔云娣.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相异构想.http://www.:8010/basic/paper/1/103/ [8]. 王恬、谢元栋.关于光和影子概念的相异构想的调查报告. http://www./apfslt/v3_issue2/wangt/wangt2.htm#two [9]. 张喜荣、王绍符、王兆民.前概念对光学启蒙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保定师专学报,2000(2) [10]. 于永建.巧用归谬法 纠正前概念.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2) [11]. 阎金铎、查有良等.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2]. 皮亚杰著,王宪细等译.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 MERLYN J. BEHR,THOMAS R. POST.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http://education./rationalnumberproject/92_2.html [14]. Hans Niedderer, Horst Schecker.Towards an explicit description of cognitive systems for research in physics learning. http://www.physik./physics.education/niedderer/personal.pages/niedderer/pubs_files/1992_HNHS.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