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不是生产力

 学海泛舟 2006-10-28
                            什么不是生产力



  几乎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公式,叫做“××也是生产力”。有说“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有说“文化艺术”是“第二生产力”的,有说“民众的批评也是生产力”的,也有说“民意是21世纪中国的第一生产力”的,几次都想为此写一篇短文,却又几度欲说还休。近日偏偏又在媒体上看到,此“公式”中的“××”又被置换成新的词汇,变成了“党建也是生产力”。话原是山东某公司的党委书记说的,叫做“党建也是生产力,党建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一股绳”,采访这位书记的记者认为这话不但“实实在在”,而且“入情入理”,就用“党建也是生产力”做了标题。
  真犹如鱼骨在喉不吐不快,我忍不住想问:凡此种种都一概成了生产力,那么,还有什么不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它与生产关系组成生产方式,也叫经济基础,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一样。如上所述,“党建”、“民意”、“民众的批评”,事关政党与民主,应当从属于政治,至于媒体、教育及文化艺术,则可统称为意识形态,这些明明白白都是上层建筑的东西,怎么就接二连三地都“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二生产力”或“21世纪中国的第一生产力”了呢?
  制造“××也是生产力”的,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他们说的这些××,都与生产力有关,或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没有教育哪来科学技术”;比如说,“党建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一股绳”,党建也能发展生产力;再比如说,民众的批评,能使执政者“从中汲取智慧,化成大步发展经济、实现社会转型的动力”,如此等等,当然都言之有理。这些“××”与生产力,确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与此同时,这些“××”与生产力又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无须讳言,“××也是生产力”套用的是邓小平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套用者没有弄清这句话的本意,落了个“画虎不成反类犬”。有学者曾将邓小平的这个论断用公式表示为:生产力=(生产者 生产工具 生产对象)·科学技术。我以为这个公式可以成立。然而,提出“××也是生产力”的诸君,将这个公式中的科学技术转换成你说的那个“××”试试,无论是教育、党建、民意,抑或是民众的批评都行,还能说得通么?理论需要创新,但理论的创新需有科学精神,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可把理论当作一个面粉团随意拿捏。
  在说“××也是生产力”的人中,有的或许还有一种错觉,以为什么东西能够来钱,便可弄出一个什么东西就是生产力。“西部影城”来钱,就有人断言文化艺术是“第二生产力”;“超级女声”来钱,就有人觉得“民意是21世纪中国的第一生产力”。但我想,假如“××”都成了生产力,那么,恐怕只有生产力本身将不再是生产力。这,正是我所感到恐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