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热点十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资源868 2017-06-06

历史罗如是说: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

马克思曾指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石器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蒸汽机

资本主义社会

四、知识链接

(一)古代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出现;

2)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业的发展迅速,社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与被雇佣——生产关系)。

(二)近代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及其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近代企业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及技术,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自由资本主义取代商业资本主义: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开始自由资本主义盛行。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取消保护关税等国家干预,进一步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获得更广泛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自由生产、自由竞争和自由销售政策。

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19世纪晚期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生产和资金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垄断组织大量出现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兼并后形成的超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有利于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资产阶级认识到自由放任主义不再适合生产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种做法为二战后美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效法,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为了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个体所有制。

2)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因此,党中央从1953年开始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阶级土地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3)由于总路线提出后,党中央一些领导同志,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党中央又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将农业生产合作集体所有制转变全公社集体所有制。

4)十一届在中全会以后,为了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即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的土地承包给农户个体经营,既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采用股份制方式,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五)现代西方生产关系的调整

1)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良好途径,1921年为了解决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危机爆发,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没有缓解危机,更加激化了矛盾,罗斯福实行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的手段,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度过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指导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五、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事例

科学技术

各生产要素

工业革命

牛顿力学、热学、蒸汽机等

蒸汽时代(劳动工具),工厂制(生产管理),煤炭被大量开采(劳动对象)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内燃机等

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动对象)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

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等

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

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3分)

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3分)

2)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分)

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3分)

小试牛刀:

2017.3福建龙岩历史质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知识,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示例1:垄断组织的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示例2: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使人们认识到放任自由的经济思想已经不合时宜。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本特征,在金融、工农业生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了系列改革。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对此后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