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毛泽东的智慧:一场“生产关系先于生产力发展”伟大的实践

 人老颠东 2023-02-0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古道任西风,素心继圣学。
但存笔墨深,文骨比人杰。

--《文骨》

真正的哲学,应当像伟人那样:语言即实践。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精准深刻的意义,并指向行动。毛主席主张人民看得懂的语言表达。鉴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再试图对此做探讨。理解这一关系,才能理解那十年为何伟人宁愿打乱秩序也要坚持全国人民“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完全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地,生产力即生产工具、条件及方式,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之关系及分配方式,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分配形式。再由生产关系,形成社会关系。

反过来,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并非直接作用生产力,而是在下面两种情况,对生产力产生影响:1、当与生产力匹配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此时,应当在生产力充分发展之前,构建完善的生产关系,预先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分配形式确定下来。否则,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关系的弊端越明显,乃至对生产力形成限制,或者倒退。

2、当在与生产力不匹配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此时,应当先改变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否则,将阻碍生产力发展,陷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比如在18-19世纪,西方先后发生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关系,完成从封建主义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同期,在工业文明阶段,中国仍处于封建主义阶段,这一生产关系与现代化生产力相悖,构成了阻碍关系。

一方面清朝政府以汉满有别的政策加剧阶级固化,以八股文限制人的思想自由;另一方面陈腐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整套体制不再适应现代工业贸易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限制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末年,中国人处处挨打、饱受欺凌。想要改变这一命运,必须从打破这一严重限制现代工业发展的旧体制开始。这就是伟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根本意义。

这是基于现代工业体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以其为众生利益考虑的公有性,超越追逐私自利益最大化的私有性,体现了制度本身的先进性。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现代中国践行之更为合理科学的最大原因。这一点是要明确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树立制度的自信。

这里要避免一个误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生产力是指生产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两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对应不同的要素,是决定与反向作用的关系,不是互相包容或者排斥的关系。我们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达到平衡,准确地是指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促进、非阻碍的作用。厘清这一点,才清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真正的对应关系。

另外,还要明确马氏的共产主义与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之本质差别。生产力本身要接受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及人类生产能力等客观条件制约。这决定了马氏的共产主义不同于原始的共产主义。马氏的共产主义,是基于现代工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条件发展起来的。原始共产主义是基于落后原始的生产力和条件形成。尽管两者的共同点是,生产资料和分配归集体所有,但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截然不同。这也解释了为何共产主义具有实现的科学性,原始共产主义更多是人类原始的大同愿望。

伸言之,共产主义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与中国自古有之的“天下为公”有深切的内在联系。除去毛主席的努力,这亦是共产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中国儒释道,是一种以虚之道为内核的农耕文化。它讲究天地人的关系,以“善”为最高境界,以人情伦理为纽带,安置万事万物。在这样的道统之下,个体服从家族,服从天子,亦即天授人权的集体。

两者不同的是,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当农耕文明不再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传统的体制亟需改变,现代化转化。青年毛泽东尝遍了西方主义救国之道,包括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最终找到这把钥匙:利用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及其社会理论,重建新中国。他宣告: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然而,这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人类社会新工程。走在前面的苏联亦在摸索中。在这种情况下,伟人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呢?除了建立工业生产体系,奠定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更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而这些远大理想的起步,是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国及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再以教育与宣传改造人们的思想。

1930年代,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红色革命队伍时,就重视对军民的思想教育。在当时的革命队伍里,农民基本占了九成,日常作风带有严重的小农意识:私自、散漫及权力本位。为改变这一现状,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从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着手,通过党的教化向队伍植入更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改变农民的局限性,树立更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一做法,如今可借鉴到当今的社区基层)。既依靠农民,又保持对其的领导。

后来,经过万里长征的淬炼,延安时期的建设,包括数次的整风运动,终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思想统一,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些革命与教育,全旨在改变中国旧社会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第一时间带领全国人民开展工业建设,对经济基础进行全面改造。当时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恢复速度远超预想,比计划的15-30年大大提前。他根据这一新形势,调整了原定计划,提前改变生产关系,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底完毕,次年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伟人毛主席希望在现代工业经济体系下,人人平等劳动,共同参与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这就是毛主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理论最伟大也最艰苦的实践。我们只有真正看懂这一关系,贯穿新中国建立与建设之始终,才能看懂伟人全部所为的立足点和理论依据,读懂他深层的含义与用意,不被浮云遮望眼。

播下一颗思想种子

让它随意发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