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

 XXWT985 2006-12-16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8 College
2006年6月
Jun.2006
孔子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
戴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410081)
[摘要] 从“有教无类”的教学对象观与“全纳教育”、“君子 成人”教学目的观与健全人格教育、“六艺”
的教学内容观与和谐教育、“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观与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培养、教学互动的教学过
程观与交往性教学、“知人 长善救失”教学评价观与开放性的“形成性教育评价”六个方面论述孔子的教学论
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 孔子; 教学论思想; 现实价值
[中田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22(2006)03-0052—04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占有两
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
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孔子的一生
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聚众讲学和著经之中。他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论思想成为中国乃
至世界教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本文试就孔子的
教学论思想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
价值作进一步论述和探索。

、“有教无类”的教学对象观与“全纳教育”
孔子在他的教育活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人
都可以受教育、能教育、需教育,提出了“有教无
类”(《论语·卫灵公》)的命题。孔子认为:人没有
贵贱、种族、国别之分,人在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说:“自束
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开办
私学,聚徒讲学。在他的弟子中,不论贫富贵贱,
兼收并蓄,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
人,仲弓之父竟是个强盗??而且孔子招收弟子
不受年龄、地域的限制,真正实践了“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和今天的
“全纳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实价值“全纳教育”容纳所有学生,不论在身体的、智
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文化的、种族的差
异或可能存在的障碍,接纳所有的儿童,反对歧视
与排斥,使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人身上,促进其积极
参与,注重集体合作。同时,它体现了一种“来者
不拒,爱无差等”的教育公平理念。近些年来,我
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做到教育公平,
实现“全纳教育”。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尤
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该如此。
二、“君子”“成人”教学目的观与健全人格教育
孔子从培养“士”、“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明
确提出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士”、“君子”的理想
人格和各种才能。他对“君子”提出了智、仁、勇三
方面的规格要求。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而最高理想的目标“成人”则需要具有智、仁、勇、
艺、礼、乐六方面的素质标准。子路曾问孔子怎样
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完善的人,孔子回答说:“若臧
武仲之知,公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
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
收稿日期:2005一l1-22
作者简介:戴文静(198l一),女,湖南平江人,2004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论史研究。
· 5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戴文静 孔子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第3期
子通过修德讲学,博文约礼,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人格的多元协同
发展。孔子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如在教
学目的的制定时要求学生学习艺、礼、乐等知识,
同时重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具有仁、智、勇的品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人才培养提出
更新、更高的要求。未来人才与当今人才的差别
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基础,更在于
人的精神、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强调,人类在21世
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
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可见,思想、道
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高素质人才不可
缺少的人才特征。孔子的教学目的思想虽然有它
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宝贵而丰富的教育思
想遗产。对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改
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六艺”的教学内容观与和谐教育
孔子说“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志与道,
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论语·泰伯》)。孔子
认为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振奋精神,有利于立
志;学礼可以使人了解做人的规范,使人在社会上
站住脚;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懂得艺术。乐
与诗、礼中的审美情趣可以使人产生对审美理想
的追求,理解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美
丑。这里所说的“成”,是最终得以完成的意思。
所谓最终得以完成,是说一个人仅有德、智、体的
教育和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人还是不完善的。
只有加上艺术的教育,人才能成为完整的教育。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应该说,司
马迁对孔子的教学内容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笔者认为,当今所大力提倡的“和谐教育”思
想和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
容观一脉相承。“和谐教育”是感性教育、理性教
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协调和统一。感性教育的基本
内容应当包括自然教育和艺术教育。即孔子所强
调的对“乐”的学习,理性教育主要是指科学(技
术)教育即对“射、御、书、数”的学习,而非理性教
育则主要是指人文(艺术)教育即学习“礼、乐”。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呼吁将科
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的结合不是两种教育的机械相加,也不是一个
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它的实质是指两种教育的
相互渗透和统一。我们应当将科学、技术与人文、
艺术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使之成为
科学— — 人文教育或人文—— 科学教育。这种教
育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自由
为最高目的,从而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
人的和谐相处。当前我国的教育,应当在不削弱
科学技术教育的前提下,提高人文艺术教育的地
位。在人的统一而完整的精神属性中,感性是基
础,理性是原则和方向,而非理性则起重要的调节
作用。教育要努力克服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冲突,
将精神属性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和谐的整
体。我们应反思现代教育所存在的片面知识论,
过于狭窄的专业技术化倾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智
能的同时,丰富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历史上
孔子所开创的和谐教学思想道出了人类教育理想
的真谛,即所谓“工具价值”目标与“目的价值”目
标的和谐统一。
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观与
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培养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多样
的教学方法,值得后人借鉴。主要表现为因材施
教和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说:“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这是就学生程度说的:可以传授
给中等以上水平的人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
的人,就不要传授给难以理解的知识。就各人特
点来说,也要因人施教。孔子对一些人的问孝、问
仁、问政等,都针对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回答,这
些不同的答复又恰恰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缺点而言
的。为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他经常对弟子
作调查研究,了解每个人的特点。他说:“柴也愚,
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
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这种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孔子培养了一批“德行、
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材。孔子
· 5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总第106期)
注意学生的智力差别,根据学生的能力掌握传授
知识的深浅程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今天看来。
“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承认、肯定、尊重了学生
的个性差异,不强求所有学生向理想中的“优等
生”全方位“看齐”,反对以理想化的共性对特殊个
性的压抑,扫除了人们内心的教育歧视。因此,我
们可以从孔子“因材施教”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学
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
着差异,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
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
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应当特别指
出,教师的教学观总是建立在他的学生观的基础
上的,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当作主体的
思想。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正确地认识学生
为前提。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内在的统一。
孔子主张“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孔子
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论语·述而》)就是说,要在学生对所
学知识深入思考而不能领悟时才去启发、开导他;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再
继续传授新的知识。孔子的这句精辟论断虽然只
有短短二十个字,却隐含了深刻的启发教育思想,
概括起来有两点:
第一,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子
日: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意即不想一下如何学、怎么办
的人,孔子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可见,孔子主张
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应该
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精神,不能盲目依
附教师的教。当代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认知图式”,主体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
进行变换和加工,不可能照单全收。所以素质教
育要求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他已有的思维
方式、生活实践以及性格特点,即把受教育者当作
会自己成长自己吸收阳光和养分的正在发展的有
机体,明白是他自己发芽、开花、结果,突出受教育
者自身的“生态性”、主体性和认识的建构性。
第二,教师应该“当其时”、“当其可’ 而教。孔
子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愤悱”时机适时地加
以引导,“愤后则启,悱后而发”,他将“愤悱”作为
“启发”的前提和基础,为的是让学生始终处于一
种积极的摄取状态,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
· 54 ·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求知在先,教
师的适时点拨在后,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当
前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
观念,转变角色,变教学为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去
积极引导学生。教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
识,它的本质在于引导,教也就是为了达到不教。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和措施充分体现了孔子以
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哲学思想,
可以说孔子正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
一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所说:“孔夫子
深深体认到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
习远比老师的教学更重要,所以他对学生的指点
与启发也有很深入的看法。”[1]
五、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观与交往性教学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交往过程。在当前新课程
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把交往性教学观作为
我国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教学的交往
特性。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共同发
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
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
念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
教与学的问题上,孔子的教学实践有许多值得我
们借鉴的地方。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
不如今也?”(《论语·子罕》)教与学的主体应当常
常互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强调“每事问”,这表明教
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创造一种宽松和谐、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师生的交往、对话更
能无拘无束,更能促进彼此主动性、创造性和民
主、平等精神的发展。这恰恰符合当前教学改革
提倡的交往性教学的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显然使
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教育本身来,也即是说人人
都是学的主体,又同时往往担负教的任务。“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正说明教者与学者是处于同一
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交流彼此的体验,
在这种彼此情感的交流中,师生实现了教学互动
和共同发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戴文静 孔子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第3期
六、“知人”、“长善救失”教学评价观与
开放性的“形成性教育评价”
孔子认识到其弟子各具特长,并存在着差异,
《中庸》中就明确提出了“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
鲁哀公问弟子中谁最勤奋好学时,孔子便对颜渊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作了一番评价。评价的目
的是“长善救失”。 学记》指出,教师学生要“知其
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
参考文献:
也”。孔子还把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教育、生活融
为一体形成综合性或整体性的评价原则。传统的
教育评价是“终结性”,而形成性教育评价是“过程
性”;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目的”,而形成性教育评
价是“手段”,目的是“长善救失”。素质教育需要
科学的教育评价原则,重新回顾孔子的教育评价,
对我们今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借
鉴意义。
[13李远哲.中国文化与教育[N].明报,1999-1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沈季林.孔子教学思想评述[J].职大学刊,1996,(1):71—75.
[5]刘伟青.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时代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92—94.
[6]王新婷.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现代合理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2—86.
[7]赵玉惠.孔子教学思想探析[J].教育思想研究,2002,(6):28—32.
Confucius’Pedagogical Thought And Its Realistic Value
DAI Wen-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Confucius pedagogical thought and its realistic value from the following six respects:
from the teaching ohject of“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social status in education”to the all-recruitment education;
from the teaching goal of“virtuous man”and “grown-up adult”to the education of sound personality;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six classical arts”to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of“suiting the instruction to the
student’s level”and “stressing elicitation and guidance”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spirit:from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interdynamic teaching to the association teaching,and from the teaching judgement of“knowing
one’s subordinates well”and “developing one’s good deeds and helping one out of faults”to the open-end“formal edu—
caiton judgement”.
Key words:Co nfucius;pedagogical thought;realistic value
· 55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