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新东亚

 偶是俗人 2007-01-20
寻找新东亚
      《财经》杂志/总176期    2007-01-08 00:00:00

除了是惟一没有美国参加的东亚地区对话机制,进入第二届的东亚峰会还在寻找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路线

□本刊记者 黄山/文

    因台风被推迟一个月后,第二届东亚峰会(EAS)将于1月15日在菲律宾宿务召开。这个曾经一度被外界解读为“试图与美国在东亚的势力相抗衡”的区域对话机制,今年即将引入地区能源安全等实质性话题。
    本次峰会原订于2006年12月10日至14日期间召开。按照2005年12月首届峰会达成的共识,在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东亚峰会举办的同时,也将召开东盟领导人第12届峰会,以及东盟与东北亚三国之一“10+1”、东盟与中、日、韩“10+3”峰会。
    根据去年7月26日东亚峰会成员国外长会议达成的协议,这届东亚峰会将关注能源安全、金融、教育、禽流感以及减灾问题。作为东道主的菲律宾,也提出会议讨论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问题。
  
定位分歧
    东亚峰会的思想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构想。但其时,亚太经合组织(APEC)正处于上升期,并成为当时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机制。因此,“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个具有排他性质的组织构想遭到美国和日本的反对,也就无疾而终。
    进入90年代中期,APEC在促进地区贸易自由化方面缺乏后劲,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所倡导的地区主义对东亚国家不啻为一种激励,亚洲金融危机也使本地区国家意识到加强团结、促进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大背景下,1994年的东盟地区论坛(ARF),1997年的东盟“10+3”合作框架、与此并行的东盟十国同东北亚三国之一的“10+1”对话,1999年形成在“10+3”会议期间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都指向东亚合作的方向。
  作为东亚地区一体化的代表,东盟自1967年成立起,历经40年,已经从最初致力于地区稳定的组织,发展成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2002年1月,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2003年的东盟峰会提出,到2020年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而后又提前到2015年,目的是建成东盟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
  因此,由东亚地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东亚峰会与会方的共识。但是,对峰会在促进东亚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各方有不同的意见。
    首届峰会达成的《吉隆坡宣言》,将这个机制明确定位为就共同利益和关心的战略、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对话的论坛,目标是推动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以及经济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主任张蕴岭就此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一定位表明,东亚峰会是东亚合作的支持机构。
    然而,从确认东亚峰会与会方的过程就可看出,不同国家对峰会的定位有所分歧。日本在东盟国家新加坡、印尼的支持下,要求峰会不仅需要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家,还需要包括其他相关国家,主要是印度和澳大利亚。而澳大利亚为了满足参加东亚峰会三个前提条件之一,即与会国必须是《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签字国,特意在2005年加入了这一条约。
  张蕴岭认为,同《吉隆坡宣言》将东亚峰会定位为论坛不同,日本等国家希望能将峰会机制化,具有实质性内容;换言之,希望由16国的会议(而不是13国)作为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机制。
  为此,日本在2006年8月抛出旨在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东亚全面伙伴”概念,后者试图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服务业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而这一概念的出台,又是基于日本在2002年1月同新加坡签订的两国经济伙伴协定(EPA)。根据日本的说法,双边经济伙伴协定涉及的范围要比自由贸易协定(FTA)来得更广,其目的是在一个包括更多成员国的框架下,推动科技联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比之下,东盟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及中国、韩国主张,东盟“10+3”应该成为东亚一体化建设的主渠道和中心,东亚峰会则以对话论坛方式作为“10+3”的补充。作为推动东盟“10+3”主渠道的举措,中国率先在“10+1”的框架内,大力推动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
  2001年,中国率先同东盟达成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在2003年的东盟峰会上,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国,同时成为东盟首个战略伙伴。
  
美国的影子
    可以预见的是,在东亚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东盟“10+3”和东亚峰会等多边框架将以共存的方式发展。然而,围绕东亚峰会前景的最大问题之一,依然是美国的角色。
    在首届东亚峰会之前,由于美国未被邀请与会,引发了美国国内关于中国试图通过峰会排除美在东亚的影响力的言论。对此,中国外交部和中方学者在许多国际场合多次解释、澄清:美国未被邀请,是因为其未达到东盟主办方的要求,并非中国的阻挠。
    尽管美国在加入东亚峰会方面多少“名不正,言不顺”,但鉴于美国与峰会成员国中的日、韩、菲律宾、泰国及澳大利亚之间签有双边军事同盟条约,同新加坡签订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且美国在东盟的总体投资额及同东盟的贸易量都很大,使美国成为东亚峰会挥之不去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美国充分认识到东盟对其国家利益特别是反恐战略的意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谢尔顿西蒙(Sheldon Simon)教授指出,由于恐怖分子在泰国南部、菲律宾以及印尼的活动,美国已将东南亚作为其反恐的“第二战线”,也因此将整个东盟而非其中个别国家作为合作对象看待。这是美国东南亚战略的一个转变。
  美国国务卿赖斯在2006年7月参加东盟外长会议时表示,美国将同东盟一起制定为期五年的行动计划,希望因此推动经济政治联系。而在东盟方面,普遍认为该行动计划是未来美国-东盟自由协定的基础。
  不仅如此,美国贸易副代表卡兰巴提亚(Karan Bhatia)表示,美国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并希望通过同东盟整体的贸易和投资协定,来推动双边关系制度化。有关美国专门任命派驻东盟大使,以及在财政部建立针对东盟的代表处的提议,都属于美政府当前的讨论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研究室主任翟琨认为,美国正在采取动作弱化未能参加东亚峰会给其带来的利益损失,其中之一就是加强与峰会“发动机”东盟的关系;具体措施表现为在过去连续两届的APEC峰会上,美国仿效“10+1”机制的做法,同缅甸、柬埔寨、老挝之外的非东盟七国举行峰会,即所谓“7+1”。
    对东亚峰会性质以及意义的争论,不会随着第二届峰会的顺利召开而散去。
    翟琨的看法是,更关键的是,要看2007年的第三届东亚峰会——届时,相关各方将迎来东盟成立40周年以及东盟“10+3”机制成立10周年。有关东亚峰会这一机制未来走向的信号,势必将进一步明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