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银行业的转折点2007年[栖息谷]

 水凌佐依 2007-02-08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2007年必将成为改写中国金融史的关键年。从交通银行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再到工商银行,2005年6月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系列IPO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掀起中国本土银行融资热潮,交行与建行发行H股,中行先H股后发行A股,再到工行A+H股同步发行,中国本土银行的投资价值得到全球范围投资者的认可。2003年底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见成效,中国证券市场实施的股改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改善中国银行体系的业务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完善银行管理体系,中国政府推出《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审慎监管和法人结构为基础,规定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允许外国银行分行转为在华注册的法人银行,法人银行可以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不受地域和客户限制,对法人银行及其下设分行注册资本和营运资金的要求与中资银行保持一致,并允许独资银行母行在中国申请保留一家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对外资在华设立的法人银行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实行与中资银行对等的监管标准,是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

  目前已有八家外国银行申请在中国开展零售银行业务,迄今已有70多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金融机构将涉足人民币零售银行市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称,它正在审核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英国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旗下的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和恒生银行(Hang Seng Bank Ltd.)、英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香港东亚银行(Bank of East Asia Ltd.)、荷兰银行(ABN Amro Holding NV)、日本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inancial Group)和新加坡星展集团(DBS Group Holdings Ltd.)提出的申请。

  在外资银行积极布局中国市场的同时,我们看到已经上市成功的中资银行开始着手推进海外业务的发展,建行收购美银亚洲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加入全球银行业的并购大潮,从中行去年的净利润贡献来看,中行内陆业务对整体的贡献率为40%左右,境外业务的贡献率则高达60%,工行下阶段的重点战略是扩大海外业务,而工银亚洲将是工行在海外发展的旗舰。股改成功成为国有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契机,随着国有银行股改和上市,其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资产率大幅降低。

  2006年12月18日,工行A股股价涨至上市以来的最高点,即每股4.56人民币,依此计算,工行市值已跻身世界第四位。市值是市场信心的表现,是市场的一种评价,中资银行股票价格的上升充分说明海内外机构投资者认可中国本土银行的改革和看好其未来发展预期。股票价格是上市公司价值和市场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股票价格上涨并非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水准,而更多的是良好预期,为此中国本土银行尚需更大的业绩提升和改革创新。国有银行真正在国际上跻身于一流银行之列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外资银行是混业经营,主要依靠其跨市场的服务带动传统信贷业务,中国本土银行自身跨市场产品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急待提高,中国政策法律对混业经营急需重新定义。而从国有银行自身分析,国有银行如何保持优良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人才引入和培养将是任重而道远。2007年对于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发贴心情

                              新时期的中国银行业

 

  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的金融创新和自我改革成为缩短与外资银行差距的最佳途径,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风险管理成为中国本土银行时刻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银行业针对市场开放,进行大力的改革和创新,借助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改革创新和提升竞争力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结构创新以及承载这些产品市场不断的开展,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看到随着中国银行业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更广泛范围的基础上平衡到投资者,而来自海外股东将通过其自身经验和优势推升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而中国政府所承载的是信用风险,所有投资者看好中国本土银行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和自我提升受到投资者的支持和认可。为此中国银行业需要在更加广阔和宽泛的空间,提升信用含金量,积极完善产品和管理结构,加速提升中国本土银行业的综合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看好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中国本土银行应平衡市场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本土银行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能力急需提高。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于监管,管理风险、度量检测风险以及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对于中国银行业非常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多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在高流动性的市场中,如何监管将考验银行业管理者的智慧。资金需要的是获得利益,为此今天的中国银行业必须在认可资金的逐利性的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和市场结构性基础建设。中国金融市场需要稳定持续发展,利用证券市场平衡房地产风险是中国政府开始站在全球的视野下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是平衡中国未来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


发贴心情

             中国银行业监管建议


  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和资本全球化的综合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如何监管及完善监管体系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预期未来外资银行将更多更深层次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监管工作日益复杂。
如何将外资银行纳入中国银行业体系之中是未来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近期中国政府颁布的最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外资银行本地法人化是推进外资银行融入中国银行业有效的手段,为监管和保障中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建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审核外资银行的过程中,明确进入准则和标准,严格审核制度,创造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对等的标准以及监管和管理流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起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数据更新和跟踪制度,数据库建设需要涉及各银行的总部和分支机构运营最新准确的数据。目前外资银行主要是混业经营,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法律的完善,中资银行必将进入混业经营领域,为此监管机构如何监管金融衍生产品是未来监管的难点。

  对于未来中国本土银行加速涉足海外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中资和外资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外资银行的海外总部有关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将是中国监管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如何建设监管下完整的银行数据库,提升监管技术是中国央行和中国银监会需要用战略性思维考虑的问题。

  我们反复指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未来并购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为此中国监管机构如何评估并购后银行内部整合的成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银行结构多元化,本土大型国有股份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私人银行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发贴心情

外资银行构建中国核心竞争力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方人士更加关心如何制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金融市场开放为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中国本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受到挑战。目前在中国银行市场上,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本土四大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仅占有1.5%。过去四年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从1%达到1.5%。
随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实施,2006年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和中国经营地域的限制,中国银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虽部分法规制约外资银行的发展速度,但从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分析是有益的。总体分析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行环境进一步放宽,中国的新发展机遇显现。

  外资银行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如何制胜中国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塑造外资银行中国核心竞争力将是未来外资银行能否在中国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为此希望透过本文更多地分析外资银行如何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基本通过独立组织中国机构发展或者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市场,独立组织中国机构发展的方式能够结合海外总部的战略计划实施中国市场战略,构建管理体系;而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发展方式,容易受到股东利益和经营战略上的冲突,益处在于前期介入中国市场成本低。目前许多外资银行通过收购中国区域性商业银行来构建中国市场的前期网络。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仅仅是刚刚起步,获得了商业拓展的准入资格,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资银行如何利用其海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迅速找到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战略成为未来在中国市场制胜的关键。零售银行和中间业务收入是外资银行的传统优势,将是外资银行率先占领的业务领域。目前中国本土银行的主要收入在于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少,市场经验比较匮乏,而这一方面,外资银行相对具有一定积累经验。同时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是混业经营发展,而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受到政策法律的限制分业经营管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综合的业务组合发展,资源充分共享,分散业务风险,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业务组合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混业经营,传统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组合将是外资银行的商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涉及到企业如何塑造综合性的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外资银行总部企业文化顺利移植到中国来,培养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企业文化,而实施企业文化传承对接的关键在于建立中国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体系,为此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文化再造将是外资银行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发贴心情
银行业——全球并购热点


  有数据表明,今年到目前为止全球企业的并购交易中,银行、电信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在并购交易中最为活跃,由此显示出全球企业并购活动在不断升温,同时全球企业发展的态势比较强劲。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企业经理和董事会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保持较强的信心,而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促使各公司进行战略性发展规划的实施,其核心就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扩展公司的业务和市场竞争力。现在一些国际基金公司开始关注亚洲不同行业内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展开整合过程中与并购有关的公司。

  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为国际银行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期全球银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历史阶段,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被打破,兼并重组必将成为今后十到二十年中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全球银行业正在积极进行重组。

  在国际银行并购中,美国银行占据主导位置,欧日银行紧随其后,并购主体以强强合并为主流,银行跨国并购蓬勃兴起,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模式开始向混合并购模式转化,而战略目的的并购成为交易的核心。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限制逐渐减少,采取推动银行并购的宏观改革,这就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同时并购可增强资本实力,是银行实现全球扩张最便捷的方式。银行规模与客户信任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呈正比例变化,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购可节省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并购在精简机构、人员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并购是银行向混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使银行业务向混业经营发展,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并购提高银行竞争力,使利润最大化,而盈利能力的提升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迅猛增长使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消费信贷和企业信贷市场,国际投资者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目光,中国国有银行的改制和上市计划的推出将中国金融改革推向高潮,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本土银行必将成为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焦点。

发贴心情

进退维谷的美国经济



  2006年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总额为25,700亿美元,赤字为3,550亿美元,高于2005年的3190亿美元,低于2004年的4130亿。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国家信用卡严重透支。布什计划在2009年将预算赤字减半,但实际结果将在减税计划影响下收效甚微,预计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在2015年将增加到7,150亿美元。
  目前美国经济进入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全球化使得美国消费者能获得更加优惠的商品,石油期货、商品期货及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与汇率的波动为美国快速积累金融财富。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美国,而目前美国采取的策略是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对冲经济结构调整为美国经济带来风险。
  目前这样的金融结构是在透支更多国家的能量,以保持美国经济的增长,而其他国家在这条经济链上同样获得部分收益,为此没有意愿打破这样利益格局。我们提醒关注的是美国在2004年,美国所借外债高达6,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总收入的5.5%。 在2005年,这个数字更升到6%。2001年至2004年间,美国的外债占GDP的比率从14%升到了26%。美国是唯一的净债务国,美国55%的债券为外国投资者所购买。
  美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威胁,一旦投资者认为美国的投资价值需要重估并放弃美元资产时,美联储必将大幅度提高银行利率,结果将是世界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目前美元继续贬值,国际投资者抛售美元将损失惨重,出于自身利益,国际投资者不会抛售美元,但这样的情况长期持续下去,美国对外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对美国经济非常不利。
  美国透支未来的消费模式需要调整,考虑未来风险,考虑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通过分析2007年的美国经济走势、美国财政赤字问题、美元风险、美国利率波动以及美国积极推进的全球自由贸易受阻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美国经济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我们应该开始重新审视布什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美国和全球经济的未来。


发贴心情
                      中国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开始全面对外开放,WTO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将面临完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金融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在于GDP持续增长高达10%,经济总量已位于全球前列,截止200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差超过9万亿元,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到4.17%。目前金融业需要考虑如何将巨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高储蓄率奠定了金融业发展的流动性基础,经济快速发展给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金融业的机遇在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个人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为零售金融业务奠定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一系列转型需要金融工具的支持,而金融总量的大幅度提升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健康前行的关键要素。

  目前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将面对真正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是决定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关键促进因素,没有竞争充分的市场无法锻造出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开放最终有助于提升产业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现在中国金融业的改变和发展步伐已明显加快,竞争力得到提升,金融业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充分说明竞争为中国金融业带来新契机。

  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金融业的问题和挑战。制约中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持续下降,投资主要依靠金融贷款,风险聚集在金融机构,例如房地产业完全依靠银行业资金推动,为此如何平衡金融体系中的资金结构性风险是考验中国金融最高管理机构智慧的关键时刻,同时金融体系改革、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信用建设、风险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和透明度是需要中国金融业提高和关注的重要环节。

  中国金融业最大的机遇在于市场开放的契机,最大的挑战在于自身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推动中国金融业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全球化的充分竞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中国金融业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发贴心情

              中国本土银行如何提升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银行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而中国本土银行如何提升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和本土银行间的竞争成为中国本土银行非常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海外银行的综合资料,对中国本土银行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的环节加以总结,希望对中国本土银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随着开放的扩大,中国本土银行的管理、结构和经营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并购将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的主题,任何战略性的决策失误将直接导致银行被收购整合。为此,战略决策管理将是中国本土银行急需补上的一课。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必须加快创新变革,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施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将非常关键。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需要具备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及调研分析数据采集的专业化,明确发展定位,目标管理。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在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如何将员工培训延伸到下属机构的每个人员将非常重要。
  对于中国本土银行在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管理结构改革将非常关键。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已实行公司制管理,管理效率是非常关键环节,为此中国本土银行需要建立起内部广泛的沟通机制,推行动态目标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同时,中国本土银行的股东结构的特殊性直接制约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互动性,为此制度完善非常关键,而执行力和股东权力制衡将是中国本土银行能否获得竞争力的基础。
  风险管理机制和自我审核机制是海外银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为此中国本土银行业在管理结构整合与管理流程再造的过程中,绩效管理、内外部的监管、核查机制、企业诊断职能建设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结构整合均是中国本土银行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和保障,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建设将是中国本土银行业能否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发贴心情

 

                  中国银行业监管建议


  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和资本全球化的综合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如何监管及完善监管体系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预期未来外资银行将更多更深层次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监管工作日益复杂。

  如何将外资银行纳入中国银行业体系之中是未来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近期中国政府颁布的最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外资银行本地法人化是推进外资银行融入中国银行业有效的手段,为监管和保障中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建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审核外资银行的过程中,明确进入准则和标准,严格审核制度,创造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对等的标准以及监管和管理流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起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数据更新和跟踪制度,数据库建设需要涉及各银行的总部和分支机构运营最新准确的数据。目前外资银行主要是混业经营,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法律的完善,中资银行必将进入混业经营领域,为此监管机构如何监管金融衍生产品是未来监管的难点。

  对于未来中国本土银行加速涉足海外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中资和外资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外资银行的海外总部有关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将是中国监管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如何建设监管下完整的银行数据库,提升监管技术是中国央行和中国银监会需要用战略性思维考虑的问题。

  我们反复指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未来并购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为此中国监管机构如何评估并购后银行内部整合的成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银行结构多元化,本土大型国有股份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私人银行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发贴心情
              聚焦金融风险平衡力


  随着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政府加速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经营环境改善,竞争力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业矛盾和问题依旧比较突出,金融发展整体急需提高,中国需要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平衡能力。

  中国政府为平衡金融风险能力,加快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制度,相继修订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银行监督管理条例,力求完善金融法制环境,为金融体制改革创造坚实的基础,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加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上市为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快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力求加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平衡风险的能力,改革金融业运行的环境,完善监管、风险管理和信用体系等建设。同时中国政府需要减少对金融业的不适当的管制,防止管制带来的资源配置浪费,目前需要加快推进外汇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危机制度的改革,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及汇率和利率的配置功能。

  建立完善金融安全系统,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平衡能力,密切关注金融业运行情况,提高风险的预断力和防范能力,明确监管目标,建立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操作流程,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综合风险控制能力。

  在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将风险管理和资本流动的监管作为制度推行,在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推动金融业的合理有序的资本流动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大背景下,资本流动将推动经济发展和活跃,同时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而促进金融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平衡能力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