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清时:高校缺乏原始性创新

 愚然楼 2007-03-08
朱清时:高校缺乏原始性创新
作者: | 2005年03月23日 11:51 | 原始出处: 科技日报
谈到原始性创新,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我们国家的论文数已经居世界前十位了,但我们的原始性创新却太少了。其原因很多,不过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受评价体系和大项目审批程序的限制。比如现在申请一个大项目,需要详细说明什么时候能取得成果,可是一个科研项目如果可以说清楚什么时候能取得成果,那就不是原始性创新了。原始性创新是要发现大家都想不到的东西,不可能事先知道它怎么发展。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等等,这种发现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在现有这种体系下,很难有原始性创新。第二,中国现在首先要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大家很自然没有把原始性创新放在首位,日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大学教学着重传授知识,而不是教学生怎么去发现新东西,知识灌输型的教育必然造成创新性人才的缺乏,自然造成我们的原始性创新的落后。

  朱清时校长强调创新型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大学生进大学,很大部分不是自己选专业,有的是父母给选的专业,有的是被迫选的专业。如果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试问他可能作出创新吗?更谈不上原始性创新了。说到这里,朱校长有点激动了。他说,我们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行政干预多。比如,世界一流大学都已经做到让本科生先学习两年基础课,再根据爱好自主选择专业,而我们却做不到。他认为,改革这一点并不难,只是个观念问题,我们现在搞的依然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

  朱校长介绍了中国科大这些年作的一些成功探索。在考察了十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对它们在教学改革、科研开发、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调研后得到启示:一所一流大学,一定要有某些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在经费和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集中资源建设一系列配套的公用实验中心,让全校师生都有可能将其创造性新思想付诸实验。

  接着,朱校长如数家珍般列举了中国科大的改革措施和成果。

  首先,学校建了若干面向全校开放、教学科研公用的实验平台,购置了一批在相关领域内急需、通用而一般科研课题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为全校科研工作包括重大项目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服务。这种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可避免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显著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也能以这些中心为基地,培养和稳定一支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实验科学和技术队伍,为科研教学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

  其次,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关键和重大问题,整合学校基础研究力量。比如,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确定了 C60单分子的吸附取向,入选1999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并被美国物理学会图片新闻网报道,这是该学会网站首次发表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科技部公布的资料,在1996-2000年间,该校在纳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很出色,以郭光灿、段路明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创新成果。他们提出的量子概率克隆原理,被国际同行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推导出的最大概率克隆效率公式,被称为“段―郭界限”,关于“普适克隆”的实验成果,被称为“该领域最近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之一”。

  再次,围绕国家的重大和战略需求,整合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力量,凝聚各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包括物理、数学、材料、力学、工程热物理、电子工程、通信、微电子和光电子等,专门组建了跨学院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聘请龚惠兴院士为主任。

  朱清时校长还介绍了学校支持一批新兴、交叉和特色学科的发展情况。如:生命科学研究,火灾科学与防治技术,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科技考古等。他认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容易产生新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