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SCL”:回到基础

 七里 2007-03-10

——一个关于术语及其背后涵义的探访

(一)术语溯源

  在研究领域,人们对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理解,采用的是Koschmann等人的解释:它是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技术模式(an emerging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Koschmann, 1996),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做为协调工具,采用协作学习方法(比如伙伴学习和辅导,互惠教学,基于工程或者基于问题的学习、仿真和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Wasson B., 1998)。

  很难精确地确定CSCL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说成为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技术模式。CSCL名称的由来是CSCW,它最初结合了CSCW的研究思想。在CSCW领域,群件(groupware)是被用来支持协同工作,为协同工作提供工具,使群组中人们的交互和协作更便利、更广泛,甚至能够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群件的应用初见成果之后,就有学者结合教学技术中的协作学习理论把此思想应用在教育领域。

  最早的CSCL会议是在1989年、1991年召开的。在筹备会议时,Koschmann等人提出了与CSCW对应的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SCL),把CSCW中的W用L来替换,表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这次会议开始之前因为考虑到Cooperative Learning在学习理论上有其特殊的涵义(Cooperative Learning在学习理论中专指在群体完成学习任务时所是使用的教育方法),Koschmann又随后将其修改为Collaborative Learning做为正式的会议名称(Koschman, T.,1994)。



  第一次专门性的正式CSCL国际会议是于1995年举行的。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6届CSCL国际会议的召开(见下图),但在这个名词之下,关于“C”的涵义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先后有collaborative, cooperative, coordinated, collective等叫法,它们分别体现了研究者对CSCL的理论依据的不同观点。

  collaboration指群组成员在一起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通过协作活动中互相之间的约定、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共同理解和共享知识的建构和维护进行。而cooperative work是通过把任务在成员中进行分解和分配来进行的,每一成员负责目标任务的一部分(Roschelle & Teasley ,1995),二者的区别在于,在cooperation中,任务被分解为独立的子任务,而对collaboration来说,认知过程被分成互相交织的层次(Dillenbourg P., Baker M., Blaye A. & O’Mallay C.,1995)。

  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群体学习活动中,成员之间不仅存在协作的关系,也存在着竞争(注:也有学者认为,竞争也是一种形式的协作,这也是我们的看法)、强迫的关系,因此collaboration和cooperation二者都不能涵盖群体学习的全部内涵(Pea, R. D.,1994),于是出现了coordinated learning 和 collective learning的概念。Coordinated learning源于社会建构理论中的术语coordinated activity,指在社会情景中相互之间基本的交互(Koschman, T.,1994),同样,coordinated learning也泛指群组学习活动中成员之间交互的情况。而Collective learning强调了“(群体)together”的概念,泛指群体学习活动。

  从CSCL国际会议的情况看来,不管对CSCL这个英文缩写具体所指有何不同,这个缩写是被确定并沿用下来,关于它的争论在CSCL领域也许将继续进行下去,但是它做为CSCW的兄弟研究领域(Lipponen, L., 2002)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技术模式,CSCL正逐渐确定其特殊的应用领域和专门的研究范围。

  从召开第一次CSCL的专题会议开始,陆续结集出版了一些关于CSCL的著作,其中国外比较重要的著作有6种(Bonk & King, 1998; Dillenbourg, 1999; Koschmann, 1996; Koschmann, Hall & Miyake, 2002; Littleton & Light, 1999; O’Malley, 1995)。
在国内,CSCL也一般沿用第一次会议的名字而翻译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因此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从叫法上是不同的。但是因为CSCL中关于“C”的解释存在collaborative 和cooperative的分歧,因此这种叫法的不同并不确定性地表示CSCL和CSCW在协作控制的层次上有着“协同”和“协作”的区别。

(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围

  一些学者对CSCL的研究范围所作的解释是这样的:
CSCL研究怎样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来增强群组的交互和合作,怎样通过协作学习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增进知识在群组成员中的共享和分布(Lipponen L, 2002)。

  CSCL为群体学习活动提供一种协作学习环境,来完成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和设计(designing)的任务(Kumar V.,2002)。

  从CSCW的研究来看,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CS和CW。与此类似,对CSCL的理解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CL,也就是协作学习;二是CS,也就是支持协作学习的计算机技术和工具,换言之,就是教育群件系统。对CSCL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对CL的研究多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对CS的研究则更多得借鉴群件的思想和技术,结合CL的研究成果,研究能够支持协作学习的计算机技术。
CSCL具有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学科支撑。从CSCL的起源来看,两大研究传统为CSCL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一是在教育学中的协作学习研究,二是关于CSCW的研究(Lehtinen, E., Hakkarainen, K, Lipponen, L,Rahikainen, M & Muukkonen, H, 1999)。从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来看,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系统有三种模式,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智能教学系统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和CSCL。这二种模式从理论框架上来说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前二种发展历史较长的模式对CSCL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Koschmann, 1996)。CSCL同相关的CSCW、HCI学科一样,是多学科支持的领域,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其密切相关,下面这个文氏图是CSCL 学者Wasson给出的,它比较清晰了描述了CSCL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



  CSCL研究的目的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推进教学技术、学习技术的进步。从CSCL国际会议的论文来看,它研究的范围十分庞杂。从协作学习的心理学、人类社会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到协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知识表示、学习模型、理论框架的研究;从支持CSCL的同步、异步通信技术,到在移动计算环境下CSCL的通信技术;从支持CSCL的通信技术,到各种感知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技术;从CSCL中群体、工具之间交互的分析到CSCL计算模型的研究;从CSCL平台和工具的设计,到CSCL工具在协作学习中应用的研究和对CSCL工具的评价;以及在CSCL环境下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技术研究。

  在这样一种多学科支撑的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就其学科本身的理论基础问题一直有很大的争议,迄今为止,学者们没有就其基本的理论框架达成共识(Lipponen, L.,2001)。在此,可以引用Lipponen的一句话,“CSCL的研究者们既需要结合、巩固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基础,又不能强行限制这门学科的研究路径,以避免窒息不同观点的争议。这是CSCL研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Lipponen, L.,2002)。”

(三)CSCL与CSCW的融合

  CSCL的概念是从CSCW中延伸出来的,二者在研究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CSCW相对于CSCL更加成熟,因此CSCL需要从CSCW的研究领域中不断进行借鉴,CSCL中许多理论方法和工具均是最初出现于CSCW领域中。

  CSCL和CSCW应用系统都是基于同样的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具有同样的群件基本要素。CSCW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以转化而为CSCL所应用,CSCW技术也可以应用在CSCL的上下文中来操作工具和对象。在CSCW研究中的群体协作模式,包括会话模型、会议模型、过程模型和活动模型仍是CSCL的基本协作模式。CSCW中的并发控制机制也可以借鉴到CSCL来,所不同的是,在协作学习条件下,数据对象具有不同的应用语义。在CSCW中对同步方式的研究和实现技术也完全可以应用到CSCL中。群组通信技术是CSCW、CSCL的计算机网络支撑。

  正式由于这些共同点,有不少CSCL工具就是直接从群件转化而来的,BSCL就是从一种应用广泛的纯CSCW应用系统BSCW(Basic Support for Cooperation Work)演变而来(Stahl, G. 2002)。比如在ANTS系统中,CSCL工具是基于CSCW层创建的,CSCW层提供了空间共享、访问控制和感知服务,提供了同步和异步的综合应用(Lopez, P. G. & Molla, R. R., 2001),为CSCL系统提供底层的服务。CBUS是起到协作作用的关键部分,所有组件的触发都通知CBUS,而感知组件监听CBUS来感知系统的状态。
但是CSCL和CSCW毕竟有一字之差,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L(Learning)和W(Working)的关系来看,二者目标不同,Working的目标是Production,即参与者最终将生成产品,而Learning的目标是进行知识的建构,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即是目标本身。这就是CSCL和CSCW的Process-Product区别(Fjuk, A & Dirckinck-Holmfeld, L;Koschman, T. 1999)。

  从这个角度看来,CSCW一般是目标驱动,十分重视工作产出和结果,而CSCL关注的核心是活动进行的过程。在面向结果的CSCW中,目标通常可以进行分解和进行既定流程管理,可以采用结构化的协作控制方式,开放式的协作工具(例如视频会议、电子白板等)作为一种群体交流的媒介,它所提供的活动记录一般也不作进一步的分析,也不在开放式协作环境中对活动参与者进行指导。而在对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协作中,学习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学习者能力的变化是不可预先确定的,因此不再适合目标的简单分解和既定的流程,它需要环境具有自适应的能力。

  其次,work 和 learning的上下文是不同的,CSCL的活动是在一个协作学习环境中进行的,CSCW则是提供一个协作工作空间。以BSCW到BSCL系统的转化为例,在设计系统方面CSCL有其特殊的需要,从工具角度讲,BSCW缺少粒度合适的监控、教学工具,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跟踪,以及内容发布和写作工具。从功能上讲,二者不同体现在知识建构、权限控制、群组构成和协作关系等方面。

  从上面可以看出,CSCL系统有其特殊的应用背景,它对于系统提出了更加复杂的功能要求。

  虽然有着这些不同,CSCL与CSCW的关系只会更加密切。已经有学者指出,在后工业时代,学习和知识管理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工作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Working不再是重复性的劳动,更多情况下需要发掘现存的信息以解决问题,而解决一个不规则问题时需要新知识的建构。同样,learning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是通过活动的参与来发展它们的个体、社会技能,以对应不可预测的问题。这同Elearning的理念是符合的。

  有学者用下图表示Learning 和Working的关系:



  Learning和Working的这种互相渗透是后工业时代产生的特殊现象,是信息化社会人类生产和学习活动发展的趋势,这将对CSCL和CSCW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Koschmann等人就主张要把CSCL和CSCW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指出CSCL并不应局限于研究区别于“工作(Working)”的“学习(Learning)”这一活动形式。它应该扩大其研究视野,Learing应该不只是传统形式的学习活动,也应包括在工作环境(workplaces)中的学习(Koschman, T. 1999)。事实正是在此意义上,Koschmann修正了CSCL所代表的概念为“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on and Learning”。


参考文献:
1. Koschmann, T, (Ed.)(1996). CSC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 emerging paradigm.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 Wasson B., 1998,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Overview,Lecture notes from IVP 482, University of Bergen, Spring 1998, http://www./People/sinia/CSCL/web_struktur-793.htm
3. Koschman, T. (1994). Toward a theory of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3, 219-225.
4. Roschelle J. & Teasley S.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O‘Malley C.E. (Ed),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5. Dillenbourg P., Baker M., Blaye A. & O’Mallay C. (1995).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 Reimann & H. Spada (Eds). Learning in humans and machines. Towards a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science, 189- 211. London: Pergamon.
6. Pea, R. D. (1994). Seeing what we build together. Distributed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3, 285-299
7. Lipponen, L. (2002), Exploring foundations for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2002
8. Bonk, C.J. & King, K. (Eds.) (1998). Electronic collaborators: Learner-centered technologies for literacy, apprenticeship, and discours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 Dillenbourg, P. (Ed.) (1999).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Oxford, U.K.: Pergamon.
10. Koschmann, T., Hall, R. & Miyake, N. (Eds.) (2002). CSCL 2: Carrying forward the convers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1. Littleton, K. & Light, P. (Eds.)(1999). Learning with computers: Analyzing productive interactions. NY: Routledge.
12. O’Malley, C. (Ed.)(1995).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rlin: Springer-Verlag.
13. Kumar V.,(2002)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sues for Research, http://www./~vivek/
14. Lehtinen, E., Hakkarainen, K., Lipponen, L., Rahikainen, M., & Muukkonen, H. (1999).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J.H.G.I Giesbers Reports on Education,10).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Nijmeg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15. Lipponen, L.,(2001),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with Computers,in Perspectives of CSCL in Europe: A Review, http://www./site/itcole/public_deliverables_html
16. Stahl, G. (2002). Groupware goes to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Groupwar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Use,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pware (CRIWG 2002), La Serena, Chile
17. Lopez, P. G. & Molla, R. R., (2001), ANTS: a new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ramework,EuroCSCL’2001
18. Fjuk, A & Dirckinck-Holmfeld, L, Articulation of Actions in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Lear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9, No. 2, 3-24.
19. Koschman, T. (1999).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8(3&4), 495-4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