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息控制流动性过剩(孙立坚的文章)

 学府 2007-03-21

笔者这两天接受了新闻媒体和电台就加息问题的采访,现将主要采访内容介绍给大家,以便交流。

问:央行的主要负责人曾经在多种场合对加息控制流动性的效果表明了并不乐观的态度,但为什么还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加息。

答:这次加息有几个新的特征:首先,在上调贷款利率的同时,再次上调了存款利率。第二,顺应市场的预期作了加息的调整。第三,票据市场的利率信号很快延伸到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在这些特征的背后,我们再结合一些宏观数据就不难理解央行选择这个时候加息的用意。2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了2.7%,增速快于1月份的2.2%,逼近了央行所设定的通货膨胀3%的目标值。通胀问题一直是央行十分重视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尤其是在贫富收入差距较为严重的环境下央行显得格外的谨慎。所以,这轮加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或向市场传递政府的这一决心。另外,广义货币量(M2)的增速为17.8%,创下半年来的新高,狭义货币量(M1)的增速也同比增长了21%,创下了最近六年半的新高。从这组数据也能看出,流动性的去向和可能产生的新一轮的信用膨胀。所以,光调整存款利率,尤其在存贷差问题较为严重的今天,会大大增加银行的负担,激起银行贷款的冲动。存贷同时调整也是为了使加息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央行这次加息并不是刻意要立刻产生缓解流动性的效果。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观念的转变——透明的政策目标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让价格的形成在市场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央行的举措又完全顺应市场利率变化的趋势,支撑人们在价格信号下形成的理性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加息实质效果不是在缓解流动性压力而是在推行央行更加透明的货币政策理念。

问:为什么你认为加息的作用对控制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意义不大?

答:我在早些时候,写了很多篇文章说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要因。当初这种想法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现在至少业内人士已经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在于银行的无节制信贷行为,而是在于中国目前的刚性汇率制度下对外依存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货币泛滥现象。所以,加息无法改变这种对外依存的经济结构。即使国内资金得以控制,但是外部资金却会借助我们的对外依存经济发展模式和人民币增值的预期滚滚涌来,完全可以抹杀央行为吸收流动性所付出的代价。我的一个同行曾经给我做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即中国的流动性泛滥就好比打开着的水龙头,而央行所做的一切吸收流动性的做法,只不过是拼命拿起水盆去接滔滔不断流出的水,可结果是,水的倾泻力量势不可挡(比如加息反过来会进一步减少目前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这意味着投机人民币的成本将进一步减少,热钱有可能进一步涌来),还是不断地向外溢出。目前它不仅流进了资本市场,而且近两个月又涌向了商品市场。 由此可见,目前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拿出实质性的办法去关闭水龙头,而不只是用盆去接水。

问:那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何来解决呢?

答:这可能我又是在老生常谈,因为是外汇占款带来的,所以,要么控制外汇的膨胀,要么抑制外汇本币化的程度。前者,在经济学范畴,又称为数量调整,在需要外资,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下,很难控制外汇的进入。什么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个问题就自然会得以解释。不过最近我们注意到中国联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和运作模式,确实是一个解决外汇占款的好方法(我个人认为,在人民币增值预期不减的情况下它比鼓励和刻意疏导民间资本境外投资的效果可能要更好):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同时进行有限的外汇储备的资本运作,把外汇占款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控制在最小的势力范围内,为我国成功地进行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是,最近有很多外国的民营投资机构却流露出困惑和担忧的情绪,也就是害怕中国半官方的资本运作会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价格走势。为此,他们会做出针对性的回应要求,比如进一步地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等,这些“交涉”很有可能冲销我们的这一缓解流动性和减少冲销成本的努力。至于通过汇率制度改革这一价格调整手段,真正让市场的货币供需关系来调整汇率,我们要做的准备还很多,比如银行体系的业务多元化、企业自主创新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完善等等。不管怎样,这些环境和制度的转换是我们彻底平息流动性过剩冲击所需要的“金融生态”的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