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飘然独行 2007-03-29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有位教育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教师还应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

 一、教育即服务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面作为学习主人、发展主体的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服从状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教育是一促产业,也是一种消费。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诸如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常识的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大都要求在学校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师服务,而教师的这种特殊的服务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这多重角色功能也就是教师应有的多重服务功能。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世界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而教师服务被列为其中第五大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即服务,服务即教育,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努力为学生的健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学即交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就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师生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交往策略,改善师生间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交往活动,使之达到心灵相通、情感相依、精神相融。这就要求打破"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的固定模式,摆脱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应 试第一、分数至上、英才主义的传统桎梏,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支持性合作学习环境,创设安全自由的互动性教学交往情境,努力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自主活动的时空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问互问、质疑释疑、讨论辩论、表演表达、交流合作、创造成功的教学交往机会。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发生动态的、实质性的教学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也只有使学生成为教学交往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三、课程即生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相等,学生既需要在课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外谋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超念,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用结合起来,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时空、开放评价,使生活成为活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去生活这本"无字书",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

 四、合作即发展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习惯于以学科为中心实施教学,各自为战;习惯于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画地为牢;习惯于更多地关注自治和个人发展,自以为是,致使各学科形成教学壁垒,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自己扛"。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综合性、跨年级、跨时空的"横向合作""纵向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交融与沟通,增强同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兼容,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教学经验融合,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教学实践反思,相互切磋,砥砺思想。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与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等相关教学辅助人员的合作,与社区教育力量的合作等等,形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达成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使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融合和利用,使教师在动态生成课程、生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从而实现合作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目标。

 五、学习即生存

 21世纪将是学习的革命化、社会化、终身化的社会,人们都将走进信息高速公路,学习力成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成功,生命才会成功。"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面对以几何速度不断翻新的信息洪流,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再是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是否具有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学习最新知识的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写道:"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然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单一型、终身型、学科纵向型的科研课题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既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有深度,又要求教师在百科知识领域里有广度,要求教师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面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教师就应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作为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实际需要,作为保持良好心态、拓展精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师只有深切体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博学善教的深层内涵,牢固树立"学习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是学习的起点"的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努力增强"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及时补充信息的能量,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中,不落征帆,不辱使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要首先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自觉将新思想、新理念付诸教育行为、运用于教学实践、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勇于探索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