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境研究的认知渐进性探源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5-09

  语境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上下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几个阶段。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这一领域又出现了框架、草案、脚本、域、图式、心理空间以及认知模式等概念。这些理论都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语境概念进行阐释,各有不同侧重点。由此,语境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认知语境是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概念的概念化、图式化的心理构造网络。它具有静态性、动态性、历史性、地域性、个体性、模糊性、网络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制约着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境

 

语言学研究中,语境几乎是每个语言学家都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语境从字面意义看是语言表达的情境。最初,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是指文本范围内的上、下文。后来语言学家们发现还有非语言语境的存在。1923年人类学家Malinowski通过对太平洋岛屿部落语言的研究发现语境阐述有局限性,范围需要拓展,只把它局限在语言文字领域对意义理解的把握是不够的。如果有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意义理解就很顺畅。例如句子“We paddle in place”(meaning we arrive near the village) “in place” 在局外人听来无从得知具体地点,而处于当时情景中的当事人就明白它的确指含义。因此他首次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术语。由此看来语言所涉及的并不仅是语言本身,它还包括语言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一个人发出的每个话语都有表达在该时刻该情景说话人的思想或感觉的目的和功能。有的是为共同行动或建立纯社会群体纽带服务;有的是为传递说话人强烈情感的需要。Malinowsky, 1923 )说话人通过双方情景语境的构建,辅助以言语传递的隐性信息非常重要,这一信息是交际的主要目的所在。但他论述中也有不足之处。我们暂且不论他把土著语言看作是野蛮语言的语言歧视现象,他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就有偏颇。根据对土著语言(口头语言)的研究,他认为情景语境是口头语言所独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丧失了可理解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他的研究素材是口头语言,而且不在该群落生活,只是做短暂的停留研究;另一方面,他很直观地把情景语境看成了具体、固定的物质世界及其进程的一部分。马氏把语境由语言语境扩展到物质世界语境是语境研究的一大进步。语境研究的视野扩大了。他也谈到了文化对语言的作用。意义的产生不是靠对词语的被动思考而是来源于借助该文化对其功能进行的分析、判断。他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但他没有确切地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术语。在他看来,文化和情景语境并列作用于语言意义的理解。Malinowski强调话语即时性的同时,强调了情景依赖性、文化依赖性。之后,Firth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根据他的理论,意义被视作一个多重现象。其各个侧面一端与外部世界的特征相联系,另一端与语言分析的不同平面,如语音学、语法和语义学相联系。情景语境指在这些不同平面上分析一个话段时被视为相关的外界特征的总合。语境就如同语法,是语言学家手中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它包括下列要素:

A. 言语参与者:人物、个性及其相关特征

(i) 参与者的言语行为

(ii) 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B. 相关事物及非语言性、非人格性的事件,即相关客体

C. 言语行为效果

他对言语情景语境的内部组成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把情景语境引入语音分析中。如果我们把tar, tire, tyretower几个词读得很相似,也不会让人误解,听者会根据语境进行正确判断,确定应该是哪个词。同理,我们也能很好地分辨听到的 see, sea, C He’s a bad pearpayer),以及 you’re a rivalyour arrival),还有d 在句子who’d you give it to?是表示现在、过去还是条件的。这就与听者头脑中已认知了的先语境相关,即假定的背景知识。这里语境范围扩展到了经验语境,遗憾的是他把经验语境又归入到文化语境中。就像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言语离开了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文化语境就不可能起到传情达意的目的。Firth侧重于言语行为语境研究,为语用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Hymes1967)又整齐划一,以SPEAKING概括语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即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以及规范等。Halliday1973)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情景语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组概念来界定与情景语境相关的因素。这是Hymes 分法的简略化。话语范围即Hymes 的话语内容、背景;话语基调即指话语形式、音调、交际工具;话语方式指风格、规范。Halliday 忽略了FirthHymes都重视的言语者。Lyons1977)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阐释。他把语境当作一个知识体系,包括交际者的地位、言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情景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交际主体的话语与言语活动的主题以及交际场景的适切程度。那么语境就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语言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适切性或意义。这种把语境抽象化的阐释已接近了认知。语言哲学家兼语用学家Searle1979)把语境的理解更为简单化。语境是一个话语必要的背景知识总合。这种背景知识就是人类认识知识,思考判断并获取意义的域。虽然后来的语言学家已把语境作为抽象的知识来看待,但有意无意地他们都把语境放到语用学领域来研究,以分析话语为主来把握语境。他们注重的是语境的语用功能,语境的认知性——语境的构筑、排列结构、构筑后语境的功能——被忽略了。简而言之,这一阶段的语境研究视野不断在扩大。上下文语境被扩展到了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言语语境。内容也很繁杂。侧重点似乎在言语行为的居多,而对言语参与者本身却无太多的研究。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意义具有认知的属性,语境也同样具有认知的属性,它是人脑逐渐形成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构造储备。我们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制定意义,因为意义不是孤立的,它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境的这种认知特性有别于当今语用学所研究的单纯语用认知语境,也有别于上下文,以及那种把语境物质二分化或物质多分化的分法,例如,上下文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上下文和语言外语境;信道(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等。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脱离认知而研究语境已越来越显出它的弊端。例如Malinowski把情景语境看作是具体的物质世界语境,是话语所特有的,那么就很难解释人类繁衍至今何以对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栩栩如生的记载、描述,并为后人所传承?吟游诗人荷马的史诗何以流芳千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又长唱不衰?我们为什么会理解远至古希腊、罗马文献,近至现代的科学论著?因为我们会随着作者去推理、思考、记忆、想象、理解、重构。其实他隐约也提到了一个群体的语言学装置linguistic apparatus——词汇的储存和语法形式必须与他们的心理需要相联系。这种心理需要(mental requirements)建立在他们的文化基础上。不言而喻,文化、语言的理解都是一个语言群落的心理机制问题。 Firth也曾提及语言与心理状态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可以表达或可以交际的,那就是暗示了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inner mental states)的工具。语言反映的是说话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要求,但这一方面都被一语带过。我们对于心理活动知之甚少,即使通过内省也无济于事,况且它是不可观察的。我们把语言问题看作是行为、事件、习惯,把不可观察的变为客观的、可观察的来研究就大大缩小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利于操作。例如,早期语用学家由于感到从心理机制研究语言本质的棘手性和不可操作性,因此转换视觉把语言看作是行为进行研究就方便多了。但这毕竟与心理机制有一段距离。因为前者是心理的,后者是物质的。而且这种方法无法对人的心理机制进行直接的研究。尽管言语行为理论语境具有一定的阐释力,但却把前两位语言学家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搁置起来。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这一问题重新得到关注。语用学家们也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用语境进行研究,但还局限在话语圈里。人们对于任何形式语言——口头语、书面语、言语的、非言语的——的理解都要从认知语境框架中去生成。认知语境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人脑的认知结构体。通过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认知结构体的内部机制和活动。但目前在这一领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这一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并赋予其不同的术语。这些术语有框架概念、草案、脚本、域、图式、心理空间以及认知模式等。

       框架概念是由人工智能专家Minsky提出的。框架是代表典型场景的资料结构,比如being in a certain kind of living room, going to a child’s birthday party等。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场景信息。它就如一副框架把我们对要发生的事的预见、期望落空后的反应模式化地固定下来。Charles Fillmore把它引进了语言学领域。框架是任意语言选择系统,即由词集合还有语法规则选择或语言范畴构成的最简易的案例。它相当于类典型场景。描写框架最典型的例子是 Fillmore商业行为框架 commercial event frame)。拿句子 David bought an old shirt from John for ten pounds来说,“buy”框架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范畴构成的,如图所示:

buy

                B

                              (goods)

A                                                            D

(buyer)                                                     (seller)

                                     C

                              (money)

 


                                                         

 

 

 

“buy”框架固定的ABCD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阐释,可以用不同的动词来阐释。1985年他进一步阐明了框架的属性。框架是知识或经验连贯图式化的具体框架统一体。1985223)之后于1992 Atkins把框架看作是认知结构体,而这个认知结构体的知识以词编码的概念为先决条件。Fillmore & Atkins1992)从Fillmore对框架概念的不断澄清,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框架认知属性的认识。从他在1977年对框架的图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同一框架内,随着视觉的不同而重新组建的模式很显然是与人对动词的选择及理解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认知特性前提下,框架自然也就具有了认知属性。Fillmore商业行为框架实际上为动词buy的语法功能建立了网络。Buy的功能只有在这种网络中才能体现出来,buy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buy框架是动词buy的语法认知语境。

与框架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术语是草案(script)。草案理论是对Minsky框架理论比拟发展而来。草案是指为反复发生的连续事件而特殊设计的知识结构体。它描述了人们对惯常发生的事件、活动和行为形成的某种期待或预料。框架和草案都是一种记忆表征。前者侧重句法情境,后者侧重事物发生的情境。草案是复杂的框架系统。草案的经典范例是由计算机科学家Roger Schark 和社会心理学家 Robert Abelson发展的 RESTAURANT 草案。它包括信道(track)、道具(props)、角色、进入条件、结果、场景1(进入饭店)、场景2(点菜)、场景3(吃)、场景4(离去)。由于有了这种内化的草案,我们就不难理解句子John went into a restaurant. He asked the waitress for coq au vin. He paid the bill and left.尽管 Eating场景( scene )没有通过语言来表达,但是通过内化的草案我们会对整个事件形成一个心理表征,在头脑中补全草案。因此草案具有强大的语义阐述力量。草案其实也是我们对某一领域连续事件的一种心理表征。

脚本与草案相似。最为典型的例证是Lakoff1987提出的情感脚本ANGER。他把这一情感当作是一系列的情感发生进程,就象舞台剧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如下图所示:

 

                                        气恼

舞台1           做错事者伤害自我

发端                 伤害事件使我不悦

 

舞台2                气恼存在

情感                         自我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影响

 

舞台3                   自我实施反作用力试图控制气恼

试图控制

 

舞台4                   气恼的强度超过限度

失控                         气恼控制自我

 

舞台5                   反应

行动                         自我对做错事者采取行动

这一气恼情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英语中会有You look upsetShe was shaking with angerHe’s wrestling with his angerShe was seething with rageShe was brimming with angerWhen I told hershe just exploded等表达法。

Langacker提出了域的概念。域是指一个寓意单位的特性描述的语境。最基本的域是空间、视觉、温度、味觉、力、痛苦和颜色域。有了三角形的先概念才会有斜边的概念。没有了三角形,斜边就很难懂。Sacrifice hit只有在棒球比赛规则的知识背景下才有意义。意义不存在于客观实在中,也不是真值条件的形式化语义描述,它应该在认知处理领域去寻找。甚至描述客观情境的表达式意义因情境的构成不同、个体认知方式的不同而各异。认知域是一个典型的语言认知现象。它包含多个范畴。Langacker对域的分类有些类似于范畴划分。他从静态的角度把域看成是一个概念区域。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各个域内和域与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除基本域之外的域,他涉及的不多。

还有Sir Frederic Bartlett Fauconnier分别提出的图式和心理空间。图式是对以往感应或经验的一种主动组织,它应当在任何协调一致的有机反应中发挥作用。 Bartlett1932)它也是一种把记忆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结构。Van Dijk & Kintsch1983)图式可以从词语的综合特点到社会和文化的词语概念的各个方面再现抽象和具体的事物。它是心理知识结构,是从学习者角度建立的理论框架。而Fauconnier(1997)却从立体角度以心理空间理论阐释语言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意义,都是意义潜势的基本承载体。只有完整的话语加上特定的语境才能真正从生成的角度去创造意义。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Ungerer 用术语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来指涵盖某一领域所有储存的认知表征的知识库。其实与前几种概念是一样的道理。以上几种理论尽管所用术语不同,但都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描述语言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Ungerer把认知模式看成是域的表达方式。草案是图式的次范畴。草案为框架的比拟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较框架有所发展和完善。脚本侧重于连续体的动态运作,而其他几个术语更侧重于内部的网络关系。这些类似的概念中图式的涵盖量更大一些。从学科角度来说,Fill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建构的;Minsky的框架理论以及后来出现的草案理论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去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前者侧重的是句法,而后者侧重于连续的事件。图式在心理学、语言学上都有研究。认知模式、域和心理空间,在语言学里要研究得多一些。语言意义的跨学科性在此可见一斑。其实草案、脚本、认知模式、认知域、心理空间、图式等都是对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的延伸和发展,都具有认知语境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实体)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认识的心理表征;第二,它们是有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范畴组成的。范畴是构成这些概念最基本的单位,而且范畴与范畴之间互为联系,构成了逻辑网络;第三,它们作为一个结构体,体内的任意语义成分都只有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能确立。尽管认知语言学家们对这一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术语并对其特点及运作方式从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视角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但这些标有各自不同术语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概念——认知语境。因此,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言层面的语境(上、下文)、客观物质世界层面的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认知层面的语境(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涵盖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它是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抽象化形式。确切地说是人脑理解范围内有组织的认知化。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又是认知语境的具体表现形式。把语境提到认知层次上,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认知语境是人们在经验、认识基础上对某一概念的心理认知构造网络。认知语境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语言          情境         文化

                                                                                                    

 

 

 

 


                                                

                                                  

语言认知化     情境认知化  文化认知化

                             

 

语言  

认知语境

理解

                                                    输出

 


我们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形成的认知语境有多种来源。一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与认识。例如,宇宙空间语境。再例如,爱斯基摩人对丰富内涵的认知就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在他们眼里雪有很多种类,也有很多颜色。这从他们语言中赋予雪丰富的词汇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专门描述雪的各种状态的词Apunsnow on the ground)、quanikahard snow on the ground)、 utakblock of snow)。因此,他们认知语境范围就要比我们的大得多。环境对于一个群落的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反过来又作用于该群落所使用的语言。再有,认知语境来源于学习与获得。相对于前一种语境来说,这种语境可能不全面,范畴涵盖量小,有时也会是错误的。最后,也有通过经验与学习两个渠道共同作用而获得的认知语境。来源于我们对世界学习认识的认知语境几乎都具有普遍性。大多数来源于自然世界的认知语境也具有普遍性。而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感知随着文化群体或个体的不同而迥异。

认知语境体现出很多的特性。它具有静态性。它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繁的变化,它是长时间不变的。例如英国人和中国人的语法知识系统语境、人对大自然的普遍规律的认识所构成的认知语境等。这种语境内的认知模式一代代延续下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认知语境又具有动态性。它不是一层不变的、僵死的、固定的。它不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状态,而且至少是一个连续的世界状态。因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认知语境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过程。这样的一系列事件发生过程有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最终状态。认知语境又具有开放性和结构体内焦点的可移动性。认知语境的开放性使我们很难去描述它。因为这种描述总是无法穷尽,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结构体可大可小,随具体情况、具体认知体而定。认知语境结构体内呈等级分布,包括母语境和子语境,子语境也可能是另一个更小语境的母语境,最小的子语境由几个范畴构成。比如认知语境ON THE BEACH,它可以包括语境swimming, building a sandcastle, picknicking 或其他的帆船、沙滩排球等语境或更多。它的边缘界定具有不确定性。焦点的移动性是指认知结构体内任意一个组成语境都可以根据需要成为焦点,其余的构成陪衬语境成分。上例中的认知结构体根据焦点的不同可能会有下面的认知排列:

on the beach                                                        on the beach

                                                      

 

picknicking sunbathing swimming     building    walking          sunbathing     swimming         building      walking along    picknicking

                                       a sandcastle  along the beach                                a sandcastle      the beach

                                                                                               

walk     dive   people      sea      waves                 

 people  sand   bucket  spade  dig     shape   build

 

认知语境动态性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历史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体内部会发生质的变化,要么是构成成分减少,要么是增加,要么是完全改变。例如人们对“工资”形成的认知语境最能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固定工资

                                  随年逐级上涨                                                       基本工资+浮动工资

  国家福利                                退休工资                                           提成

工资

                                 干多干少一个样                                                                 

工资

                                                                           效益工资                                    年底双薪

一生有保靠                                      铁饭碗                     

                                                                                                                           随改随新

     有饭大家吃                         吃穿不愁                打破铁饭碗           

 

               有保障                                                           薪金     岗位津贴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认知语境也有地域性特点。例如,英国人对风的认知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东风来源于欧洲大陆,是刺骨的寒风,英语语言中有biting east wind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对风的认知恰恰相反。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春》中对东风有生动描写,东风是春天来到的标志,是宜人的;而西风来源于欧亚大陆,才是凛冽的寒风。

认知语境的另一个特性是文化性。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结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狗在英汉两文化中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请看下图:

 

 

                   走狗

dog

狼心狗肺                                                                  Love me, love my dog                

                                                  狗腿子                                                                                            a lost dog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pet dog

                      狗眼看人低                                                                                      a top dog

                                丧家犬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仗人势                                                                                          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

 

狗在汉文化中                                                                                               狗在英语文化中

两种认知结构虽然有些微重合之处,但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文化中,对狗的认知更多的是贬义;而在英语文化中更多的是受人喜爱、怜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宠物狗渐渐占据了此语境的焦点地位。

       认知语境也有其个体性。即不同的个体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形成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比如,金牌对于金牌得主和普通观众来说认知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金牌得主来说,金牌包含了泪水、汗水、伤痛、苦练、祖国人民的期待、荣誉等等语义概念;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金牌更多的只是荣誉、欢乐。

       认知语境也呈现出模糊特性。认知结构体内的构成概念是模糊的,各陪衬概念主次或在结构体内的位置也是模糊的,结构体边缘的界线也是模糊的。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有相同之处。但前者是从清晰角度来说的;而后者是从选择角度来说的。

       最后,认知语境还具有网络性。不论认知语境的范畴大还是小,所构成的各范畴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是双向或多向的,结构体成网络状分布。这种分布有焦点明显的发散型,也有焦点不明显的交错型。

汽车车

卡车

救护

赛车

玩具车

战车

牛车

                                                                                        Sun

 


                                                Sand       beach       sea

                           

                                                                

                                                 People      weekend    swimming

 

                                                            交错型

                

发散型                                                                    

       认知语境的种种特点制约着语言的意义,而且往往是不包含在词语概念意义之内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认知语境意义。语言中的多义、歧义、类比、隐喻、概念合成等语义现象都与认知语境息息相关。这一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 J. & Langendoen D. T. 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M]. Irvington PublishersINC. New York. 1971.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Edward Arnold Ltd.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3Heimir Geirsson & Michael Losonsky. Readings in Language and Mind[M].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4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imited, 1977.

5Jackendoff 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The MIT Press. 1983.

6Searle J.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8Raymond F.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MALINOWSKI[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57.

9Reed S. K.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0Ungerer F. & 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1.裴  . 现代英语语境学[M].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12. 钱冠连. 语言全息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3. 赵艳萍.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罗丹、张爱珍、潘娟)



*许葵花, 北京大学英语系01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万柳中路新纪元家园2号楼5单元701;邮政编码;100872;电话:010-82573627, 13552906169;电子邮箱: xukuihua@s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