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是创造力和哲学思维

 iversion 2007-05-31
Mon Nov 28 14:14:55 2005

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是创造力和哲学思维 


------------------------------------------------------------------------------
--

文/牛玉静 
    培养博士生的目标完全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只要学会解决一些相对明确的
问题就足够了,硕士生能够解析并与人合作去探讨分析问题就可以了,而博士生所面临的
问题就是连问题都没有,也就是说,博士生面对的是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具体的科研课题
要自己来探索、发现和定义———
  2005年9月3日至9月11日,在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发起和主办的首
届清华大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博士生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借会议召开之际,笔者对清华大学的5名教授和国外大学的2名教授进行了采访。他们
为我国的博士生教育提供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新思路,一些新视角值得探讨。

  培养目标的核心:创造力和哲学思维

  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博士生?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主管研究生培养的高虹副院长说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博士
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应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部门从事研究工作,他们应该具备宽厚
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梳理和提出问题,能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并作出创造性贡献
。此外,他们还应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以及很强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不但
能做出研究结果,还能够向同行甚至外行清楚地表达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
达能力。”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牛志升教授则特别强调“创造”二字,他说:R20;大
学对于国家和社会要担负两方面的责任:一个是传授知识,其中包括一些社会服务型的培
训,但这并不是大学独有的,中学、小学也都能够做到;另一个是创造知识,这才是大学
最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里,创造知识的主体就是博士生。创造能力在博
士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王希勤教授认为,哲学思维是博士生培养目标的核心:“
培养博士生的目标完全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只要学会解决一些相对明确的问题
就足够了,硕士生能够解析并与人合作去探讨分析问题就可以了,而博士生所面临的问题
就是连问题都没有,也就是说,博士生面对的是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具体的科研课题要自
己来探索、发现和定义。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培养博士生具有一种哲学思维,能够从哲
学的层面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联合国大学新技术研究所(UNU/INTECH)荣誉高级研究员顾淑林
教授更关注博士生素质:“我希望能从我的学生身上看到这样两种素质:一个是系统的独
立思考能力,一个是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激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时具有这两种素质的
博士生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育体制、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
本身的因素都有。同时,除了科研方面的素质外,我们的博士生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或许一个学生读博的初衷有些功利,或许并非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或许他不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博士生,如何向我们的培养目标靠近,
这正是我们的博士生教育所应该担负的责任。”

  一流人才诞生的土壤:宽松的学术氛围

  “一流的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博士生。”这是近几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一
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有多年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的高虹副院长比喻说,“制约博士生教育水平特别是博士
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与学生、导师以及学校大环境都密切相关。如果把学生比作是
花,学校的大环境就是培育花的土壤,而导师就好比是阳光和水。学校的大环境包含的内
容很多,如学科建设、研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等。但对于博士
生而言,更多的问题在于软环境方面,即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还不够。清华大学近年
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们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从校内到全国、再到国际的‘‘三步走‘‘
策略就是其中之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与管理系主任吴贵生教授认为:“在看我们如何培
养世界一流博士生之前,应该先考虑我们是否有世界一流的博士生导师队伍,这是造成中
外博士生教育水平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博士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国际级学术大
师,他所接受的熏陶肯定是不同的,接触到的学术课题必然会是更前沿、更系统的。”他
说:“对于经济管理来说,前沿问题大多都是从发达国家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世界一流
大学的博士生的选题肯定是前沿的。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缺少必要的资源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前沿问题常常不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我们的需求还没有到这一步
。我们的研究主要应定位于为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王希勤教授也强调:“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博士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就是
一个上层建筑,就要受制于经济基础。一流博士生的培养不能与国家的需求脱节,培养博
士生就是要满足国家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精尖。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致力于
解决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谈到营造学术氛围方面的经验时,牛志升教授说:“我的学生有一大半来自外校,
还有很多来自外校的短期实习生,包括来自国外的如法国、尼日利亚、毛里求斯、丹麦等
;除了加强院系内、校内的合作交流外,我们还要把学生送出去学习和交流,这种国际化
的交流和切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回国后做学术研究更有动力。经费不应该
成为国际化交流的瓶颈,导师一定要从观念上转变。在学术界做研究光看文章是不够的,
一定要鼓励学生走出去交流,广交朋友,这样的经费支出是很值得的。”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ofSheffield)的AndrewTylecote教授谈起了建立学术
网络的重要性:大学“学术论坛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这几天的交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否
能够帮助博士生构建起自己的学术网络,让交流在论坛结束之后能够继续下去。这种国际
化的学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都是很专很深的,可能在一个学校里
,只有一个博士生在做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他与导师和其他博士生的交流往往只限于思
路和方法,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几年以前我就开始建立网站,在世界范围内召集研究
同行。不管是在几内亚、新加坡还是在英国,年轻的学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在世界范
围内找到自己的同行来进行深入的交流。”

  博导应是提供建议者而不是监督指导者

  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
教授这样做答:“指导、引导、合作”。这六个字不仅描述了三种身份,而且描述出了博
士生导师应做到的角色转换。

  高虹副院长强调博士生的个性化培养:“一个好的博士生导师就应该识别和充分考虑
各个博士生的不同个性,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的培养是非常耗费精力的。导师为人
为学的风格往往都会在他的学生身上留下印记,会对这些未来的专家、学者和导师产生深
远的影响。我们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导师也是个性化的,如何促进导师的全面发展以及有
效地激励和评价导师,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牛志升教授建议:“博士生导师应该是adviser(提供建议者),而不是superviser(监
督指导者)。导师要尽量为博士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就不能把博士生和某一个
项目绑得太紧,特别是那些没有太多自由空间的项目,要让博士生在参与项目的同时,能
够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做学术研究,而不是局限于完成项目本身。”

  Tylecote教授对不同国家师生关系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在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和意
大利,我看到过这样的情形:导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几乎可以决定一切,而学生必须严格
遵照导师的指导。博士生毕业后是否可以在大学获得一份工作,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
关系的好坏。这样的状况对于博士生是很危险的,他们将来离开学校和导师进行独立研究
的时候甚至会迷失方向。在英国和美国,师生关系就好很多,博士生有较为自由的空间去
发挥,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博士生,会更善于独立思考、更有创造力。”

  顾淑林教授说:“人类有史以来生产知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发明的专利制度
,另一种是科学研究的学院制度。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公开的学院制度的建设是相对薄弱
的。在我们的大学学术生活中,缺乏导师和学生之间在真知面前平等的充分开放心智的切
磋、探讨和批评。这次论坛,我们请到的几位国际上很知名的教授,他们身上没有一点架
子,认为自己和学生是一样的,是同事。他们在这个班上从头坐到尾,别人在上面讲,他
老老实实像学生一样在下面听,一样地讨论一样地争论,体现了这种充分开放心智的平等
切磋。在发展知识的共同目标面前是没有长幼之分的,20岁的和60岁的人一样是平等的。
我们的博士生导师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去爱护我们的学生,为年轻人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
术交流氛围。”

  ■数据说话

  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超过十三万人,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仅
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到二○一○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已
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三百多个,还在不断增加,着力提高培养质量成为博士教育发展的关
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